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人物善良、淳朴的优秀品质。
懂得学会分享,才会感受到快乐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创设情景,设问激趣1、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夏天,到了麦收季节,就是杏儿成熟的季节。
2、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会有什么问题?每个人都试着问一问。
4、提出问题:这小小的杏儿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课。
二、把预习引入课堂,培养自学习惯。
1、按要求预习自学: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做上记号。
2、指名分段读课文:仔细听,同学是否读正确了。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有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三、朗读指导,文中感知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几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全班交流:杏儿好(第2段)杏儿多(第3、4段)3、你们能把杏儿的特点读出来吗?分四人小组朗读。
4、指明飞角色朗读。
评读。
5、有感情的齐读1-——4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理解感悟,情感升华1、(第7段)找出奶奶说的话,并做上记号。
2、把这几句话多读几遍,你听懂了奶奶的话了吗?3、分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4、全班交流:只有让大家分享劳动果实,才会感受愉快和喜悦。
5、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说给大家听。
二、教师总结全文,学生齐读课文。
三、课堂书写生字。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展示:1、古诗转转龙2、唱《弟子规》一、导入刚才的课前展示,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那我就送你们一个礼物,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课件出示西湖的美景图)问:你们觉得西湖美吗?生:美!看到这西湖的美景图,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以前诵读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生齐声朗诵那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西湖有关的文章——《西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揭题板书:西湖读完课题之后,你们脑子里有哪些疑问?生:西湖什么样子?西湖美不美?……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预习出示预习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生字词,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三、过关检查(一)1、同桌互相读生字,读准字音得一颗☆2、同桌互相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得一颗☆3、检查完毕,马上坐端正,再得一颗纪律☆(二)老师检查:1、词宝宝(自渎、齐读、开火车)镶嵌轻拂掠过一圈苏堤华灯琴声泛舟素有连绵浓淡犹如格外漂浮掩映一般一幅画夜幕初垂2、字宝宝(自渎、齐读、开火车)嵌拂幅掠圈堤幕垂华琴泛素绵淡犹格浮掩般初3、课文朗读(抽查4名同学)四、讲解课文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
有谁能答出下一半?(下有苏杭)苏杭——苏州和杭州天堂是怎样的地方?想象回答(幸福、美好的地方;让人神往的地方……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令人神往。
)1、范读课文那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肯定很美,请同学们边听示范录音,边在书上划出西湖美的地方。
2、小组合作讨论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检查自学效果。
小组讨论,归纳:西湖美在湖西湖美在山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引导朗读: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理解“硕大”,在平静而宽阔的湖面上你看到了什么?十里明湖中,孤山()西湖美在堤白堤和苏堤()西湖美在岛三个小岛()小结: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呢?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结合理解“飘逸”、“掩映”、“典雅”等词语。
西湖美在夜生自由读文,想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出示: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总结:远眺西湖→近赏西湖→月下游赏五、配乐朗诵总结: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让我们配合着音乐,再来朗读课文,重新体味一下西湖的美景。
六、课外扩充阅读《配套练习册》上的文章——《美丽的西湖》1、自由读2、找学生读好的段落3、做相关的阅读题七、课堂达标1、填上合适的词语:()的山峦()的山水画()的湖面()的湖水()的西湖()的琴声2、试着用“犹如”、“像”、“仿佛”、“宛如”中的任意两个词造句。
八、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用“如”、“像”、“仿佛”、“宛如”造句。
语文三年级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理解句子意思。
3、联系实际,领悟道理。
4、总结学习古文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文意思。
教学难点: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教学具:课件、资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想一想,平时我们都是怎么学习的?你想不想知道古人怎么学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如何学习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9课,齐读课题:27、古人论学习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对题目进行解答:古人讨论有关学习的问题)过渡:古人是怎样讨论学习的呢,我们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请你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反馈读,并提示知的不同读音,多音字:好的读音,乐的读音。
2、带着同学们的提示,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课文。
(自读)3、指名朗读课文师:前面我们学习古诗时认识了诗人,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学生试着解答,不知道老师补充资料)《论语》对过渡:那到底他们是怎样讨论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三、理解句子,感悟理解:自学提示:我们以前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不知道的意思可以怎样做呢?(生:看注释、查字典、连接句子意思等)那就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看看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学完后,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学生自学)汇报:(读文、解释重点字、串联句子的意思,其他学生补充)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
知:知道为:就是知:聪明师:这句话中有这么多的“知”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学生解释:前面的一样,最后一个不一样,从注释中发现的。
师适时鼓励,并巩固重点字“知”)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义:(对于做学问来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好:喜爱乐:以……为乐趣。
师:这句话是对谁而言的,学习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要添加一些词,使句子意思完整,能读懂。
请你们用添加符号添上:对学习的人来说或对做学问的人来说。
3、“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释义:凡是(对事情)不怀疑(的人)一定不会有感悟,只有怀疑了才能有感悟。
小的怀疑就有小的感悟,大的怀疑就有大的感悟。
理:道理疑:怀疑悟:了解、领会。
师过渡:刚才通过句子的理解,我想大家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请你们再读一读,带着你们的感受。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再和同桌互相读一读。
汇报配乐读。
汇报交流:联系你的学习情况,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逐句谈)1、学习知识要诚实、踏实。
(学习态度)2、学习的深度缘于你自己。
3、学习中要不断发问,解问。
教师适时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四、总结方法,拓展提高:今天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想想我们学习这篇古文有哪些步骤?学生回答:(读文正音、了解背景、理解句意、感悟道理)师板书提升。
师: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其他古文,你们有信心吗?咱们现在来试试怎么样?课件出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试着解释理解)五、收获体会学生谈体会。
六、作业:背诵古文。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四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复习汉语拼音,学会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东方明珠塔的雄伟壮丽从而感受到祖国的巨大变化。
一课时一。
谈话揭题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有了广播电视塔,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多的电视节目了。
在上海,也有一座广播电视塔,她的名字叫“东方明珠”。
1.出示课题:6东方明珠2.指名认读,齐读。
3.有谁去参观过东方明珠电视塔?你看到些什么?请你介绍一下。
二。
简介“东方明珠”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就是东方明珠塔。
1.出示多媒体画面:东方明珠2.教师简介这就是美丽的上海广播电视塔,也叫“东方明珠”。
她在上海的黄浦江边,是亚洲一、世界第三高塔,从上到下共有11个圆球,就像11个绚丽多彩的明珠。
晚上,各种颜色的灯都亮了,真是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假如前面小朋友讲到,老师可以不重复。
)3.下面我们来读课文,看看这美丽的广播电视塔是怎样的。
三。
初读课文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目视双行,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听课文录音。
(3)老师领读。
四。
学习本课的生字黄浦江边有东方明珠这脚踩大地巨人五光十色非常好看像颗明珠(1)学生自由拼读(2)指名读(3)齐读1.出示生字认读:了、广、方、东、电。
指名读、齐读2.自学课后的书写笔顺。
3.指导书写。
(1)分析结构,记忆字型。
(2)照笔顺在书上描红。
(3)学生在三线田字本上写字。
(放古筝音乐)第二课时一。
复习检查1.认读生字卡片2.口头扩词。
二。
学习课文一自然段1.指名读一自然段,说说有几句话。
2.指名读一句话。
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出示句式:(什么地方)有(什么)。
(什么)在(什么地方)。
学生练习说话3.指名读第二句话。
(1)“她”指的是谁?(上海广播电视塔)(2)第二句话又告诉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塔叫什么名字?(东方明珠)(3)这个名字好听吗?从这句中那个词也能看出来?(美丽)(4)这么好听的名字,我们该怎么读呢?指导读第二句。
4.齐读一自然段。
5.男女生比赛读。
6.尝试背诵。
7.小结: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和美丽的名字。
三。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导自读课文,想想“东方明珠”塔是什么样子的。
(1)“这座塔”指的是什么塔?(2)课文中把这座塔比成什么?(巨人)(板书:巨人)(3)什么样的人才叫巨人?(非常高大的人)2.出示第二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