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获得行动的自由。

这个小节同样讲三个问题。

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⑴人类所面临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这个矛盾内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人的主观意识从本性上毫无遗漏的把握客观世界。

但是客观还是界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自动地毫无保留的展现给人的主观意识。

其次,人的主观需要只有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满足,但是客观世界也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主观需要。

不仅如此,客观世界甚至还会阻碍主观需要的满足。

概括起来就是,你想知道的,它不告诉你。

你想要,它不给你。

这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主观与客观的这种矛盾,只有通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复认识和不断改造,才能逐渐地得到解决。

因此,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认识世界是人们从观念上把握世界,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改造世界是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客观事物的结构和形式,使其满足自己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换句话说,认识世界是追求真理的活动;改造世界是实现价值的活动。

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互相促进⑴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和基础。

人们认识世界不仅是为了理解世界,不只是为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更主要的是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认识的价值归根结底要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施行。

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没有价值的。

这一点是我们大学生特别要引以为戒的。

改造世界不仅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而且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这一点,我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⑵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先导。

人们要想有效地改造世界,首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毛泽东说,“学游泳有个规律,摸到了规律就很容易学会。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就不可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

总之,没有正确的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⒊自觉地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既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也是互相促进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自觉地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世界,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有效地改造世界,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大学生在校期间尤其应该注意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更加牢固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提高自己改造世界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也是吻合的。

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知和行,和马克思主义说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和实践是类似的范畴。

虽然,就知和行的具体含义来讲,就知和行的难易、先后和轻重来讲,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观点很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但是,他们却几乎一致地主张要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先秦时期荀子就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这实际上是把行当作知的根本目的和最后归宿。

他还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这实际上是把行当作知的基础。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观点和荀子是一致的。

王夫之: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

就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

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指出行是知的目的和基础,而且指出行必须以知为指导。

朱熹: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就是说,知和行的关系就好比上眼睛和脚的关系。

没有脚,眼睛不能使人朝前走;没有眼睛,脚就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王夫之主张:行听乎知。

也就是说,行必须接受知的指导。

他认为只有知之不昧,才能行之不移。

因此,对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准确,行动也就越高明,越切合实际。

因为懂得知和行相辅相成的道理,所以,中国传统哲学主张:知行并进,相资为用。

也就是要把知和行统一起来,使知和行互相促进。

荀子主张:有了知识就一定要去实行,如果不去实行,知识再多也是没用的。

他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有了知识就行动,后者只停留在口头上,不付诸行动。

王夫之坚决反对把知和行分离开来的做法,认为只有通过艰苦的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因此,他把在干中学称为君子之学。

在此基础上,王夫之主张知和行相结合,由行而得知,因知而进行,由行到知,由知到行,知行并进,日进于高明而无穷。

由此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都要求我们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结合起来。

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不断地解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从这个事例当中还可以看出,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理论,而中国传统哲学是直观的经验描述,但它们是悉悉相通的。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致的。

㈡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⒈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含义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造客观世界,一是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是指改造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改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提高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三是提高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等。

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互相促进的⑴只有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首先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所谓“打铁先要本身硬”,“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⑵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活动中才能改造主观世界。

另一方面,为了改造主观世界,就必须投入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活动中,才能真正地改造主观世界。

穷人的孩子为什么早当家?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承担了家庭的劳作,尝遍了人间的艰辛。

⒊自觉地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统一起来应该承认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是多少人宠着的独生子女,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这两个方面都缺少外部的压力。

因此,我们尤其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大风大浪中成长。

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

温室里的花朵虽然漂亮,却享受不了暴风雨洗礼的酣畅淋漓。

不要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汉。

懒汉的日子虽然舒坦,可是一旦失去了外援,整个天就会塌下来。

㈢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过程,也就是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⒈必然和自由、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⑴必然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必然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包括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和必然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自由是以必然为前提的,客观事物的发展如果没有确定不移的规律,如果完全无章可循,那么人类就永远也不会有自由。

虽然客观事物的发展有规律,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认识这种规律,我们仍然不会有自由。

即使我们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可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规律去行动,那么我们还是不能实现自由。

只有掌握了规律,并在行动中自觉地遵守规律,才能获得自由。

可见,自由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

⑵必然王国是指人类尚未掌握客观规律,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行动状态。

自由王国是指人类掌握了客观规律,并自觉地利用客观规律为自身谋利益的行动状态。

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它的时候,是作为一种不可捉摸的力量支配人的,这个时候人的行动是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

因而,是不自由的。

一旦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自觉地利用客观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就获得自由。

比方说,刚开始学游泳的时候,因为不懂水性,我们在水里的行动很不自由,总是呛水,要沉下去,因而惊慌失措。

后来,我们懂得了水性,在水里就行动自如了。

由此可见,人的行动有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转变过程。

就整个人类来说,这个转变过程就表现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必然王国是指人类尚未掌握客观规律,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行动状态。

自由王国是指人类掌握了客观规律,并自觉地利用客观规律为自身谋利益的行动状态。

换句话说,必然王国就是物支配人的社会状态,而自由王国则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⒉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⑴人类是不断地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不太自由走向更加自由的。

⑵人类的自由程度取决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的统一程度。

最初的从动物界刚刚分离出来的人,对客观规律所知甚少,他们的行动几乎和动物一样是不自由的。

但是,随着他们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增多,就逐渐地获得了自由。

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统一的程度不断地提高,人类行动的自由就越来越多。

一方面,人类日益从自然力量的压迫和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的主人。

另一方面,人类日益从社会力量的压迫和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社会的主人。

但是,人类的认识与实践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统一。

因此,人类永远也不可能获得完全的自由。

既然,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那么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之间就没有绝对的界限。

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只是在于自由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而不在于自由的有无。

原始人的行动也不是没有任何自由,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行动也不可能绝对自由。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自由王国,然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虽然物质生产劳动已经成为人的自主活动,不再是一种压迫人的外在力量,但是人类依然不得不从事物质生产,解决吃、穿、住、行。

这个基本的事实并没有改变,不得不做就是一种不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

所以,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

”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的彼岸。

这局势说,只有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才有所谓真正的自由。

正因为如此,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直接把物质生产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增加自由发展的时间。

当然,那时人的自由发展水平依然要取决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的统一程度。

上面我们一起领会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