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
031D09129 毛鑫鑫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加速前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经济政治活动中,跨文化交往日益增多,我们应当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我们不自封巨人,也不甘当侏儒;我们先要认知异域文化,必要时也要力行;我们要自强不息,正视危机;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并吸收其有益成分。
我们通过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与比较,使我们的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中国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使其得到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基本精神差异
当今世界,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交流,将各个民族纳入到“地球村”中,跨文化交流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西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和重要。
但是,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介绍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可以探索两者之间的基本精神。
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饮食重艺术和感性,追求“美味”是中国人对饮食的最高要求。
人们常说的“色香味俱全”,味是最重要的,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也在这个“味”上。
然而,西方人关注的是科学和理性,特别强调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搭配,追求“营养”是西方人对饮食的最高要义。
这一饮食观念是同西方的文化体系是相适应的,这是由于西方文化追求“形而上学”——对事物之理的研究。
还有,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但是,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在饮食观念还是在饮食对象还是在饮食方式,中国文化是偏精神的,而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
2.平等的意识。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将军的墓地——没有豪华的装饰和重要的标志,与普通市民的墓地无异,一个毫不起眼、简朴的墓地。
戴高乐将军在二战中力挽狂澜,拯救了法国,是世界名人,他的墓地却如此简单。
这一事例说明了西方文化中社会各阶层,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常百姓之间的平等意识。
而在中国,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园和平民百姓的墓地有着天壤之别。
不过,在平等观念的表象后面,也反映了基督教文化与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前者不重“死后”,因为都要“魂归天国”,而后者则十分讲究身后的排场。
3.对待生命态度的差异。
二战期间,一个美国军官向日本人投诚,这个军官战败后没有自尽殉国而是举了白旗,他并不认为战败就意味着生命结束,而强调“活”下来的重要意义。
战后,美国人照样像欢迎英雄那样欢迎他回国。
这一事例表明了西方文化强调“活”的本身。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战败投降敌人的行为历来是饱受非议的。
中国文化颂扬“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
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
儒家文化提倡大丈夫一生应“立德、立功、立言”,不能建功、立业,也要立德,否则与枯草腐叶无异。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活”的目的。
4.科学文化的差异。
封建社会中,发明研究者在中国古代为下者=低等人,封建王朝压抑市场经济,中国在近代逐渐跟不上科技时代,造成了满清被动挨打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的精神,乃是仁爱、中庸、求同、不喜欢个性、更多的是官仕思想,封建势力强大。
然而,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有则很强的创新精神。
美国公司很鼓励员工发挥想象力和新发明。
美国人有很强的独立性,美国的父母也不希望给自己的孩子制定道路,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美国很鼓励创业。
这也是由于文化上允许失败,美国大公司比如微软、苹果等从不知名的小公司而成为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豪强企业。
5.“人与自然”关系的差异。
圣经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人也是上帝创造的。
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是要派他们去管理自己所创造的一切。
圣经还说,人和自然本来相处得很好,由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犯罪,吃了伊甸园里的禁果——智慧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上帝让蛇与人世世为仇,让土地长出荆棘来,使人必须终年劳苦,汗流满面,才能得到吃的。
这些说法,隐含着一系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观念:其一,人是站在自然界之上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的权力。
其二,人与自然界是敌对的。
其三,人要在征服、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
这些观念影响深远,在很大程度上铸就了西方文化在人与自
然的基本态度。
而在中国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同理。
主要有:第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二,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这个规律。
第三,人性既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
第四,人生的理想就是天人合一。
它以人在自然中处于辅助参赞的地位,人既应改造自然,亦应适应自然,人类活动的目标不是统治自然,而是把自然调整、改造得更符合人类的需要,在此同时,必须注意不破坏自然,让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总而言之,就是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西文化是世界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传统文化大致从尧舜禹时代开始,已经有了以多年的历史。
在殷周之际,中国文化发生了第一次巨大的变迁,主要是发展了宗法制度。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发生了第二次巨大的变迁,它以儒家文化为其主要代表,儒家学说具有积极入世的现实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以历史、伦理、政治和社会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先秦以后“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有机自然观和人伦中心主义,认为人和自然界是浑然一体的,并力图把自然界人格化,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同理等。
西方文化主要建立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上,重视人性,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独立、崇尚发挥个性、契约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4
2冯承柏,王中田,俞久洪.西方文化精义[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8 , 9
3黄建华,中西文化漫谈: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