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目前节能减排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目前节能减排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TKO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02- (2012)06- 0047- 02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0 引言
依据国家环保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 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 规划纲要》“十二五”在污染源普查基础上,总控指标确 定为:如何完成目标,目前成为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 道难题.本文在分析中国节能减排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 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企业有效开展节能减排,为 政府部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48·
!"
!!!!!"
!"
技术,推进资源、固体废物、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c) 以“节能减排全国行动”为主题,通过全面和持 续的节能减排宣传、动员和行动提高全社会的节能减 排意识,形成崇尚节能减排和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主 要包括:实施创建“节约型政府机关”活动。政府作为社 会管理者与节能减排的倡导者,应以身作则从节电、节 油、节气、节水、节地、节材、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采购 等方面做“节能减排先锋”;
长期以来,中国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关闭和转移能耗 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结果 是减少了污染、降低了能耗,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受到 制约,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技术 是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它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达 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3 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对策
节能减排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中国政府正在加大 推进各省市、县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只有不断加大节能 减排的力度,才能在未来的生存、竞争、发展中占得先机。
2012 年第 6 期(总第 81 期)
2012 年 6 月
节能减排
中国目前节能减排现状分析及对策
程丽娜
(天津市蓟县环保局, 天津 蓟县 301900)
摘 要: 分析了中国节能减排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并提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对策。利用市场化手段和经济措施促
进节能减排,促进节能减排技术转化。
关键词: 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能耗
[ 1 ] 张卓元.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J ]. 经济纵横,2007,(8):2- 6.
[ 2 ] 朱跃中,杨宏伟.中国节能减排的努力及对全球温室气体减 排的贡献[ J ].宏观经济管理,2007,(10):31- 33.
[ 3 ] 牛桂敏.节能减排:关键在完善结构调整保障机制[ J ].环境 保护,2008,(9B):8- 11. (责任编辑:高志凤)
1 中国节能减排的现状分析
1.1 节能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有了巨大
提高,GDP 万元能耗由 2008 年的 4.21%下降到 2009 年 的 4.01%.尽管如此,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仍然不高,单 位 GDP 能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与此同时,中国综合 能源利用效率约为 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 10 个百分 点。由于产业结构、居民消费增长及汽车消费的大幅增 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开始高于 GDP 的增长速度,直到 2006 年才扭转过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 加快,尤其是重化工业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 大幅上升,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中国能源使用效
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建筑。为积极推广使用 新型墙体材料,鼓励采用高效照明电器和变频节电技术, 实施“绿色照明”工程。最后,新建筑设计要体现优先利用 太阳能、地源热泵等新节能技术的原则,对采用太阳能、 地源热泵等新型节能技术的建筑,研究制定扶持政策。
加大 SO2 治理力度。对于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 的供热采暖系统,应当按照节能降耗、温度可控、分户 计量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不符合供热分户计量设 计、施工标准的,不得交付使用。未实行分户计量的供 热采暖系统,应当加快进行分户控制和分户计量改造; 加大对集中供热站等公共设施实施脱硫工程建设的资 金支持力度[ 2];
b) 以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为契机,加快淘汰落后生 产能力,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区域循 环经济主要包括:(a)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落后生产 能力是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淘汰落后产能 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b) 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 点工程,加快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可再生能源;(c)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通过引进先进
收稿日期:2012-04-15 作者简介:程丽娜,1977年生,女,天津蓟县人,2009年毕业于天 津市广播电视大学专土木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
率较低和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日 趋严重。
2 制约节能减排的因素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
第三产业偏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 30%。更为严峻的 是,作为能耗大、排放大的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 建材等行业, 近两年来规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 且增长速度明显。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的增加使节 能减排任务进一步加重。随着技术节能潜力的不断下 降,重化工产业的高速增长仍然使得能源消耗和污染排 放量的下降面临很大压力。 2.2 国家节能减排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相悖
CHENG Li-Na
(Tianjin Jixian County C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Jixian 301900, Tianjin,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China's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 termeasures to achieve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Using the market means and economic measures to promote en- 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to promote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Key word: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energy consumption
!!!!!"
能源知识
气田的开采与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据记 载,宋代开始较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天然气。明清时期, 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已颇具规模。
世界上有天然气田 26 000 个,探明储量 142×1012 m3, 最大的气田是俄罗斯的乌连戈伊气田,储量为 8.1×1012 m3。 第二号大气田是亚姆堡,储量 4.76×1012 m3,它们都分 布在西西伯利亚盆地。该盆地储量超过 l×1012 m3 的超 巨型气田有 8 个,其中包括世界上排前四位的 4 个储量 最大的气田,所以说,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世界上天然气 富集程度最高的盆地。
a) 优化政府调控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节能减 排中的作用增加节能减排投入。
节能减排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在目前地方政府财政 压力较大、可用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需充分发挥市场机 制作用,有效运用价格、收费、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 促进能源节约和污染减排。首先,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 则,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其次,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建立生 态环境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 策。最后,各级政府适度加大对节能减排财政经费投入,与 此同时,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于节能减排项目。
d) 节能减排技术转化其主要措施有以下 3 个:(a) 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科技投入,建立以政府、企业、社 会、多方投入的节能减排科技投入机制,逐步形成稳定 的资金来源;(b)加快节能技术开发与转化应用,依托循 环经济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节能减排科 技创新示范企业,建设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基地,重点加 强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转化与工程化开发;(c) 加强环保 技术和设备的支持,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为主要污染 物减排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设备支持[3]。
4 结语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 整产业结构.严格实施“产业准入制”,环境准入门槛,对 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严把入门关.节能减排的首要任 务是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全社会参与、市场调节、 多方投入的机制,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措施,以重 点支持一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项目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47·
2012 年第 6 期
2012 年 6 月
2.3 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手段和经济措施缺乏 当前,中国推进节能降耗的市场化手段和经济性措
施的缺乏是节能降耗工作在调控手段方面存在的重大 问题。目前有关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大;政府部门的资金 支持力度也不够.成本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是中国目 前节能减排进展缓慢的最大原因之一。 2.4 节能减排技术转化率低
中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度控制经济增长 速度,促进经济结构转变,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 协调发展;而在地方,仍存在单纯追逐 GDP 增长并互相 攀比的现象,追求发展政绩,而对节能减排越不重视.在 地方开展全面招商,以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重复生产 愈演愈烈,使该淘汰的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设备和工 艺不仅没有淘汰,而且又新增加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 的重化工业。这就是要彻底转变唯 GDP 的观念。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消耗资源、能源 和污染环境为代价。那样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会给我们 子孙后代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