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探究都必须围绕有效教学而展开,通过发现探究式、自主交往式、过程活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有效教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有效教学高效率
我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探究,通过发现探究式、自主交往式、过程活动式开展有效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论语中写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同样,“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
如:在讲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第一节课时我们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了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使学生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精讲:主要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恰到好处地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
多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一定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做到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才是我们需要的理性教学效果。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也就是要时刻别忘了“忽悠”学生,以保证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由于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知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教师要在课堂上20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教师必须要下一番工夫。
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深入准确、恰到好处地讲解和引导。
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的激发和知识密度的加大程度。
做到精讲,必须使学生在短短的20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活跃、激昂的课堂氛围
一堂化学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而作为教师,无论其备课是如何的精心,如果不能营造出活跃、激昂的课堂氛围,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不会好的,甚或说是失败的。
曾经在化学教研活动中,听过几节类似的课,课堂设计得很漂亮,也完全是按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可教师神态漠然,语言呆板,声调是永恒不变的金属碰撞声,没有抑扬顿挫,没有热情洋溢,完全一副置之度外的情形,听课的我深感疲乏,只盼望早点结束这一节课。
再看学生,反应平淡,即使在讨论中也显得唯唯诺诺,循规蹈矩,讨论结果亦显得平庸,其风格与老师如出一辙。
这是一堂很不成功的课,而根本原因是教师首先没能全身心投入到这节课中,一个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全身心投入,缺乏应有的激情,何以使你的课生动活
泼?又何以激起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的思维活泼与激荡起来?又何以使课堂教学有效?
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深刻明白在营造课堂气氛自己所担任角色的重要性,他必然会在上课前,就已经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建立轻松愉悦的心境、平静而又欢快的情绪。
一上课,便全身心投入,把自己完全融于角色中,神采飞扬,妙趣横生的有效地把智慧,个性魅力投入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高涨的热情。
譬如,在讲铁的性质这一课题时,当由学生到讲台前演示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的实验时,老师一句幽默诙谐的话便可让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请观看未来的大卫•科波菲尔给大家表演魔术—铁变为铜。
”学生顿感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
实验结束后,再问:“在座的有谁愿意把自己的铁皮小刀附上一层铜?”学生跃跃欲试……再取出些锌皮,铝丝,让学生猜测能否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然后由大胆做出猜测的同学做演示试验,我想这一经历最起码让做试验的学生铭记于心很长一段时间。
四、灵活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化学课应注重实验教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将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变成真实的化学反应过程,因此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很大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验证性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学生在“酸碱盐”性质学习后,对课本中关于不同物质与酸碱盐产生的化学反应很感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先行设计表格,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别提供四种不同的溶液,并给出如下数字标签:①HCl、②CuSO4、③NaOH、④Na2CO3,将这些试管分别排列并告诉学生以及其他的几种试剂,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所学内容,使用相应的仪器和试剂,为每支试管贴好正确标签。
在这项实验进行中,学生探索积极性尤其明显,能够通过自己判断,小组讨论等确定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详细观察记录,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有明显提高,而这正是普通理论教学难以达到的。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减轻学生的学业,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效的结合实际整合各种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田成龙;;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1年12期
2、朱宏;;中学化学教学方式改革措施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3、林炳成;;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0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