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
隐性感染小鼠,无临床症状,许多因素如实验性结核,X射线、各种 化学毒素、组织移植、肿瘤和运输等,都可激活鼠痘病毒而使鼠痘流行。
9
2、仙台病毒: 仙台病毒是大、小鼠群中常见的病毒之一, 由副流感病毒I 型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急性感染多见于断乳小鼠,成年鼠多数情况下呈隐性感染, 在饲养条件恶化,气温骤变或并发呼吸道细菌感染时,传播快, 流行广,造成呼吸道疾病的流行。仙台病毒隐性感染会给实验研 究带来严重干扰。
使用SPF动物有利于全世界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空间 进行比较,有利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0
4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GF),是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 物,进一步是指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 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包括螺 旋体、支原体)、真菌和原虫。无菌的概念是相对的,只是根据目前现 有的科学知识和检测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检出的病原体而已。在特殊 的饲养条件和环境中培育繁殖。
(1)严重影响机体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 (2)影响干扰实验性致瘤作用 (3)影响胚胎的发育,对鼠类生殖繁育造成影响
10
3、小鼠肝炎病毒:由小鼠肝炎病毒引起,常见隐性感染而无 明显临床症状。
常隐性感染,在应急因素影响下爆发,对实验研究带以下干扰:
(1)引起小鼠致死性肝炎、脑炎和肠炎 (2)改变机体的各种免疫应答参数 (3)是许多酶系统发生改变,增高某些肝酶活性,降低另
专题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
主讲人:杨 光
内容
一、前 言 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危害性
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三、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分级 四、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五、实验动物中的生物危害及其防制
2
一、前 言
3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质量控制是实验动物 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级别的动物,规定所携带的微生物不同。
26
1 普通动物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饲养在开放系统中,在 微生物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要求不携带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 染病病原的动物。来源于清洁动物或SPF动物。
由于普通动物微生物控制上要求最低,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反应 性和重复性都较差,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仅可作教育示教之用或探索 某些科学研究的方法的预实验之用,不可作为科研、生产和检疫之用 。
实验动物由于饲养环境及种属的不同,而有其 各自不同的易感病原,因此极易造成实验动物传 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严重干扰实验动物生产和动 物实验研究。
4
实验动物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形式很多, 有的可引起动物发病,表现出临床症状和病理 变化,甚至死亡;有的动物呈无症状性感染, 虽然不致病和不引起死亡,但可作为影响动物 自身的稳定性和反应,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或 与其他病原起协同、激发式拮抗作用,干扰实 验结果。使实验得不到真实,可靠的结论;有 些属于人畜共患病。因此必需实行实验动物微 生物、寄生虫控制的标准化。
实验动物感染不同种类细菌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 变化特征性不强,多数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粗 乱、体重下降、行动呆滞等全身性症状。常常会发生一种 病理变化可由多种细菌引起。
17
常用实验动物常见细菌感染 摘自《医学实验动物学》四川科技出版社,P80
细菌
易感动物
危害性
沙门氏菌
所有动物
消化道感染。急性爆发型:发病急,死亡快;亚急性型:
29
应用:
1、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 是目前 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
2、用于药物学、毒理学、肿瘤学、传染病学科的研究工 作。
3、用于血清、各种疫苗的生产、产品质量检定和新药安 全性评价。
4、用于生物学鉴定,破伤风抗毒素、百日咳菌苗、狂犬 病疫苗用SPF小鼠。口蹄疫疫苗、结核菌素用SPF豚鼠。
33
应用: 1、微生物研究 2、抗体制备研究 3、免疫学研究 4、其他学科的深入研究
34
四、实验动物微生物 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35
1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控制动物流行病的三个基 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1、传染源的控制 2、传染途径控制 3、易感性的控制
20
病原真菌大多数为人兽共患病,其病原性比其 它微生物弱,一般为慢性过程,多呈散发性,病理 变换缺少特征性,多以慢性增生性炎症为主。机体 免疫功能正常,不易发生真菌感染,而免疫功能低 下,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常发生真菌感染。
21
4 寄生虫感染危害性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实验动物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国内外报道的已达六、七十种。从寄生 虫的分类学角度可分为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蠕虫又可分为吸虫和线虫。
27
2 清洁级动物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CL),除不带有普通动 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 干扰大的病原。清洁级动物必须来源于SPF动物或无菌 动物。
普遍应用于短期或部分科研实验。在我国已广泛应 用于科研实验,是我国目前科研工作主要要求的一类标 准级别的实验动物。但也是在我国现实情况下的一种过 渡型动物级别。
(2)对肿瘤研究的影响:急性感染小鼠较易形成肿瘤,而慢性感染则 抑制或延缓肿瘤的形成。
(3)对酶系统的影响:一些血清酶能升高2~10倍。
13
6、鼠巨细胞病毒: 小鼠对病毒易感,隐性感染垂直传播。
(1)对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2)脾细胞对非特异性促有丝分裂素的反应能力下降 (3)抑制干扰素产生 (4)抑制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
28
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简称SPF动物,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 生虫存在,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除不具有 普通动物、清洁级动物应该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 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抗原。SPF 动物必须来源于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
多杀巴氏杆菌 大多数实验动物 呼吸道感染为主。厌食、鼻炎、呼吸困难,消瘦、虚脱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多数实验动物 接触和消化道感染,皮炎,皮下脓肿,结膜炎,毛囊炎
肺炎克雷伯氏菌 小鼠等
隐性感染为主,肺炎,脓肿
链球菌
豚鼠、大鼠 肺炎、胸膜肺炎、结膜炎
霉形体
小鼠、大鼠等 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中耳炎、旋转症、生殖道疾病
8、大鼠冠状病毒: 是大鼠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病变:红眼、红鼻,颈部肿胀, 结膜炎。
该病毒主要引起呼吸道病变,可增加呼吸道条件性致病性菌的 敏感性,干扰吸入毒理学研究。眼部感染病变可使眼科学研究受到 影响。
16
2 细菌感染危害性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可引起实验动物细菌性疾病的细菌涉及到30个属的68种 细菌。其中对实验动物健康危害较大的细菌有20多余种。
19
3 真菌感染危害性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病原真菌根据其侵袭部位及发病的条件可分为浅部真菌、深部真菌 和条件致病菌真菌三类。
浅部真菌:侵害毛发、皮肤、指(趾)甲等浅表部位的真菌。常见石膏 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羊毛状小孢子。 深部真菌:累及内脏器官极其它组织的真菌。常见的有新生隐球菌、荚 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等。 条件致病真菌:在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内环境出现紊乱的情况下才具有 致病性的真菌。常见有白色链珠菌、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毛菌、根菌 犁头菌等。
一些肝酶活性 (4)裸鼠感染可严重影响肿瘤免疫学的研究
11
4、呼肠孤病毒III型 :易感实验动物常见小鼠、豚鼠、仓鼠。 隐性感染,普通级别小鼠群体抗体阳性率高。幼鼠感染临床可见脂 肪性下痢。
(1)表现肝炎、脑炎、胰腺炎等症状 (2)导致许多酶系统发生改变,胰淀粉酶、脂肪酶活性降低,
胰蛋白酶活性升高 (3)破坏胰岛的β细胞造成胰岛素分泌减少,产生类似糖尿病
8
1 病毒感染危害性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迄今为止,各种实验动物病毒涉及到脊椎动物病毒的所有科、属。 针对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猴等常见实验动物危害较大,对科学 实验干扰较大的病毒进行介绍:
1、鼠痘病毒:危害实验小鼠最为严重的病毒之一。全身感染,传播快, 死亡率高。国内外多见散发,偶见爆发。
18
实验动物细菌感染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影响也具有一 定的共性,归纳起来包括三个方面:
1、人兽共患病原菌和动物致病菌 这类细菌中代表性的是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布氏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不仅可以引起实验动物的严重疾病,而且也是人类的重要致病菌,应坚决予 以排除,确保人与动物的安全。
2、条件性致病菌 当动物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疾病发生,甚至流 行。目前我国人畜共患病原菌已经得到控制,条件性致病菌对动物的影响相 对比较严重。 3、正常菌群的细菌 各种细菌即使是正常菌群,在动物体内的存在都会影响其生理参数和实 验的重复性。这些变化又可将对动物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
腹泻,肠炎;慢性型:隐型感染,长期带菌
志贺氏菌
猴、人等 消化道感染。急性型高热、呕吐、脓血便;慢性型:有菌
痢史,间歇性发作
布氏杆菌
犬、人等 生殖道感染为主。流产、阴道排污秽分泌物;睾丸炎,丧
失生育能力
结核分枝杆菌
猴、人等
呼吸道感染为主,咳嗽,肺部罗音,消瘦
耶氏菌
大、小鼠、豚鼠 消化道感染为主。腹泻、消瘦、呼吸困难,败血症。
14
7、啮齿类动物细胞病毒:
啮齿类动物细胞病毒包括小鼠细小病毒和大鼠细胞病毒,其中包 括许多毒侏。这种病毒已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的唯一抗癌谱广、具有 高度抗癌特性的微生物。
实验研究已经发现其对肝癌、胃癌、肉瘤等多种肿瘤均有明显杀 伤作用。所以当实验动物感染此病毒,将会给肿瘤的研究造成严重 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