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一.水利基本建设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
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
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
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
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水利基建投资速度明显加快。
2001年西部地区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完成投资增长28%,中央水利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安排投资111亿元,是2000年的2.2倍。
中央投资重点安排了一批江河治理工程、水资源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
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治理项目相继启动,尼尔基、百色、紫坪铺、沙坡头等水利枢纽工程陆续开工,都江堰灌区、河套灌区等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以及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项目相继实施。
2001年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243亿元,在建水利基建项目投产率为25%,固定资产形成率为59%。
水利基建当年新增和恢复库容111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35万亩,新建及加固堤防长度5205公里,新增供水能力3458万吨/日。
西藏满拉水利枢纽已竣工投产。
小浪底、乌鲁瓦提、万家寨、江垭、飞来峡、王甫洲等水利枢纽工程,望虞河、太浦河治理工程,治淮骨干工程怀洪新河、治太骨干工程杭嘉湖南排、环湖大堤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投产。
淮河入海水道、宁夏扶贫扬黄等项目进展顺利。
“十五”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百色、尼尔基、临淮岗、沙坡头、紫坪铺等工程开工,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长江干堤加固工程累计完成土方占计划的73%,石方占48%,堤防断面达标占计划的80%,填塘固基占计划的70%,穿堤建筑物加固占计划的53%;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累计完成堤身、堤基防渗处理计划工程量的68%,完成护岸计划工程量的48.7%。
黄河下游完成大堤加高544公里,欠高0.5米以上的堤防全部得到加高。
松花江、嫩江干流堤防已有22%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有50%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2001年,各级水利部门开展了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工作。
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继续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绝大多数建设项目(其中,全部新开工项目)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大江大河干堤等水利项目招投标率接近100%,施工监理率达90%以上,“九五”期间工程质量抽查结果表明,工程合格率达100%。
一些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推行了专业建设公司进行建设管理的代建制新模式,达到国家规定规模和标准的建设项目全部实施了施工招标,大中型建设项目全部实施了监理招标和建设监理制,勘测设计招标得到进一步推广。
水利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工程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防洪、抗旱2001年我国降雨量明显偏少,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水利工程建设在防汛抗旱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1年,全国已累计建成各类水库85136座,水库总库容达5281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33座,总库容3927亿立方米。
已建成江河堤防27.3万公里,保护人口4.79亿人,保护耕地6.1亿亩。
由于全国加强了大江大河堤防、江河控制性水利枢纽以及各类水资源工程建设,水利工程设施抗御洪涝旱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1年全国大江大河干流没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但受局部暴雨影响,西江干流上游及其支流郁江、云南南丁河等国际河流、黄河下游支流大汶河等河流发生了建站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水,部分沿海地区出现了历史最高潮位,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全国受灾人口1.11亿人,倒塌房屋63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7亿亩,成灾0.64亿亩,直接经济损失623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97亿元。
广西、广东、福建、四川、云南、山东等省受灾较重,但与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1年是洪涝灾害损失相对较轻的一年。
2001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旱灾。
受旱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的东部、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黑龙江、吉林、四川、山西、内蒙古、湖北、山东、辽宁、重庆、河南等省(市、区)较为严重。
全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5.77亿亩,其中成灾3.56亿亩,绝收0.96亿亩,因旱损失粮食548公斤,经济作物损失538亿元,受灾面积是建国以来的第三位(仅次于1978年和2000年),成灾面积和因旱造成的损失是建国以来的第二位(仅次于2000年)。
去年粮食总产量比大旱的2000年减产95亿公斤。
因旱先后有3300万农村人口和2200多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干旱缺水造成城市供水紧张,北方地区因旱一度有535座县以上城镇缺水,严重影响了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全力支持防汛抗旱工作,财政部及时下拨用于防汛抗旱的水利建设基金和特大防汛抗旱经费17.97亿元,其中防汛经费12.48亿元,特大抗旱经费5.49亿元。
由于组织得力,准备充分,各级水利部门分发挥水利工程设施对水资源的调配能力,最大限度减轻了洪涝旱灾害损失。
虽然受严重干旱影响,全国粮食依然取得较好收成。
抗旱工作共挽回粮食损失675亿公斤,挽回经济损失620亿元,共解决了2381万人、2001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并保证了受灾城市的基本用水问题。
三.农村水利2001年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有所扩大,全年新增1754万亩,累计达到8.3亿亩。
万亩以上灌区累计达到5686处,有效灌溉面积3.7亿亩,其中30万亩以上灌区277处,有效灌溉面积1.9亿亩。
机电排灌面积达到5.5亿亩,其中提灌面积4.9亿亩。
新增配套机电井23万眼,达到409万眼,井灌面积2.4亿亩,井灌面积是近年来增加较多的一年。
灌溉事业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创造了条件。
易涝耕地及盐碱耕地得到初步治理。
全国现有易涝耕地3.67亿亩,到2001年底止,已初步治理面积3.15亿亩,占易涝面积的86%,其中:除涝标准达到五年一遇以上的有1.82亿亩。
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
2001年全国共安排了266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30个节水灌溉示范工程项目,并启动了第二批300个节水增效重点县建设。
这些项目的实施,可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200万亩以上,同时为700万亩新增灌溉面积提供水源。
2001年实际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86万亩,累计达到2.6亿亩。
2001年国家计委、水利部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的力度,以西部地区为重点,全国安排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资金35亿元,可使“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剩余的2423万人中的1963万人的饮水困难得到基本解决。
到2001年底,全国已累计解决2.38亿人和1.55亿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四.农村水电及电气化2001年的农村水电建设成就辉煌,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是全国水利系统水电基建投资突破250亿元,达到291亿元,开创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投资的历史新纪录。
全国水利系统新增水电装机261万千瓦,其中农村水电装机为171万千瓦,开创了农村水电建设的历史新纪录。
全国水利系统建成水电站4.3万座,装机达到3360万千瓦,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的40.6%,其中农村水电装机2879万千瓦。
年发电量1038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总发电量的40.3 %,比上年增长0.9个百分点。
二是全面完成水利系统一期农网改造,农村电价大幅度下降。
截至2001年底,全国水利系统累计完成一期农网改造投资125.8亿元,为到位资金的114.2%,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
全年水利系统农村电网改造累计新建和改造110千伏变电站68座、35千伏变电站569座、110千伏线路1544公里、35千伏线路9168公里、10千伏线路7.95万公里、低压线路21.13万公里,对2474个乡镇电管站进行了改革,新建供电所1974个,完成了7.07万个配电台区的改造。
实现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农村电价大幅度降低,农村用电量显著增加,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全国已开发农村水电的县1515个,其中由农村水电供电为主的县760个。
农村水电已遍布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市、1/4的人口,使3亿多无电人口用上了电。
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其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批准的“十五”期间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开始建设,这400个县8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85%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涉及24个省、区、市,近2亿人口,200万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总投资500多亿元。
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17个省(区、市)组建了省级水电公司,有10个农村水电企业成为上市公司,水利系统水电改革进一步深入。
五.水土保持2001年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西部地区的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把水土流失治理同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以小流域综合治理、综合开发促进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和大面积封育保护,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