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肺军团菌致病性与免疫性
L型培养
四、防 治 原 则
预防
(1)加强卫生管理,改善营养条件。
(2)早期发现和治疗病人 (3)接种卡介苗
治疗
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对氨水杨酸为第一线药物, 强调联合用药、足疗程,防止耐药性、减少毒性。
麻风分枝杆菌
M.leprae
是引起慢性传染病麻风的病原体。
Mycobacterium leprae
白喉棒状杆菌
四、防 治 原 则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药物预防: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 抗毒素治疗
白喉棒状杆菌
嗜肺军团菌
Legionella pneumophila
嗜肺军团菌
1976年新发现的菌属。各种天然水源及冷、 热水管道系统(如自来水、空调系统、冷却 水塔)是本菌的储存场所。
混合反应 6~18h红肿, 4~7d达峰
同前
6~18h红肿 3~4d反应消退
有免疫力,超敏反应
免疫力,超敏反应
原理:毒素抗毒素的中和作用原理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直接涂片镜检:可作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 毒力试验: 1、体外法:SPA协同凝集反应 2、体内法:动物(豚鼠)试验
白喉棒状杆菌
对照
试验
试验前腹腔注射白喉抗毒素250-500U 皮下注射待检菌的48h培养液
白喉外毒素的组成及其毒性作用; 了解:麻风病防治原则;锡克试验。
呼吸道感染细菌
概念: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引起呼吸道器 官或呼吸道以外器官病变的一类细菌。 范围:
1、结核分枝杆菌 2、白喉棒状杆菌 3、嗜肺军团菌 4、百日咳鲍特菌 5、流感嗜血杆菌 6、肺炎克雷伯菌
结核分枝杆菌
M.tuberculosis
掌握:
分枝杆菌的共同特性;
结核杆菌细胞壁脂类含量与其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和致病 性的关系;结核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
结果意义及应用价值;
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特异性防治; 熟悉:结核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特异性预防;麻风杆菌的
致病特点、微生物学诊断。
一、生物学性状
麻风杆菌形态、染色与结核
杆菌相似,常在细胞内呈束状或
团状排列,外观似松叶或烟丝撒 落在纸上为其特点。含菌的细胞 浆呈泡沫状,称麻风细胞。 典型胞内菌 人工体外培养迄今尚未成功。
动物感染模型:小鼠足垫模型、犰酴模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瘤型麻风 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 Nhomakorabea、接触传播
不完全吞噬
胞内菌
致病性
肺结核的两种表现
原发感染 原发后感染
原发综合征:原发灶、 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 肿大
病程呈慢性渐进性,伴有乏力、 体重减轻、咳嗽、盗汗、午后潮 热、胸痛等。病灶多局限呈干酪 样结节,若结节破溃,则可形成 空洞,传染性强。
1、细胞免疫为主,为传染免疫(infection immuity)/有菌免疫, 2、免疫与变态反应共存
细胞免疫功能(4)在未接种BCG的人群中调查结核病的 流行情况。
三、微生物学检查
临床资料、细菌学检查、放射学诊断仍是目前肺结
核诊断的主要依据,其中细菌学检查具有确诊意义。
标本采集和集菌
直接涂片镜检:抗酸染色
分离培养 动物试验
检测鉴定新技术:PCR、核酸探针、DNA RFLP、色
谱分析技术、Bactec TB-460系统等
肉芽肿损害
色素减退 感觉缺失
以细胞免疫为主
三、微 生 物 学 检 查
标本采集:鼻粘膜或皮损
涂片染色镜检
病理组织切片检查
麻风菌素试验:不能用于诊断,但可用于分型及
了解麻风患者及接触者的预后。
四、防 治 原 则 防
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 普查、定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隔离 BCG预防有一定效果
抵抗力
对湿热抵抗力不强,但对寒冷和干燥抵抗力强。 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
白喉棒状杆菌
致病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溶原性转换
致 病 物 质 : 白 喉 外 毒 素
Electron micrograph of corynebacteriophage ß, which carries tox
瘰痨分枝杆菌、 鸟-胞内分枝杆 菌、蟾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形态:细长略带弯曲或直的杆菌,有时有 分枝;在不同条件下形态不尽相同, 呈现多形性。 大小:1~4×0.4μ m 排列:常聚集成团 染色性:齐-尼抗酸染色阳性(红色)
Much颗粒
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生长缓慢,约18小时分 裂1代,2-4周才见菌落生长。 营养要求高,初次分离常用含有蛋黄、甘油、马铃薯、无 机盐和孔雀绿的Lowenstein-Jensen(罗氏)培养基。 典型菌落:粗糙型。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菜花状,乳白色 或米黄色、粗糙、不透明。 液体培养基:在管底开始生长,最后 在表面形成菌膜。结核杆菌有毒株呈 索状生长,细菌排列呈索状。
M. tuberculosis
Bacteria reproduce in macrophages
Lesion begins to form (caseous necrosis) Activated macrophages Bacteria cease to grow; lesion calcifies Immune suppression Spread to blood organs Reactivation Death Phagocytes, T cells, and B cells trying to kill bacteria
传染免疫(infection immuity)/有菌免疫——即只有当TB菌在体 内存在时才有免疫力,一旦体内的TB菌被杀灭,免疫也随之消失。
结核菌素试验
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杆菌是 否能引起变态反应的一种试验。 原理:迟发型变态反应 试剂:OT(tuberculin)、PPD
The cervical lymph nodes enlarge causing oedema of the neck (a classical condition of ‘bullneck’)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接 触被污染的物品
皮肤白喉
咽白喉 咽炎 假膜阻塞性缺氧 发热 淋巴结炎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形态:菌体细长微弯,一端 或两端膨大呈 棒状; 排列:不规则,常成V、L 及栅栏状。
染色性:G+
美蓝染色:菌体着色不均, 有浓染颗粒。 Neisser /Albert染色:有异染颗粒。
白喉棒状杆菌
培养特性
Loffler (吕氏)血清斜面 上 生 长迅 速 , 12 ~ 18 小时 生成细小、灰白色、湿润、 圆形凸起的菌落。 鉴别培养基:亚碲酸钾血 琼脂平板上,菌落呈黑色。
Lesion liquefies
Bacteria coughed up in sputum
TUBERCULOSIS
Large caseating tubercle Miliary tubercles
HUMAN LUNG
HUMAN LUNG
Clinical features with AIDS
• systemic disease (versus pulmonary) – greater in AIDS • lesions often lepromatous
(4)蜡质D:具有佐剂作用,可激发机体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
(5)硫酸脑磷脂: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使其能在 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
2、蛋白质:
主要成分是结核菌素。与蜡质D共同作用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3、分枝杆菌生长素:
脂溶性的铁螯合剂。
致病性
致 病 物 质
蛋白质 脂质
结 核 杆 菌 细 胞 壁 上 的
生化反应:不活跃
糖发酵(-) 人型可合成烟酸和还原硝酸盐,而牛型不能。
结核杆菌触酶(+)、热触酶(-),而非结核分枝杆菌均为(+)
抵抗力:较强
抗干燥,耐酸硷,对多种染料有抵抗力 对紫外线敏感,可用于患者衣物的消毒 对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环丝氨酸、乙胺丁醇、卡那霉
素、对氨水杨酸敏感,但长期用药易出现耐药性。
白喉外毒素
催化功能区
A片段 受体结合 功能区
B片段
穿膜功能区
Diphtheria Toxin (DT)
Cleaved to yield A/B fragment, joined by S-S bond - A (catalytic domain) - B (transmembrane and receptor binding domains)
循环并发症:
毒性外周神经病、 致病性 毒性心肌炎和充 血性心衰
Elek immunodiffusion test.
免疫性
病后可产生牢固的免疫,抗毒素是保护性抗体。
Schick test结果分析
试验侧 对照侧 本质
阴性反应
阳性反应
–
24~48h , 4 ~ 7d达峰
–
–
有免疫力
无免疫力
假阳性反应 6~18h红肿,1~2d消退
耐药性的变异
磷脂 脂质
致 病 物 质
蛋白质
分枝菌酸 索状因子 蜡质D 硫酸脑苷脂 结核菌素最重要
分枝杆菌生长素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脂质
(1)分枝菌酸:细胞壁脂质中的主要成分,与抗酸性有关。 (2)磷脂: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引起结核结节形成与干酪样坏死。 (3)索状因子:能破坏细胞线粒体膜,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 芽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