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与运输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授课单位:经贸系物流教学团队学分:2 学时:24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陈天文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曹林峰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配送与运输管理》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的理论完成配送中心企业整个业务操作过程,达到我国物流配送中心企业对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专业人才的相关要求。
1.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联系配送中心企业实际工作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课程符合对高职学生的要求。
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具备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本课程的重点是配送中心的功能的理解和运用,学会备货管理、分拣管理、配送与流通加工、包装管理、存储管理、装卸搬运管理、送货管理、退货管理和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管理等操作。
2.课程目标
2.1能力目标:
1. 企业配送中心的构建和管理能力
通过对配送中心的构建条件、原则、内容、程序、布局及作业流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企业仓库、配送中心的初步规划和构建能力,能够进行小型配送中心设计、构建及管理。
2.企业配送商品运输管理能力
通过学习企业仓库、配送中心的类型、特点、适用条件及运输过程和特点,使学生能够进行运输路线的选择、运输网络的规划、运输方式的确定,并能正确进行企业配送中心的运输管理规划和管理,进行相应的分析。
3.配送中心的构建和管理能力
能够设计一个可支持6-10家门店的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的构建方案,包括配送中心选址、功能、面积、布局的设计,相关设备的选用,费用核算,以及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和管理方法。
4.商品信息采集整理、商品核算、信息系统维护、管理技能。
通过对影响企业仓库、配送中心的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商品信息采集整理、商品核算、信息系统维护、掌握相应的管理技能,划分与评价作业辐射区域,并能够进行作业场址的合理选择。
5.信息技术及网络应用管理能力
要求:(1)5分钟内完成至少20种商品的出入库信息输入。
(2)利用POS 系统,6分钟内完成40种商品的收银结算;(3)20分钟内完成指定10种商品的结算、清账和盘点。
(3)能够正确利用企业总部管理信息系统。
(4)能够利用企业网站进行信息收集和企业信息发布。
2.2知识目标:
1.了解配送中心产生的背景及配送的发展历史,深刻理解配送中心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熟悉配送中心的基本类型,掌握配送中心的基本概念及各项功能。
2.了解进行配送中心设计的基本内容,熟悉配送中心选址的方法和策略、组织设计原则及进行配送中心管理的基本工作
3.了解配送环境对配送中心制定战略的影响,熟悉进行目标市场选择的策略,理解制定配送中心战略的意义
4.了解配送中心在进行配货管理时应控制的相应环节及备货对配送活动的重要作用,熟悉订单处理模式、备货及配货的各种具体方法等内容。
5.了解商品分类对配送中心分拣管理的作用、分类原则及分类标志,熟悉进行商品分类的方法、体系及拣选设备。
6.了解配送加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促使配送加工出现的原因,了解几种配送加工的类型和不合理的配送加工形式
7.了解几种配送加工的类型和不合理的配送加工形式
8.了解配送包装的功能;熟悉配送包装的分类;掌握常用包装材料的特点和应用;掌握配送包装的概念
9.掌握配送商品运输包装技法;掌握配送商品销售包装技法
10.了解物流时间的含义;熟悉物流时间作业过程;理解物流时间控制的意义;熟悉在库商品安全保管的知识
11.了解配送中心装卸搬运的相关知识;了解配送中心装卸搬运的方法;熟悉配送中心装卸搬运的作业流程。
12.掌握装卸搬运系统,掌握搬运方案设计;理解进行商品退货的含义;理解配送中心做好商品退货的意义;掌握进行商品退货的原则;
13.熟悉处理退货的会计流程;掌握管理经销商的理赔退返。
了解经营绩效管理系统的构成;熟悉配送资源计划;熟悉绩效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熟悉经营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
2.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团结协作精神等“物流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情感素质。
2)培养学生具备物流设备使用操作和商品保管的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不断开拓创新的意识。
3.课程内容与要求
4.课程实施
4.1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等。
4.2教学条件
本课程是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实训场地有仓库以及配送中心所需的设施设
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供学生固定使用的电脑,百碟3D模拟仿真软件等,符
合上课的基本条件
4.3考核原则
1.注重考核主体的多元性,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2.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考核;
3.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考核;
总评成绩=形成性考核×75%(包括任务完成、综合训练)+终结性考核×25%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习资料资源:教材、实训指导书、学习参考书;
信息化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的开发与利用。
1.教辅材料:要力求接近实践,最好是来源于实践的案例与情境,并开发课程的习题、参考文献等内容,向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2.实训指导书:格式正确、内容全面,且能具体写明对学生的各项要求。
3.软件环境:不断完善物流综合实训室的软件环境,引进一些与采购管理软件用于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采购软件模拟条件。
4.硬件环境:希望能够加大对硬件实训内容的建设,例如尽快组建校内实训小超市,为学生提供校内亲身参与采购管理工作的环境;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提供环境条件。
5.信息技术:充分的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例如网络、多媒体课件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便利条件。
例如加大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把与课程有关的文献资料、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教学视频、采购管理的相关前沿信息、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资料、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等都放到网上,充分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