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字幕翻译
i=r
电影《功夫熊猫》自其热播以来,就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全球票房高达 6 亿美元。
作为一部励志的喜剧电影,它讲述了主角熊猫阿宝从一个爱吃面条的梦想经过一系列的认识自我和努力奋斗为了成为传奇的龙战士的动人故事。
该故事由美国人导演,以中国为背景,惊险刺激的情节,带有中国色彩的史诗式弦乐,一次次地征服了众多的观众。
最耐人寻味的是导演赋予了一只懂功夫的中国熊猫典型的美式英语和幽默,把中国元素和美国元素
完美地结合到一起。
同时,地道的翻译也成就了该电影的成功。
在第在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中该电影获得了优秀译制片奖, 36 届动画
安妮奖中也获得了 10 项大奖。
本文将以《功夫熊猫》的台词为个案,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探索字幕翻译的策略。
、字幕翻译的特点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 , 影视翻译有与文学翻译的相通之处 ,遵守着文学翻译的一般准则,但是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首先口语化语言占主导地位。
影视语言通俗易懂,因此译者应选择大众化的语言,切忌华而不实的辞藻。
其次电影字幕具有时空局限性。
字幕一闪而过,不能像书本那样前后翻阅,也不容许加注说明,每行的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字幕翻译要力求简洁。
再者语言具备很强的融合性。
在电影作品中,除了口头语言外, 还包括影片中的背景音乐,肢体语言等。
这些语言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影片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必要时需要对一些非语言信息进行解释说明,以免引起理解偏差或者是迷惑。
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在翻译电影字时,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贾佩琳将电影字幕翻译的基本原则概括为“短、直、白”。
“短”
是首要原则;所谓“直”,是指对婉转或内涵丰富的语言直接处理。
这是针对丰富的中国文化和汉语委婉、含蓄等特点。
“白”
是指翻译要清楚明了,明白晓畅。
无论运用什么原则,必须保证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
这要求译者一方面要准确传达原文意义, 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文化方面的差异。
二、功能翻译理论对字幕翻译的指导
奈达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传统翻译注重语言的结构,而不是意义,同时观众或读者的反应被忽略了,这会导致译文意义模糊扭曲。
功能对等理论把读者置于最高位置,这对影视翻译也是有影响的。
根据奈达的观点,译作对译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必须与原作对原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一致。
这种要求译者动态眼眼光审视译文与原文, 在忠实传达原语信息的基础上,考虑原语台词语境和文化,使译入语观众产生与相似的效果和文化认同感。
三、翻译策略探析
《功夫熊猫》上映后,好评如潮。
其字幕翻译和原文一样能
让观众充分领会其中的内涵和韵味。
它不仅贴切地传达了原文意义,还使中国观众对其中的内涵产生了共鸣,实现了功能对等。
1.意译法
电影中的台词通常都比较口语化,即用最简单的意思表达最多的含义。
如果逐字翻译的话,可能会显得晦涩难懂,不符合中文的习惯表达。
而合理的意译则会使人一目了然,还能增强语言的气势,传达源语的效果。
例如:
l see you like to chew. Maybeyou should chew on myfist!
我看你挺爱吃。
有本事你就吃我一拳。
这是在影片的开始,阿宝梦见自己成了熊猫大侠,他的一个对手对他说的话。
“ cheW'在英文中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的话,应该译成:我看你喜欢咀嚼,或许你应该咀嚼我的拳头。
但是,这样一来,就显得十分牵强,无法传达影片的效果。
如果都把“ cheW'译成“吃”的话,就容易理解多了,正好中文里有“吃我一拳”这样的表达方式。
同时,影片把
“ maybe译成“有本事”,增强了语气,更加形象地显示了对手的凶猛和熊猫大侠的淡定。
2.合理运用成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成语、习语等是我国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短小精悍,内涵丰富。
在字幕翻译中合理而精确地运用成语,不仅节省空间,又能准确传达源语效果。
例如:
One often meets hi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
逆天行命,反促因果。
这是浣熊师傅命令手下加倍防范大龙越狱时,乌龟大师对他说的话。
乌龟大师在电影中代表一个智者,话不多,但每句都很有深意。
这句话的本意是:越想逃避宿命,越会在半道上跟宿命撞个正着。
虽然也讲得通,但是相比原语显得冗长无味。
而影片字幕却把它译成了成语,简单的八个字,短促有力,既传递了原文信息,让中国观众更容易接受,又把它提升到了一个人生哲学的高度,符合乌龟大师的沉稳睿智的特性,也成为影片经典台词中的一个亮点。
影片中,利用中国成语或四字格的地方还有很多:
Because it was a stupid dream. 因为这是痴人说梦。
Your mind is like this water, my friend. When it is
agitated,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see. 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 the answer becomes clear.
心如池水,老朋友。
随风乍起,自然不易明辨。
若水波不兴,自然心静则明。
3.词类的转换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译者应该把影响信息接受的各种语言和文化因素都放在考虑之列。
汉语惯用动词,英语则多用名词和介词。
在英汉翻译,要注意词类的转换。
例如:
That flabby panda can't possibly be the answer to our problem.
那个虚胖的熊猫不可能解决咱们的问题。
在英文中,“the answer to ”是个名词词组,若是译成“那个虚胖的熊猫不可能成为我们问题的答案”,这种表达就会不够自然顺畅了。
若把它译成动词词组,根据上下语境,就容易理解多了。
同样,在“ Shifu found him as a cub …”这句话中,“ as a
cub ”是个介词词组,但是它同样被译成动词词组了。
影片把这句话译成“他刚生下来,就被师傅捡到了。
”这样翻译意思表达得更加简单明确,也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4.增译法
在影片翻译中,适当地使用增补手段不仅能使得前后更连贯,还能把影片中的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与画面有很好的照应。
先看下面例句:
You are too concerned with what was and what will be.
你太犹豫不决,又瞻前顾后。
这是乌龟大师在阿宝受挫时说的话,原句中只说了“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这个词是翻译时增补的。
增加后的译文把阿宝的心理活动完
全展现给读者,让观众产生共鸣。
另外一个例子:
Andwhen the boy showed talent in kung fu, Shifu trained him.
当大龙显示出功夫的天赋后,师傅耐心地教导他。
这句话中,“耐心地”也是增译的,虽然原文是没有的,但
是从电影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出师傅慈爱的目光。
增补后,更能与画面有很好的结合,同时也让观众更能理解师傅对大龙的用心良苦,以及对大龙以后转变的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