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支睾吸虫病-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华支睾吸虫病-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华支睾吸虫病方悦怡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Looss,1907]即肝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称为肝吸虫病。

人体感染是因为食入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鱼或虾所致。

寄生在肝胆管内虫体运动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作用,致胆管上皮损伤,胆管阻塞,从而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可表现为胆管胆囊炎、胆石症和儿童发育障碍等,重者可发生肝硬化。

华支睾吸虫是McConnell 1874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解剖一因病死的华侨木匠尸体时,在该尸体肝内首次被发现的。

国内于1908年在广东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人后,又陆续在汉口、北京、沈阳、香港、广西和上海等地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例。

但对湖北江陵马山砖厂出土的战国时代女尸进行寄生虫学研究证实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流行了2300年。

我国目前除西北地区外,25个省、市、自治区有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或散发病例,该病已被卫生部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1 流行病学1.1 分布1.1.1华支睾吸虫病在世界分布情况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北部,俄罗斯的少部分地区。

韩国居民有食生作者单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鱼的习惯,故该病在韩国分布范围较广,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汉江、锦江和洛东江等7条大河流域内。

华支睾吸虫病曾在日本广泛流行,除北海道外,各地均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或病人。

在越南,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北部的红河三角洲、海防、河内,西部和南方感染较低。

在俄罗斯,华支睾吸虫病人主要集中在远东地区。

在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国家里的亚洲人也有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报道,但这些病例均是在其他流行区被感染或是吃了进口的淡水鱼而感染,尚无证据说明这些病例是在当地感染的。

1.1.2 华支睾吸虫病在国内分布情况根据调查资料,华支睾吸虫感染呈现随水流分布的规律,我国的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外流区域的太平洋流域。

除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宁夏等几个省、自治区未见华支睾吸虫病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已有该病的流行报道或是病例报道。

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有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东北三省朝鲜族居民聚居地。

例如在黑龙江的39个县市平均感染率为16.85﹪。

辽宁省和吉林省已发现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县区人群感染率多在10﹪以上(0.8﹪~72.1﹪).广东省81个县市有感染者,平均感染率为16.2﹪(0.2~54.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调查的29个县的平均感染率为2.7﹪,在个别地区感染率可达67.8﹪。

台湾省美依地区人群的感染率为22.37﹪~51.88﹪,苗栗县苗栗镇客家人的感染率为63.0﹪,日月潭地区粪检阳性率为54.8﹪。

1.2 流行环节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环节包括传染源、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间宿主,囊蚴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进入终宿主体内,并受到自然因数和社会因数的影响。

1.2.1 传染源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包括带虫者、病人和保虫宿主。

①带虫者:在大多数流行区,带虫者的数量多于病人的数量。

虽然轻度感染者粪便中虫卵较少,但其在所有感染者中所占的比例大,尤其是带虫者无明显的症状,往往不能主动就诊,以致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多是在普查中发现。

②华支睾吸虫病人:病人体内虫数一般较多,为数百条至数千条,有报道肝内寄生虫数多达27600条的病例和每克粪便虫卵数达157000个的病人。

尽管重度感染者是少数,但中度感染占有相当比例,故病人粪便中的虫卵数是十分惊人的。

③保虫宿主:国内已报道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保虫宿主有33种,包括猫、狗、猪、狼、獾、鼬、貂、狐狸、豺、鼠类、兔、牛等,这些动物均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

1.2.2 第一中间宿主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目前已发现10种,有豆螺科的纹沼螺、中华沼螺、曲旋沼螺、赤豆螺、檞豆螺、长角涵螺,黑螺科的方格短沟蜷,黑龙江短沟蜷和瘤拟黑螺以及拟沼螺科的琵琶拟沼螺。

1.2.3 第二中间宿主华支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十分广泛,仅在日本、韩国、我国大陆和台湾省所发现的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淡水鱼就有139种,分属16科,71属,其中在我国(含台湾省)发现的有102种,分属15科,59属。

常见的家养鱼种如鲤鱼、鲢鱼、青鲩、白鲩、鲫鱼等均易被感染。

华支睾吸虫囊蚴可以寄生在鱼类的体表和体内,几乎遍布全身,但70﹪以上分布在肌肉内,尤其是背部的肌肉。

野生小鱼一般感染较重,鱼体内的囊蚴密度可从每克鱼肉数个到数千个,国内报道在1g 麦穗鱼肉中检获华支睾吸虫囊蚴6548个,在1条仅重0.2g的麦穗鱼体内共分离出华支睾吸虫囊蚴3429个。

1.2.4 感染方式和途径人感染华支睾吸虫均因食入了华支睾吸虫囊蚴,人的感染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①食生鱼虾:吃生鱼一般把鱼肉切成薄片,小鱼则切成段,配以各种佐料拌匀后直接食用。

此种食法主要见于广东珠江三角洲、香港、台湾省、广西百色地区和江西省于都的一些居民以及东北的朝鲜族居民。

生鱼粥是将切好的鱼片放入碗中,与热米粥混合,加上香菜、麻油稍微拌后食用。

湖南省祁阳县农村吃的鱼酢也是将生鱼肉加上各种佐料和豆粉或米粉拌匀后直接食用,或稍加腌制后食用。

②食半生的鱼虾: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居民不食生鱼,但由于烹调方法不当,往往把鱼加工至半熟而食。

如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的大部分居民喜欢吃麦穗鱼。

食用方法是将鱼拌入少量面粉,在锅中用油简单煎焙,然后再加各种佐料加水彻底烧透食用。

因烹调方法不当食入华支睾吸虫囊蚴是轻、中度流行区人群感染的主要原因。

③加工鱼所致的感染: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对处理鱼后的手和洗鱼砧板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观察,在洗手水和清洗砧板水均发现华支睾吸虫囊蚴。

因些在加工鱼的过程中吃东西、拿熟食、用同一块菜板处理生的和熟的食物,都可能造成感染的机会。

洗过鱼的水、农贸市场上的储鱼用水、所用的鱼筐和鱼刀,甚至鱼摊附近的苍蝇,也都检查出华支睾吸虫囊蚴。

1.2.5影响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因素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主要是群众对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和危害了解不够,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使本身受华支睾吸虫的感染同时又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促使了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

主要是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呈现南北两端感染率高、点片状分布、有食生鱼习惯地区的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而嬉食型方式的感染则表现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感染率较高、以及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等特点。

自然因素包括地理、气候、水源、第一、二中间宿主及保虫宿主。

地理因素对华支睾吸虫病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如在黑龙江省,北纬44°54′~48°29′,东经123°10′~131°52′,海拔145.1~311.5m的平原江河流域都有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在北纬48.3°以北或海拔312m以上江河区域内未发现华支睾吸虫病患者。

四川省寄生虫病研究所观察到,气象因素主要反映在降雨量与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第二季度降雨量增多,鱼类感染率增高,鱼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数量多。

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呈点状分布的特点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地势水系的影响,在仅有池塘或小沟的地区,流行以点状分布为主,在有河流的地区,有沿河呈线状分布的趋势。

地势水系也影响当地经济和卫生水平及居民的生活习惯,后者又直接影响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和养殖业的发展,某些从流行区引进的鱼苗中,有可能被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从而使引入地居民有感染的潜在危险性。

也有可能是鱼苗中有些是华支睾吸虫囊蚴一感染的鱼种,到流行区后受感染,因而有助于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形成新的疫源地。

另一方面,由于兴修水利,新的水系形成,也有可能使老的疫源地扩大,形成新的疫源地。

2 临床表现2.1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一次食入大量华支睾吸虫囊蚴可致急性华支睾吸虫病。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以寒战、高热、肝肿大、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类似急性胆囊炎的症状,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潜伏期: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30d左右,最短的7d,最长者可达40d。

感染越重,潜伏期越短。

(2)临床经过:一般起病较急,首次症状是上腹部疼痛、腹泻,3~4d后出发热,继而出现肝肿大、肝区痛、黄疸。

(3)症状和体征:主要症状为发热、剑突下痛、头痛、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肝区肿大并有压痛、荨麻疹等。

①发热:发热常伴有明显畏寒和寒战,体温最高可达39.7℃,发热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短者仅3~4 d,未经治疗者反复发热可达数月。

热型可有低热、弛张热、不规则的间歇热,部分病人发热时伴有头痛。

②腹痛腹泻:多数患者以上腹痛为首发症状。

疼痛可呈持续性刺痛,进餐后加重,伴有厌油腻,似急性胆囊炎,可伴随胆道阻塞症状,如黄疸、白陶土样大便。

腹泻常出现在发热之前,大便每日3~4次,黄色稀水便多见。

也有相当多的患者伴有腹泻、腹胀。

③肝区疼痛和肝脏肿大:多数患者肝脏肿大,以左叶肿大为主,一般有较明显的肝区触痛,主要与肝内胆管炎症反应有关。

肝肿大在驱虫治疗后可迅速好转。

2.2 慢性华支睾吸虫病2.2.1 临床表现反复多次小量感染或急性华支睾吸虫病未得到及时治疗,均可演变为慢性华支睾吸虫病。

由急性感染演变的慢性患者,病史中常有急性期的症状,或有过“急性胆囊炎”、“急性肠胃炎”,此后渐渐出现慢性华支睾吸虫病的症状。

慢性华支睾吸虫病最常见,一般起病隐匿,症状复杂。

症状的出现率与感染度有一定关系,感染度轻的,无症状者较多;感染越重,黄疸、肝大、肝区痛的发生率越高。

根据病人感染的程度和症状的轻重,临床上可将慢性华支睾吸虫病分为轻、中、重3度。

①轻度感染: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胃部不适、进食后上腹胀、食欲不振、轻度腹痛等上消化道症状,易疲倦,精神欠佳。

也可出现肝肿大和消化不良。

②中度感染: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疲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不适,腹痛和慢性腹泻常见,肝脏肿大,左叶更明显,有些患者,可触及肝脏表面不光滑,有压痛和扣击痛。

部分患者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和浮肿等症状。

③重度感染:以上2型的症状均可出现,但明显加重,晚期可形成肝硬化和门脉高压、腹水、腹壁静脉曲张。

肝大且质地硬,脾常可触及。

少数患者因反复胆道感染出现黄疸及发热,儿童可伴有明显的生长发育障碍,患者还常常出现神经衰弱症状。

肝功能失代偿是华支睾吸虫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慢性感染者可以合并胆囊炎、胆色素性胆石症、胆绞痛、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