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

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


二、水口内部元素
的遗迹遗址来看,徽州地区的水口历史可以追溯到唐
徽州水口多设立于村头路口处,融自然风光与人
宋时期或者更早。
为建筑于一体,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和气质的乡村园林。
对于水口的认识,起初人们认为水口是一种理念, 山、水和树则是组成自然风光的三大元素,而与之相对
表达了徽州人对于家族人丁兴旺、财源滚滚的向往,水 应的则是添补自然水口之不足的人为建筑和工程。
比比皆是,但真正能够动工修建的却寥寥无几。唐模许氏
巨贾能够为母亲修建檀干园完全是因为唐模坐落于一片
面积相对较大的小平原上。而像宏村、西递以及灵山这样
四面环山的村落则很少看到同等规模的宅邸园林的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因为经商而富庶的宗族大村就开
始着手通过改造水口,建造面向全村的公共园林。原先的
水口虽然经过人为的改造和修建,但是没有形成具有园
Historical &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
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
阚陈劲 吴泽民
摘 要 : 水 口 设 计 是 徽 州 古 村 落 中 村 落 布 局 的 一 讨论村庄大事的场所。
个重要内容,其内部所衍生出的水口园林则是一种未
徽州古村落大都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为
小城镇建设 65
Historical &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
南湖再流回吉河。宏村的水口是一个典型的人工挖
掘并改造而形成的水口。宏村的发展从雷岗山开始
向 南 而 建 ,宏 村 人 在 村 落 的 南 面 修 建“ 乐 叙 堂 ”总 祠 ,
并 在 总 祠 前 挖 掘 半 月 形 的“月 沼 ”,月 沼 则 成 为 当 时
筑间没有沿中轴线完全对称的布局,但是单独对于一个
(二)水
建筑而言则是按照几何关系完全的对称。这与徽州地区
徽州所有的村落都临水而居,溪流从村中经过,徽 山多地少的自然因素有关,也同时体现出徽州建筑是南
州人充分利用水来为村落服务。水是村落的灵魂,是村 方“干栏式”建筑和北方四合院建筑相结合的产物。既继
庄财富的源泉,所以徽州古村落水口必建于溪流出村 承了传统的儒家文化理念,又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之处,以表现村落选址之初“水口乃地之门户”、扼住水 口“藏风聚气”的风水理念。徽州古村落大体上分为山
三、水口功能演化过程
水口历史古老而又有现代活力,延用至今。在历史
地村落和河岸村落两大类,对于水的引用则依据其村
落类型而各具特色。山地村落引用溪水,其水口精致细
腻,小巧玲珑。另一类河岸村落坐落于大河之岸,虽三
东西北三面近山环绕,南面为远山,视线开阔,地形起 灵阳桥,因为此桥正当村中溪水出村出山之处,所以桥
伏不大。这样的村庄坐落模式和水口布局模式也是大 体建筑、桥上设施均显得特别庄重。另外一个奇特的现
多数徽州村落的选址方式,同样的水口还出现在南屏、 象是:对于水口整体布局而言,水口内部单体与单体建
呈坎、琶村、棠樾、潜口以及龙川等地。
见园林书籍所记述的一种古典园林形式 。 本文通过对 单位聚居。而最初的水口建设就是以村落族长为领导者,
安徽省黟县、歙县以及古徽州地区 的 古 村 落 水 口 布 局 全村共同出资兴建。明清两朝,水口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
的分析来阐述水口园林的特点。
期,这与同时代徽商的强大是分不开的。富甲一方的商人
荣归故里,斥巨资建宅造祠,兴修水利,办学育人。豪宅自
坊、宗祠、塔等。每个村落都有自身不同于其他村落的水
口建筑组合模式,并不是每个村庄都能将所有的水口建
筑种类集于一身(见表 2)。同样的,每个水口内的建筑都
有各自的名字,反映了建筑与环境、文化的交融。例如黄
山市徽州区的灵山处于两山间的山坞之中,其水口处的 图 6 龙川水口
64 小城镇建设
Historical &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
宏村的水口(见图 9)。明朝末年,宏村村落向东南发
展 ,越 过“月 沼 ”的 宏 村 族 人 在 万 历 年 间 开 始 修 建 新
的水口,就是现如今的南湖(见图 10)。
南湖占地约两万平方米,完全由人工挖掘而成。南
图 8 渔梁坝
湖呈弓形,坐落在村落的南部,环抱村庄(见图 11)。弓背 部湖堤分上下两层,上层数米宽,用青石板铺就环湖道
采势, 就水取形, 自然景观为主, 辅以人工建筑(如牌坊、 远山,村落近处都是坡岗地,并没有处于崇山峻岭的感
亭榭、楼阁、路桥、塔楼、书院等)和植物, 使山川、田野和 觉(见图 2)。而西递水口则截然相反,虽然西递水口与
人工建筑融合成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使得水口看上去 西递村距离遥远,但与西递村环境相似,四面群山紧逼
图 4 灵山水口小巧精致
种也是精挑细选,力求做到所选择的树种能够充分表
达传统理念并完美体现周边环境。在走访的多处村落
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水口林中表达水口林概念的乔木
多是由两三种树配合种植(见表 1)。从表一中可以看到
有些村落就用一种树形成水口林。相对于水口林中
“林”的概念,还有一种孤植水口当中,称为水口树。这
意义的多元化。
的功能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防卫和边界的功能。
水口是中原汉文化和徽州山越文化交融的产物, 同时,外出经商返乡的商人、手工业者以及出嫁的妇女
历史上的徽州由于战乱等因素,经历了三次较大的移 在归乡的时候都会在水口处稍作停留,整理衣帽首饰。
民迁徙过程,所以在皖南山区驻留的移民心理上需要 这时的水口就像故乡的家门口,是பைடு நூலகம்好好观望的。
表1 部分徽州古村落水口林树种组成情况
村落名
植物名称
雄村
桃树
香樟 紫弹朴
许村 三角枫 苦楝
泡桐 香椿
唐模
枫香
香樟
昌溪
枫香 糙叶榆 香樟 麻栎
琶塘
麻栎
枫香
柿树
南屏
香樟
枫香
宏村
枫杨
枫香
柳树 杨树
呈坎
桃树
杜仲
枫香
村庄息息相关。建设一处水口,就是要在河流出口处企 盼神灵的保佑,藏风聚气。从风水学上考虑,这样的地 标性建筑群以及周边的环境关系到村庄的安危与兴 衰。这也就是水口得以兴建的原动力。
随着历史的前进,徽商成为南方地区甚至中原地区 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徽商的强大也同时带来了徽州古 村落的发展,资源和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徽州。而一些告 老还乡的商人则热衷于修建私家园林。但是这样一个过 程也不能忽略了徽州的一大自然缺陷—— —可用土地的短
缺。所以,在徽州,虽然富裕到足以修建宅邸园林的人家
种树往往成为风水树的代表,成为水口中的植被地标。
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宏村水口南湖边的枫杨和唐模水
口的古樟(见图 7)。自古徽州的一个地方观念就是“贾 而好儒”,这些风水树所表达的意义与这一地方观念一
图 5 南屏水口
致,即企盼本村文运昌盛之意。
(四)建筑
水口中附属的建筑是水口含义的人文体现。有水口
处必有建筑,这些建筑则包括常见的亭、堤(坝)、桥、牌
另一方面,水口区域经过这一次的改造后,形成一 种较为稳定的模式。此后也形成了一定的传统,即:入村 的标志从这里就是真正进入了村庄。村与村之间重大的
的长河中,水口本身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这 议事、纠纷都是在水口区域商讨解决。如果村与村之间
种渐渐演变的过程发展至今,更多的赋予了水口功能 发生冲突和摩擦,外村进入水口则视为入侵。因此水口
梁以及黄山市屯溪的水口—— —篁墩(见图 8)。
西递水口的一大特点就是水口距离村庄有一定
四、典型水口描述
水 口 广 泛 存 在 于 皖 南 山 区 的 古 村 落 中 ,包 含 了 构
面环山但其水口仍然大气磅礴。这样的水口差异是与
其引用水源的不同分不开的(见图 4、图 5、图 6)。
(三)树
指树林情况分布,徽州水口内部以及周边的林地
亦称“水口林”。徽州人在水口植树主要依据传统风水
理 论 :村 庄 林 茂 ,烟 雾 团 结 ,吉 气 所 钟 ,林 木 尽 伐 ,风 吹 气散,未有不败。根据这样的思想,徽州人所种植的树
林效应的公共绿地系统,仍存在一些山野地形。通过“第 二次”的大规模改造,结合建筑、水口林和水系,形成真正 的水口园林景观,从而开创了公共性质的村居园林。
水系改造过程中,通常会修建水坝等一些小型的 水利工程,形成一定的水域范围,修建水渠,设置水碓、 水车,水口起到灌溉和舂米等利于居民生产生活的作 用。《双溪李氏族谱》中这样记载水碓:“水碓在流口向 阳桥右侧,白果树下”,并有诗赞曰:“断水何劳掘地成, 归流机巧走雷廷, 玉粒每看云里捣, 寒声偏于月中听”。 《玉镜》云:“水砌、油车忌杀方, 造居水口显风光”。
图 7 唐模风水树
表2 部分村落水口建筑名称总汇
村落名
建筑名
宏村
南湖 清余味 书院 书屋
* 西递 环抱桥 关圣殿 钟亭 鼓亭
* 南屏 万松桥 雷祖殿 观音阁
呈坎 隆兴桥 都天庙 廊桥 乐济桥 女贞观 旷如亭
灵山 天尊阁 灵阳桥
唐模
蜈蚣桥
沙堤亭
同胞 翰林坊
许村 高阳桥 五马坊 大观亭
龙川
胡氏 宗祠
(* 南屏水口建筑现已毁坏,名称为资料考证所得。 西递水口建筑 目前正在恢复过程中)
一、前言
有花园配,然徽州地处深山,村落用地十分紧张,每村又
“水口”一词来源于古代风水学,其本身的含义是 富豪云集,难以家家户户“前庭后院”地大建私家花园。因
一方水之总出口处。在崇尚以风水理论指导村落选址 此共同捐资在村头惟一公用的、最具建园自然条件的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