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

谈谈我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认识摘要:所谓比较研究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所存在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结论的方法。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

比较研究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本文根据课程所学的内容,结合自身学习的实践,分析了本人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认识。

主要通过比较研究方法的概念、种类、作用、运用条件和一般工作步骤等几个方面出发阐述对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认识。

关键词:比较研究方法认识事物一、比较研究方法的概念比较研究法是对事物同异关系进行对照、比较,从而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或以往的经验、教训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对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得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

比较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

比较研究法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它与其它研究方法不同之处在于:(一)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二)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三)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

比较研究,方法简单、生动、鲜明。

由于研究结论是从比较分析的推论中得出,其客观性程度还有待实践证明并加以检验修正。

二、比较研究法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比较研究法分成如下几类。

(一)按属性,可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

单项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

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行的比较,单项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

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达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

因为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加以考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尤其是将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一起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按时空,可分为横向比较(类型比较法),与纵向比较(历史比较法)横向比较就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

纵向比较即时间上的比较,就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按目的,可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

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

求异比较是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说明两个事物的不同,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

通过对事物的“求同”、“求异”分析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四)按比较方法,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所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质,也要把握事物的量。

定性比较就是通过事物间的本质属性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

定量比较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准确地制定事物的变化。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各有长处,应追求两者的统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但也不能一点数量观念都没有,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让数字来讲话。

三、比较研究法的作用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在教育研究的全过程。

通过比较研究,选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通过比较分析,在搜集文献情报与资料过程中,不仅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定性鉴别,而且有助于揭示一些较专深的不易明察的资料信息,在进行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时,也需要运用比较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对理论研究的结果与观察、实验实践的事实之间是否一致作出判断,从而对理论研究的结果进行实践检验。

没有比较,就不可能获得更好的研究结果。

作为一种一般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各个领域的比较研究,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一)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相结合,有助于我们从现实问题入手,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并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二)运用比较方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

(三)通过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比较研究,为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条件比较研究法广泛运用于科研实践,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运用,只有在如下条件符合时才能运用比较研究法。

运用比较研究法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同一性、双(多)边性、可比性。

(一)同一性所谓同一性,是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事物,否则就不可以比较。

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因为倍尔西阿尼是一位歌唱家而且人们把她同其他歌唱家相比较,人们根据他们的耳朵的正常组织和音乐修养做了评比,所以他们能够认识倍尔西阿尼的无比性。

倍尔西阿尼的歌唱不能与青蛙的鸣叫相比,虽然这里也可能有比较,但只是人与一般青蛙之间的比较,而不是倍尔西阿尼与某只惟一的青蛙之间的比较。

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谈得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较,在第二种情况下,只是他们的种族特性或类特性的比较。

(二)双(多)边性比较只有在两个事物或两个事物以上才可能发生。

换言之,比较的对象必须要在两个以上。

当然,比较研究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被比较的对象进行分析比较。

(三)可比性可比性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本质上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

为了保证可比性,必须注意概念的统一。

例如,英国的Public school 与美国的Public school就是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贵族学校,而后者则是贫民学校,不具备可比性。

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比较研究就可以开展了。

五、比较研究方法的一般工作步骤20世纪60年代,比较研究方法开始运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领域。

杰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乔治·贝雷迪。

他在对历史法、因素分析法进行研究、吸收、批判的基础上创建了四阶段比较研究法,从而使比较法进一步具体化、科学化。

贝雷迪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把比较研究法的工作实施分成:描述、解释、并列、比较等四个步骤。

(一)描述比较研究从详细描述比较的对象开始,就是说对研究对象的现状尽可能周密、完整、客观地描述出来。

为此,必须收集相关的资料文献,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主题。

研究者采用比较研究法,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是想比较什么,通过比较想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

这是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达到这一点,研究者明确比较的内容和范围,也就是说,想在哪一个维度上对哪些材料进行比较,这既是一个比较标准的选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比较目标的具体化问题。

这一步骤是比较研究的依据和基础。

选定比较的维度是比较研究能否科学进行的前提。

这一环节包括以下细节:(1)选定比较的主题。

(2)确定比较的内容,也就是确定比较的项目。

(3)确定比较的范围。

制定比较的标准为了从文献中得到更加确切的知识,有必要对研究之对象进行实地考察,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的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鉴别,保证资料的权威性和客观性。

供比较研究的资料必须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最好是第一手资料。

而且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普通的情况,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这就要求采样的科学化,资料归类合并的程序化,资料收集人员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深厚的基础理论素质。

(二)解释对这些归类好的资料作出原理性解释,即赋予资料以现实和历史意义,为下一步的比较分析奠定基础。

在完成对所要比较研究对象的详尽而客观的描述之后,就要对所了解的研究对象的现状进行解释。

即说明这些现状所具有的意义,以便不仅了解事物是怎样的,而且了解事物为什么那样。

也就是说,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文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把所描述的研究对象现状与社会的一般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深度说明这些现状所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

这就是解释阶段的目的。

在解释资料时,应当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运用科学的理论加以全面的分析,并保证解释的客观性而不带有任何个人的偏见。

(三)并列对各种资料按比较的指标进行归类、并列。

从严格意义上讲,比较研究从并列阶段才开始。

在这个阶段,首先把前一阶段里已描述并解释过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并按可以比较的形式排列起来;然后确定比较的格局,并且设立比较的标准;最后进一步分析资料,提出比较分析的假设。

(四)比较在比较阶段里,要对并列阶段提出的假设按照“同时比较”来证明正确与否。

这是比较研究的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个阶段要对收集到的材料逐项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之所以产生差异的原因,而且要尽可能地进行评价。

比较时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分析。

(1)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比较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密切联系的,所以应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

在比较时,任意选择个别条件,片面地进行比较,或者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孤立地进行比较,都是不正确的。

(2)比较事物的本质事物不仅有现象的异同,更有本质的异同。

比较研究不能仅抓住表象而忽视本质,否则就难以准确地认识事物。

“假如一个人能当即看出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识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和槐树,或寺院与教室,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就是说我们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要进行本质的比较就要通过大量的、典型的材料分析其内在关系,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社会风俗等角度进行探讨。

(五)结论通过比较研究,对所得的结论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论证,验证提出的假设,做出结论。

以上就是比较研究的一般步骤,这些步骤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

(1)确定比较的问题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前提;(2)制定比较的标准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依据;(3)材料的分类与解释是运用研究法的基础;(4)比较分析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重心;(5)得出结论是运用比较研究法的目的。

参考文献[1] 梁鹤年. 比较研究: 论方法 [J]. 城市规划, 2003, 1([2] 梁辰. 比较研究方法在经济史中的运用 [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0, 003): 69-72.[3] 东静蕾.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浅析 [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6):[4] 岳劲松.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浅析 [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3(2): 48-51.[5] 彭华民, 顾金土. 论福利国家研究中的比较研究方法 [J]. 东岳论丛, 2009, 1(012.[6] 王晨光. 不同国家法律间的相互借鉴与吸收——比较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J]. 中国法学, 1992, 4(01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131页[8]马克﹒布洛赫.比较历史之方法.转引自项观奇.历史比较研究法.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04-107[9] 王春霞.简论比较史学的原理[J].华夏文化, 2005(1): 24-27.[10]朱政惠.关于比较史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 1993(1): 60-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