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篇一: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1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为适应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工作机制,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切实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残疾人都得到康复与服务,结合辖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社区康复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进一步推动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就近就地的康复训练与服务,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能力,逐步建立“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工作机制,密切联系残疾人,切实为残疾人服务,全面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

二、目标和任务1、认真做好残疾预防工作,采取措施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建设。

2、组织开展残疾儿童调查及救助工作。

3、组织好“爱耳日”,“爱眼日”,“助残日”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康复知识。

4、采取多种形式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各类服务。

5、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发放、介绍、推荐残疾人用品用具。

三、工作方式1、社区康复主要以镇康复指导站、社区康复服务站为主,根据需要实行家庭康复;2、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重点,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方式;3、将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实现资源共享、同步发展、整体推进;四、主要措施1、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积极宣传和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凝聚、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创建合力,使残疾人康复工作创出特色,使残疾人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利用“爱耳日”、“全国助残日”等重大节日,采用标语、墙报、上门发放资料、定期或不定期的为社区内残疾人及亲属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义,普及康复知识和残疾预防知识,增强残疾人康复与自我康复的信心,提高全民的康复意识。

2、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组织网络。

设立残疾人康复室,开展为残疾人建档立卡、康复治疗、咨询指导等康复服务。

建立残疾人康复需求的资料信息,定期组织开展康复教育,普及残疾预防,精神卫生等康复知识。

3、开展康复需求调查。

通过社区康复员和康复协调员,走访社区内的残疾人,了解残疾人新的康复需求,切合每位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指导康复,转介康复、心理康复等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

做好今年新增残疾人的各项工作。

了解新增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其建立残疾人一人一档。

4、建立残疾人志愿者服务队伍。

开展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的自身素质,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组织志愿者开展残疾人康复知识宣传,开展扶持助残活动。

5、以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医疗康复、社会康复为主,全面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

针对本辖区的残疾人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残疾人康复治疗、训练及各种服务。

聘请康复指导员或有关专家举办康复知识培训讲座,充分发挥社区康复站、康复协调员和康复员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康复服务和符合个人情况的康复训练。

(1)为社区中患偏瘫、截瘫、小儿麻痹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在社区或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康复评估,调整训练计划。

(2)提供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服务。

早期发现疑似精神病患者,动员亲属及时送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诊断治疗;对康复期的患者,定期门诊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监护随访病人,要求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按需服药。

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教育残疾人亲友理解和关心残疾人。

(3)为视力障碍者服务,对需复明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及时转介有关医疗机构实施手术复明,对低视力的患者,及时转介到康复机构接受助视器验配(: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和使用训练。

(4)结合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新发现的疑似聋儿,及时转介到有关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确诊后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助听器验配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对发现发育迟缓、智障儿童,及时转介到有关康复机构进行生长发育测评、治疗和训练。

6、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发生;进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加强计划免疫和慢性病监测,减少疾病致残;开展新婚夫妇、孕妇、哺乳期妇女和0-2岁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补碘宣传;合理用药,减少药物致残。

篇二:残疾人康复知识残疾人康复知识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残疾人。

任何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社会的需要。

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数以千万计的人不幸残疾。

为解决急剧增加的残疾人的康复需要,导致了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

现代康复医学在概念上和体系上是对传统医学的革新,它的工作对象不是疾病而是障碍,它的工作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和保存伤病员的生命,而主要是强调功能训练,整体康复,最终重返社会。

现代康复的概念是:综合地协调利用医学的、工程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和其它一切可能利用的措施,使残疾者的功能复原到尽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最终目标是使残疾人成为自立于社会的人,与健全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我国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从1988年以白内障复明、儿麻后遗症矫治和聋儿语训等三项"抢救性"康复开始,到"九五"期间已扩大到低视力康复、肢残手术与系统训练、残疾人用品用具等九项康复。

经过多年的努力,已使300多万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残疾人康复事业不断的深入发展以及残疾人康复需求的不断扩大,为残疾人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康复服务日显重要。

(一)、康复的基本概念康复的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下的定义,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和其它措施,对残疾者进行治疗、训练和辅助,尽量补偿、提高或者恢复其丧失或削弱的功能,增强其能力,促进其适应或重新适应社会生活(见图)。

在现代社会中,残疾人和任何健全人一样,都有作为人所与生俱有的生存权利,但是身体和精神的障碍却使其权利、资格和尊严遭到损害。

康复的意义就在于恢复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因此,康复的含义不仅包括预防、治疗、训练等方面,还包括恢复人类天赋权利的意义。

康复对象康复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增加,慢性病和老年病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因此,康复的对象还应包括老年人及慢性病人。

常见的康复病种为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颅脑损伤、截肢、手部损伤、关节炎、脑性瘫痪、智力发育低下、情绪及行为障碍、心肺疾患、营养不良性残疾以及盲、聋、哑等残疾。

康复的原则残疾使残疾人暂时离开社会生活的主流。

对残疾人通过功能训练,整体康复,最终目的是使其成为社会上一个有用的成员,重新参加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职责。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在康复工作中为残疾人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使其获得重返社会的功能,因此提出全面康复。

现代康复遵循的全面康复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医学康复凡是医学上为达到康复的目的而应用的功能诊断、治疗、训练和预防的技术和科学,称为医学康复。

医学康复的工作内容包括功能测定和康复治疗。

医学康复的主要手段有:物理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营养治疗、康复工程等。

必要时还应用手术治疗。

医学康复在康复的全部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残疾者得以全面康复的基础,对于康复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育康复教育康复的内容包括对肢体残疾者进行普通教育及对智力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者进行特殊教育。

教育康复的主要对象是残疾儿童和青少年。

对残疾人进行教育康复,应当适应其身心特点和需要,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和身心缺陷补偿的同时,还要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创造条件。

教育康复是一个需要各有关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关心、协作的重要问题,应列入康复计划之中。

3、职业康复工作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

在康复过程中,为残疾者考虑工作和职业问题,对加速整个康复进程十分重要。

职业康复包括就业咨询,职业能力测定,就业前的职业教育与训练,就业安置,随访等工作。

最终使残疾者能切实达到从事某项适当工作的适应能力。

职业康复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仅仅是一个工作安置问题,在职业康复中还要注意启发残疾者对待工作和就业的积极态度,及其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4、社会康复实现残疾人重返社会的目标,仅靠上述康复措施是不够的。

事实表明,决定残疾对于一个人日常生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环境。

社会康复则是为消除环境障碍而采取的措施,它是指依靠社会帮助和残疾人自身力量,从社会的角度推进和保证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的进行,维护残疾人的尊严和公正待遇,创造条件使残疾人在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经济、家庭生活、婚姻、娱乐、法律等各方面与健全人平等地享有权利,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其自身价值。

使残疾者获得全面康复,是现代康复的原则。

由于各类残疾人存在着不同特点和需求,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康复措施。

对于残疾儿童,则应以医疗康复和教育康复为主;对于功能稳定的而又无经济来源的残疾成年人,则应以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为主。

康复标准各种因素影响着残疾人可达到的康复标准。

这些因素包括功能状况、心理状况、康复措施、社会因素等。

但起决定性因素的不一定是功能状况,例如:一个盲人可以有高水平的康复,而一个视力正常的残疾人则可能仅达到低水平的康复。

康复的标准,可根据残疾者的功能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而定为高、中、低三级,见表。

(二)康复项目视力残疾康复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类。

常见病因与防治:1、沙眼--沙眼是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症,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沙眼致盲的主要原因是它严重的并发症,如睑内翻倒睫、沙眼性角膜溃疡。

对于沙眼,只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可以预防,家庭中要做到一人一巾,公共场所要做好毛巾的消毒工作。

得了沙眼要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白内障--最常见的致盲眼疾,是我国致盲的第一位原因,它是由于眼内晶状体混浊而造成的。

白内障常见的有三种,即老年性、先天性和并发性。

(1)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年龄在45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愈高。

初时视力逐渐减退,病情发展缓慢。

(2)先天性白内障:可因孕妇在妊娠头三个月内感染风疹而引起。

婴儿白内障多为非进行性的,生下来瞳孔内就有灰白色的混浊。

对视力的影响取决于晶体混浊的程度和部位,混浊明显或位于中央部的,影响视力就严重。

(3)并发性白内障:由于眼部其它疾病,如虹膜睫状体炎而发生的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如严重影响视力,则可于患者一岁后进行手术,视力恢复较佳;老年性白内障晶体要全部混浊(医学上叫成熟期)才是最好的手术时机;其它疾病引起的白内障,要根据病情来决定是否手术和手术的时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