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
七、护理措施
• 5 病原治疗与护理: • 目前临床上常用第三 代头孢类药物,最近 推荐使用羟氨苄青霉 素,必要时可以联合 用药。应通过静脉途 径给药,抗生素使用 时间应持续至体温正 常后5~7d,病情严重 时可适当短期使用激 素类药物,以缓解全 身中毒症状。
七、护理措施
• 5 病原治疗与护理: •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征象,以便采取 及时有效的措施:①当患儿突然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 、气喘加剧,呼吸>60次/min,心率>180次/min,肝脏在短 时间内急剧增大时,应考虑心力衰竭的可能,这主要是由 于肺炎时因缺氧造成肺动脉高压加重心脏负担及细菌、病 毒毒素使心肌细胞受损,应立即采取措施以降低心脏前后 负荷,必要时可给予强心剂纠正心力衰竭;②严密观察呼 吸的变化:如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全身紫绀,呼吸节律不 整,或深快、或浅慢,或有点头样及抽泣样呼吸,甚至出 现抽搐及昏迷,提示可能已出现呼吸衰竭,应及时采取措 施,并使患者取平卧位,头偏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误 吸;喘憋明显者取半卧位,减轻腹内脏器压迫横膈,增加 肺腔容量,减少回心血量;
• 2.呼吸系统表现
•
• 3.肺炎并呼吸衰竭表现
• 呼吸困难加重,呼吸浅快,重者转为浅慢,节律改变。三凹征明显或反而不 明显,口唇发绀,烦躁或嗜睡、昏迷、惊厥,后期可出现脑水肿、脑疝 PaCO2≥6.67kPa(50mmHg)。 重症肺炎往往出现循环系统受累,表现为脉搏微弱、心率加快、心音低钝呈 奔马律、紫绀加重、肺部罗音增多等。严重者可有肝脏肿大、静脉充盈、四 肢水肿等心衰表现。出现休克和周围循环衰竭时可见面色苍白、皮肤灰暗湿 冷,出现花斑、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甚至可有 DIC合并出现
二、病理生理
1
感染中毒 低氧血症
4
神级系统 酸碱平衡紊乱 胃肠道功能紊乱
2
5
3
心血管系统
6
三、病因
二、病因
感染
年龄因素
机体状态
三、 临床表现
• 1.重症肺炎的一般症状
• 初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然后迅 速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精神萎 靡,面色苍白、灰暗,拒食,呕吐 ,腹胀。 咳嗽、气喘最为突出,可咳出白色 粘痰(病毒性)、脓性痰(细菌性)甚 至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时)。体检 可见呼吸表浅、频速、鼻扇、吸气 三凹征、唇周及四肢末端紫绀。听 诊闻中、小水泡音或有喘鸣音。
• 7.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 可有脱水或水钠潴留表现,常有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严重者可同时有 呼吸性酸• 目前国内外对重症肺炎诊断标准不完全一致。WHO儿童急性呼吸道 感染防治规划指出,在肺炎的基础上出现:激惹或嗜睡、拒食、下胸 壁凹陷及发绀,则可诊断为重症肺炎[4]。 • 英国胸科学会(British Thoracic Society,BTS)提出的重症肺炎 诊断标准为[5]:(1)体温>38.5 ℃,全身中毒症状重,或有超高 热;(2)呼吸极度困难,发绀明显,肺部啰音密集或有肺实变体征 ,胸部X线示片状阴影;(3)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中毒性脑病、 微循环障碍、休克任一项者;(4)并脓胸、脓气胸和(或)败血症 、中毒性肠麻痹者;(5)多器官功能障碍者 • 其中(1)、(2)为必备条件,同时具备(3)~(5)中任一项即可 诊断为重症肺炎。 •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重度肺炎 诊断标准为[6]:(1)婴幼儿:腋温≥38.5 ℃,RR≥70次/min(除 外发热哭吵等因素影响),胸壁吸气性凹陷,鼻扇,紫绀,间歇性呼 吸暂停、呼吸呻吟,拒食;(2)年长儿:腋温≥38.5 ℃,RR≥50次 /min(除外发热哭吵等因素影响),鼻扇,紫绀,呼吸呻吟,有脱水 征。
五、治疗
治疗原则控 制肺部感染, 改善通气, 及时治疗各 种严重的 并发症并防 止各种并发 症相继发生, 对各种严重 的症状及时 作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病毒药以控制肺部感染。 持续高热可适当使用退热药及 理降温,有超高热者可 采取人工冬眠疗法。
治疗 措施
(2)并发中毒性脑病的治疗积极治疗 原发病,对高热、脱水、缺氧、血 液生化改变(如低钠血症、酸中毒等) 进行适当处理。
七、护理措施
• 6 合理饮食: • 重症肺炎患儿多因高热、呕吐、腹泻等原因影响进食,所 以在患儿能进食的情况下,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并保证 足够的优质蛋白质。伴有发热者,可鼓励孩子多喝水,给 予流质饮食,如奶类、米汤、果汁等,退热后可换成半流 质食物如稀饭、面条等,由于患儿呼吸次数较多及发热, 水分散失较多,所以需补充足够的水分。
七、护理措施
• 5 病原治疗与护理: • ③当患儿出现烦躁不安或嗜睡、两眼凝视或上翻、前囟隆 起、昏迷、呼吸不规则、肌张力增加,甚至惊厥,脑脊液 检查除压力增高或蛋白轻度增高外,余均正常,这是中毒 性脑病的典型表现,应立即进行抢救,如镇静、止惊、吸 氧及减轻脑水肿等;④腹胀也是重症肺炎的一个常见并发 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甚至呕 血、便血,多因微循环障碍所致。出现这种情况应立即禁 食并胃肠减压,必要时使用改善胃肠血流的药物等,晚期 常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而致胃肠功能衰竭使腹胀进一步加重 。
七、护理措施
• 7 静脉输液: • ③重症患儿常有水电解质 紊乱,应尽可能经口摄入 营养,精确记录出入量。 ④应用不同药物时应注意 配伍禁忌及降低药效问题 。⑤有二氧化碳潴留的呼 吸性酸中毒时慎用碱性药 物。⑥准确掌握药量及液 量,密切观察用药前、中 、后反应及输液反应等情 况。
八、健康教育
• 1、恢复期的患儿可配合理疗仪局部照射,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炎性分泌物的吸收。同时告知家长平时应对患儿加 强营养,增强体质,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 2、.开展户外活动,进行体质锻炼,尤其加强呼吸运动锻 炼,改善呼吸功能。 • 3、预防感染,教育患儿咳嗽时用手帕或纸捂嘴,尽量勿 使痰飞沫向周围喷射。不随地吐痰,防止病菌污染空气而 传染他人。 • 4、让家长了解防治呼吸道感染的知识,预防本病发生, 一旦患病在早期能得到及时处理。
七、护理措施
• 3、氧疗 • 吸氧能提高重症肺炎 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 ,改善换气功能。吸 氧时要注意氧气的湿 化,以免呼吸道黏膜 干燥,要定时观察血 氧分压,使之维持在 正常水平。
七、护理措施
• 3、氧疗 • 要严格掌握吸氧的浓 度和流量,一般采用 鼻导管法吸氧,如经 鼻导管吸氧后缺氧症 状无明显改善时,可 给予面罩吸氧或CPAP 供氧,如果仍然无法 改善其缺氧行机械通 气。
七、护理措施
• 2、保持呼吸道通畅
• 保持呼吸道畅通有利于气体的交换 和分泌物的排泄,从而减轻喘憋、 改善缺氧状况。呼吸道湿化及吸痰 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首要措施,雾 化吸入是呼吸道湿化的一种,它能 有效地排除支气管痉挛,并能消炎 、止咳、稀释痰液,痰液黏稠时应 配合应用。雾化前应保持呼吸道通 畅,若呼吸道梗阻,药物不能充分 吸收,起不到治疗作用。雾吸时取 头高或半卧位,头偏一侧,喷雾嘴 与患儿口鼻应保持距离约3.5cm,在 为重症肺炎患儿使用超声雾化吸入 时喷嘴与患儿应保持在10cm左右 ,过近、过远都影响换气功能。雾 量不宜过大,注意气雾的流速和温 度,
• 4.心血管系统表现及心衰表现
•
• 5.神经系统症状
• 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重者意识障碍、视神经乳头水肿、昏迷、惊 厥、进而可出现脑疝,患儿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并发中毒性脑 病时可见高热头痛、呕吐、烦躁或嗜睡、惊厥和昏迷。脑脊液压力明 显增高而不伴其他变化。
• 6.消化系统症状
• 食欲减退、呕吐、腹泻、腹胀,甚至中毒性肠麻痹。
七、护理措施
• 2、保持呼吸道通畅
• 尽量使气流和缓,温度不低于25℃,从小到大,缓慢增加。雾化时间10~ 15min,一般不超过20min。压力不宜过大,以5.3~10.7kPa为宜。雾化后拍 背,用力均匀、自上而下叩击数分钟,不可用力过猛。拍背后及时吸痰,特 别是雾化后约10min吸痰,对缓解通气障碍有很大作用。吸痰时应选择粗细 适宜的吸痰管,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并尽快用一次性吸痰管接电动负压吸引 器,吸管插入时中断负压,到位后边吸边旋转边提抽。吸痰时应注意负压不 宜过大,避免黏液回流到咽后部吸入气道,应将口鼻腔分泌物彻底清除。清 理痰液时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可反复清理,但操作要轻柔,压力控制要适宜 ,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10s。重度患儿应吸氧2~3min然后再吸痰,清除呼 吸道分泌物。
七、护理措施
• 1、 保持适宜环境:
• 持环境安静、整洁,保证患儿有足够的睡眠,谢绝探视,以防止交叉 感染。对小儿应保暖将衣被整理舒适,并盖严肩背部。保持室内空气 新鲜,阳光充足,每天要定时通风换气,避免对流风。保持室温在18 ~22℃,相对湿度55%~60%为宜。病室每天用2%过氧化氢空气喷雾 消毒2次,循环风消毒1次,保证室内空气清洁。
重症肺炎
翟怡
一、 概述
• 重症肺炎是指在肺炎病程中,除具有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 ,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表现的危重阶段。 • 肺炎是小儿的一种主要常见病,尤多见于婴幼儿。据国内 各地统计,肺炎病儿占小儿内科住院人数的24%~56%。 小儿肺炎死亡占整个儿童死亡的五分之一以上,重症肺炎 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仍占小儿死亡率的首位。鉴于重 症肺炎的预后差,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及健康成长,因此,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小儿肺炎列为三种重要儿科疾病之一, 我国亦将其列为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种疾病之一。重症患儿 肺炎分为社区获得性和院内获得性肺炎
七、护理措施
• 7 静脉输液:为了供给足 够的热量及水分,作为静 脉给药的途径,肺炎患儿 经常需要静脉输液。输液 时应注意:①穿刺时动作要 轻、准、稳,保护好血管 。②严格控制点滴速度, 保持均匀滴入,滴速应控 制在8~12滴/min,避免滴 速过快,回心血量增加, 造成心脏负荷过大而致心 力衰竭。最好使用输液泵 控制滴速,一般10~ 15ml/h左右,维持液体 24h均匀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