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改革的具体事宜如下:第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第二,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第三,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第四,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1.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2%。
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变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2%。
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2.实行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是由盯住美元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
一篮子货币是指选择与中国贸易和投资密切的若干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国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
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动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同时市场供求关系也是汇率形成的又一重要依据。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背景1.国内动力我国持续几年贸易顺差。
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见表1)。
2005年1—6月份累计贸易顺差已达396.5亿美元。
影响我国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大、加工贸易的作用日趋发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出口退税政策,同时人民币币值低估也是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出口为我国GDP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贸易收支长期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如引起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
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见表2)。
至2005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7109.73亿美元。
中央政府作为我国外汇市场上最大的买家,发放的本币数量随着购买大量外汇而增多,导致货币供给的不合理扩张,从而加大了通胀的压力。
从表中看出,2004年外汇储备同比增长竟然高达51%,外汇储备增长势头如此迅猛,部分是贸易顺差的结果,另一部分原因是国际社会预期人民币升值,大量的“热钱”涌入中国进行投机。
如果人民币再不升值,“热钱”将会越来越多,升值的成本将更大。
表国内通货膨胀初见倪端。
2003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持续地上升;2004年5、6、7、8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分别是4.4%、5%、5.3%、5.3%,均高于我国3%的物价目标。
如果按照直接标价法表示汇率,实际汇率=名义汇率×CPI*/CPI(CPI*和CPI分别代表国外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
多年来,我国的CPI都低于美国的CPI,所以实际汇率确实比名义汇率要高,人民币存在升值的压力。
根据公式所阐述的理论,国内CPI上升就能降低实际汇率,即通货膨胀能够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可是通货膨胀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且并不符合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用通货膨胀的代价换取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不是顾此失彼吗?看来,通胀并不是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长久之计。
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看好。
我国GDP以每年8%以上的速度增长,今年上半年GDP为67422亿元,同比增长9.5%。
美国这几年GDP的增长大约3%—4%。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比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都高,这种高增长态势促成了人民币的升值趋势;由于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外资大量投入中国,促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决定了人民币必将在国际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2.国际压力日本是人民币升值的始作俑者。
2002年,日本把世界的通货紧缩归咎于中国输出的廉价商品,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提出议案,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年针对日本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
美国在人民币汇率之争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美国将其经常项目赤字降罪于人民币币值低估。
美国财长斯诺和美联储格林斯潘先后的讲话,都分别呼吁人民币升值。
而后美国“健全美元联盟”又提出欲通过“301条款”促使人民币升值。
另外,美国国会议员已经提交法案,动议向所有在美出售的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27.5%,除非人民币做出相应金额的升值。
美元持续贬值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我国自1994年以来一直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随着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货币也跟着贬值,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纷纷呼吁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三、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中国的影响1.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1)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缩小贸易顺差,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人民币升值2%意味着我国出口产品的外汇价格上涨2%,因此本以价格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出口品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从而间接增加了失业。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2%代表进口产品的价格下跌2%,这降低了进口成本,利于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一利一弊相互抵消,尤其对于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完全可以承受这样的影响。
此外,我国的贸易顺差能够得到缩小,多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有望得到缓解。
(2)不利于我国发挥劳动力禀赋的相对优势,失业率可能上升我国在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最大的禀赋优势就是充足和廉价的劳动力。
我国高达7亿劳动力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而且这一数字每年还在以千万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劳动力的成本不足美国的25%,而且比东南亚的国家还要低一半左右。
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容纳了大量中国劳动力,同时廉价的劳动力也为出口企业节约了不少成本。
如今,人民币升值首先减少了外贸企业的出口,其次增加了外资企业付给员工的工资成本,减员增效可能成为他们的选择。
因此,人民币上升带来的结果将是失业率上升。
(3)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前面提到,人民币升值将会带来失业率的上升,即人民币价格和失业率成同方向变动,大致如图1a所示。
菲利普斯曲线讲述失业率和通胀率成反方向变动(如图1b)。
图1c是横纵坐标相同的一条45°的直线。
由图1a、图1b、图1c可推导出人民币价格和通胀率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如图1d所示。
当人民币升值即人民币价格从P1上升到P2时,点A随曲线移动到点B,通胀率随之降低。
(4)外汇储备缩水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欧元、日元、英镑构成,其中美元占大部分。
至2005年6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7100亿美元。
升值前,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7100亿美元就可以兑换58717亿元人民币;如今,这7100亿美元按照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计算,就只能兑换57581亿元人民币。
人民币升值2%后,外汇储备立即缩水了1136亿元人民币。
(5)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改善国际关系美国和日本一直想依靠人民币升值来解决本国贸易逆差和通货紧缩问题,通过国际组织三番五次提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议案。
如今,中国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让各国双赢的决定,原本紧张的国际关系因此得到大大改善。
2.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影响(1)有利于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金融及经济的平稳运行在主要国际货币相互之间的汇率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参考一篮子货币”显然比“盯住美元”更加利于人民币综合汇率(与各种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加权平均)的稳定。
随着我国贸易伙伴的增多和贸易份额的相对分散,“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形成机制能使人民币与各种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幅度要小于各种主要货币相互之间汇率波动的幅度,有助于避免人民币投机;可以避免或减轻美元过度波动而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更有利于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2)能够更好的适应国际货币“多极化”趋势20世纪末欧元的诞生标志着国际货币“多极化”趋势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发展阶段。
现阶段,欧元的强势地位、英镑的坚挺和美元的疲软都证明了这一事实。
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也决定了国际货币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美元的独霸地位有一天会被国际货币多极化取代。
中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举措又一次迈出了与国际前沿接轨的新步伐,又一次为世界共同繁荣发展做出了努力。
(3)有助于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蒙代尔曾提出的“不可能三角”指出,固定汇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这三者不能同时成立。
随着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对资本自由流动的管制日趋困难,“热钱”的不断涌入及其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是佐证。
因此,从中长期看逐步实现资本相对自由流动是必然选择。
这样,在“不可能三角”中就只能选择前两者中的一个。
如今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能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意义重大,其内容不仅包括海内外呼吁的人民币升值,更令人关注的是汇率形成机制的变革,这一举措可谓是中国金融改革又一里程碑。
虽然改革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升值的幅度却在中国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改革带来的正面影响相当显著,给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平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