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

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

浅谈人民币汇率变动
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082 王志杨2008016225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早在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

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减弱,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08年中国GDP为300670亿元,约合4.4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预计2010年末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这些都提升了人民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

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施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开始不断升值,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1、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已近10年没有进行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
90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这点从2001年以来世界各主要货币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即人民币实际上也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大幅度贬值。

且不说90年代人民币是不是过度贬值或定价过低,单说近年来其他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没有动,仅此一条,就可以判断人民币对美元的价值有可能低估。

3、外界环境逼迫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

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另有原因。

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对当局的指责,有的则是为了争取国内制造业的选票。

如西方国家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

造成美国就业机会减少的因素不是中国,而是全球化竞争的无形之手。

国外鼓噪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人民币汇率过低。

有人提出应将人民币汇率确定在1美元兑4.2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

二是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中国入世以来,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三是中国廉价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货紧缩。

有人认为,近年来,中国廉价产品大量出口导致日本和欧美通货紧缩,中国应使人民币升值,在世界经济中担负相应责任。

美国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
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

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为缓解本国经济危机,转嫁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

而我国为了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为了减轻贸易摩擦,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调整人民币的汇率制度.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人民币升值过快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1、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减少。

因为尽管“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产品,但中国产品的一个致命弱点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主要依靠中国产品价格的低廉,但人民币的迅速升值使这一优势正在丧失。

2、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

一些出口产品的生产厂家会加入国内市场竞争的行列,使本已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惨烈。

3、将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

如食品、服装、文化用品等出口商品有40%~60%转移到国内市场,必然造成产品一定时期内的供过于求。

4、将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会
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

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生产厂商的利润短期内直线下降,为了重新获取高利润,生产厂商必将生产工厂迁往其他劳动力廉价的国家,导致原生产地的工人失业,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5、将增加外商在华投资的成本,利用外资可能会呈现逐渐下降局面。

6、将导致海外游客在大陆旅游的花费增加,可能使他们转往其他国家或地区旅游。

7、如果对汇率问题的处理不当,沿海地区的那些在汇率风险最前沿的外贸企业,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在全球通货紧缩压力面前各国有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人民币上,汇率的变动与各国国内的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国民收入水平以及物价水平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一种货币到底是升值还是贬值应该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由政治说了算。

在七国集团财长会议上的一项提案——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

后有美国财长斯诺讲话和印尼召开的亚欧会议的声明,都呼吁人民币升值,日本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

但中国经济具有廉价劳动力、高技术水平和廉价的货币3大优势,而三大因素中日本可能干涉的,只有最后一点——人民币汇率。

日本甚至想借人民币升值的“利空”阻止本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但因为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不了企业的行动,所以他们就要求人民币升值。

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提高中国产品的价格,加大资本投入的成本,使他们在国内达不到的目的,通过对人民币施加压力来达到。

美国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美元贬值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
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受2002年美元贬值导致的贸易逆差影响。

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

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其实即使没有国外的压力,人民币的升值也是必然的,只要控制得当,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还是大于弊的,人民币升值可能意味着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

1、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老百姓手里的钱就更值钱了,中国的人均GDP全球排名也会前进几位。

2、中国外债压力的减轻和购买力的增强等等。

例如:谁在掏钱维持号称“全球老大”的美国政府的日常运转?想当然的回答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广大纳税人。

这个回答并不全对。

因为当前的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巨大,光靠纳税人的贡献还不够开销,因而不得不大量举债。

而最大的债主是谁?是日本和中国。

中国3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很大一部分买的是美国政府公债。

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帝国的最大债主之一。

这个事实本身显示了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去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依靠经济实力说话的人民币自然而然也就获得了更大国际事务话语权,这是好事。

3、有利于进口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外的高新技术产品,能源等的进口是非常有利的。

然而人民币汇率制度究竟如何发展,主要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

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

主动性,就是主要根据我国自
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

汇率改革要充分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

渐进性,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对我国经济金融稳定会造成较大的冲击,不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决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不再盯住任何一种单一货币,而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汇率进行调节。

国际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相互变动,客观上减少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

其次,随着汇率等经济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外汇供求关系进一步理顺,国际收支调节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国际收支会趋于基本平衡,为人民币汇率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三,我国将积极协调好宏观经济政策,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最后,人民银行将努力提高调控水平,改进外汇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