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

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

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3-061-02摘要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导致代理问题的产生。

目前我国解决国有企业代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实施股权激励。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缺陷,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国企改革股权激励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股权激励国有企业解决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原有资本拥有者控制并经营企业的模式受到巨大的束缚,管理人员精力不足、融资困难、规模难以扩大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家。

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根本特征的现代企业的诞生有效地解决了古典企业模式的难题,原有企业家的职能一分为二,产生了企业委托人和代理人。

但是由于企业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代理问题的产生。

一、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由来国有企业的前身是国营企业,企业归全民所有,全民将其管理经营权交由国家施行,国家将其权力下放给各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又交由地方国资局、国有投资公司,最后管理经营权落到国有企业经理们的手中,在这一委托代理链中每一级的委托人同时扮演上一级代理人的角色。

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各种改革与改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试点等一系列过程后,已经进入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但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采取的行政化委托代理机制下各级代理人约束机制过于简单;委托代理链过长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信息失真严重;中间人代理人委托人的双重身份导致的监督管理不足、上下级委托人之间争夺利益;最终代理人缺乏自主权、不负盈亏、责权利不落实等原因,从上到下没有人真正关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导致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企业高层巨额在职消费、操作会计报表等现象比比皆是,同时,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结构不清晰的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为了解决国有企业代理问题,许多国企采用股权激励制度。

所谓股权激励是指企业经营者和职工通过持有企业股权的形式,来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一种激励行为。

股权激励的核心是将激励对象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或者使这两种追求方向一致;使企业的利益增长成为经营者和企业员工个人利益的增函数,以减少经理人短期行为,降低代理成本。

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证明管理层股权激励能有效地解决代理问题,为股东创造更多财富,管理层持股比例越大,激励效果越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1600多家上市公司中,国家或地方国资委控股的就有900多家,约占2/3,因此在国有上市公司中进行股权激励意义重大。

二、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现状及存在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有部分企业逐步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尤其是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更多的国有上市公司计划实施股权激励。

国资委为了限制股权激励的过度滥用,在2006年3月和9月分别出台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

2008年10月,国资委又出台了《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专门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的一些问题作出进一步规范。

2010年2月8日,国资委下发《国务院国资委指导和监督地方国有资产监管2010年工作计划》。

在政策指导方面,国家法规条例等在不断细化,以求规范市场中股权激励不合理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股权激励试点与实施将得到持续推动与大力发展。

尽管发展势头不错,但是国有企业股权激励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

1.委托代理链过长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可以看到近几年我国国有企业根据我国具体实际结合在西方一度盛行的mbo(管理层收购),有效地理清企业产权关系,弥补“所有者缺位”现象,建立起有效的企业长期激励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一部分国有企业以及带有“红色资产”的民营企业企业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央采取了“抓大放小”的策略,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形成兼并破产、减员增效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委托代理链虽然缩短了,但是委托代理链过长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2.激励不足,且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

以前我国国有企业薪金普遍采取年薪制,采取股权激励时间并不长,很多企业还没能放开实施,70%以上的国有企业中用于股权激励的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不到5%。

西方学者实证研究表明用于股权激励的股份的大小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关系,虽然在总股本数较大的企业中用于股权激励的股数很多,但是在总股本数小企业中存在严重的激励不足问题,不能有效改善代理问题。

而且,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经理人自己为自己设定目标,然后自己考核自己的怪异现象,没有客观合理的约束机制,企业经理人有为自己制定较低的目标以获取更多的回报的动机,因此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可能较严重。

3.股票市场有效性弱,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弱,市场信息分布不均且时效性差,股价不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公司股价与公司长期价值很大程度上不一致。

即使企业经理人努力工作,企业绩效有明显的增长,股价也并不随之波动,因此企业经理人关注的重点偏离了企业价值这一长期目标而追求短期目标,进而有操纵盈余、增加非经常性损益、披露信息不足、投资不足以及减少现金股利发放的动机,这些现象都会影响股东利益,使股权激励失去原有的作用。

另外,在现阶段国内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其考核指标主要采用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利润、股价的增幅以及与同类公司相比的业绩表现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财务指标,结构过于单一,这也为经理人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动机,其结果直接影响股权激励的效果。

4.经理人市场不发达,行政化的委托代理制没有合理解决。

因为我国经理人市场刚刚起步,我国第一批职业经理人直到2005年才出现,自身尚存在较多缺陷,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数还远不能满足国内企业的需要,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多数国企仍保留原有的任命制而不是在人才市场中选聘优秀人才,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任命制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上级政府部门。

在没有合适的经理人的情况下企业难以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而且政企不分,经理人代表的是政府的利益,这与现代企业的基本原则相违背,另外加上我国国有企业除了要负责自身经营外,还要肩负起很多社会负担,比如控制失业率、gdp增长,这也使经理人无法全身心投入企业经营管理中。

另外,行政任命制本身就为经理人代理问题埋下伏笔,企业经理人对企业盈亏负的责任相比非国有企业经理人所负的责任小得多,甚至多数企业经理人无需担心因业绩不够优秀而解聘的危险,而且企业经理人自主权受到限制,其所得薪酬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小,因而缺乏努力工作的动力。

三、解决办法1.调整国有企业公司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在原有体制下,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各级代理人监管与被监管力度不够,公司治理层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严重。

近几年通过明确产权、股份制改造、股权分置改革,国有企业中国有股比例不断缩小,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持股比例不断增加,企业产权多元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矛盾,这一过程有待逐步深化。

同时,调整公司治理结构,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人数,减少内部董事人数,增加监事会中员工人数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有效保障中小股东权益。

根据2006年9月国资委和财政部出台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规定,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应具备治理结构规范等条件,其中两条硬性规定为外部董事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近三年无财务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记录。

2.扩大激励性报酬范围的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增加员工持股数。

在激励不足的企业中,应该在加大股权激励力度的同时实施相关配套措施,保证经理人无工作以外的担忧,使企业经理人的个人目标效益函数与企业目标效益函数最大程度上的趋同。

在有形报酬方面,合理的组织金钱、福利、津贴之间的比例,尽可能减少“灰色收入”,最大化地激发经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无形报酬方面,给予企业经理人更大的自主权以满足企业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与社会地位提升的需要。

另外,在激励制度合理但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的企业中应该加大监管力度。

一方面可以吸引机构投资者的加入,机构投资者监管成本低,且监管力度强。

另一方面应提升职工代表大会的地位,增加企业员工持股比例以及董事会、监事会中员工人数。

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企业员工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的所有人,同样拥有监管动机,因为企业员工变迁成本相比高管而言高得多,因而他们更加关心国有企业的发展。

提升员工在企业管理层中的地位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员工监管企业高层的力度,且企业内部员工若能有效地实施监管,其成本与效益比国家监管低得多好得多。

3.建立更为完整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一个完整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能有效地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化,保证股权激励的有效性。

现有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的指标仅仅局限于会计利润指标与资产增值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企业正式经营情况的好坏。

财务指标本身具有滞后性,只能说明企业过去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对于企业未来形势没有反映。

因此可以考虑在原有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可以加入经济增加值(eva)、独立绩效因素(ipf)和平衡积分卡的理念,加入非财务指标的考核。

通过多方面评价合理衡量企业业绩,帮助企业更好的构造内部与外部、结果与驱动因素、长期与短期、定性与定量等多种平衡,从而为企业的绩效评测管理,提供立体,前瞻的评测依据。

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已经认同以上三大方法的价值管理思想,并将带动一大批企业成为其追随者。

4.完善经理人市场。

首先,应加大职业经理人培养力度,加快培养速度,积极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培养模式,壮大国内职业经理人培养市场,为职业经理人市场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改善国有企业管理高层缺乏专业人才的现状。

其次,通过调整现有行政任命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行政任命制下的委托代理问题,政府部门应逐步放开任命权,由行政任命制转向市场选择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有效性不断提高,经理人通过操纵会计数据来达到个人效益最大化目标的行为也将得到改善,因为在有效市场中会计方法的改变并不会改变企业真实价值,所有企业经理人只有通过创造真实业绩来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回报。

参考文献:[1]向飞宇.股权激励在国有上市公司的应用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8.12.[2]陈桂生,张蕾.国有企业股权激励问题与出路.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74-75.[3]邓敬贵.现代企业代理问题和国有企业改革.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9-13.[4]王峥,韩萍.我国国有企业中的代理问题.商业研究.2003.3: 61-63.[5]肖俊楠.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设计与制度建设.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5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