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速公路安全评价

高速公路安全评价

目录第一章概述 (3)1.1工作依据 (3)1.2评价内容及方法 (4)1.4评价的工作程序 (4)1.5主要评价结论 (6)第二章工程概况 (9)2.1项目概况 (9)2.3自然地理条件 (9)2.3工程规模 (11)2.4技术标准 (11)2.5交通量分布及构成情况 (12)第三章总体评价 (13)3.1设计符合性 (13)3.2速度协调性评价 (14)3.3交通适应性分析 (15)第四章路线 (21)4.1评价范围 (21)4.2平面 (21)4.3视距 (25)4.4纵断面 (27)4.5横断面 (29)4.6平纵线形组合 (30)第五章路基路面 (31)5.1路侧安全净空区 (31)5.2路面及排水 (31)5.3软基、软弱土处理 (32)第六章桥涵 (36)6.1项目概况 (36)6.2技术标准采用情况 (37)6.3评价范围和评价方法 (37)6.4桥梁方案 (38)6.5桥梁引线 (39)6.6桥面铺装 (39)6.7上部结构 (39)6.8下部结构 (62)6.9涵洞 (63)6.10耐久性 (63)6.11其它 (64)6.12结论 (64)第七章互通式立交 (66)6.1概况 (66)6.2互通立交间距 (67)6.3互通立交技术指标 (68)6.4互通立交适应性 (71)6.5互通立交区速度协调性 (72)6.6互通立交匝道出入口 (72)6.6互通立交视距 (74)6.7互通立交收费站 (75)6.8互通立交安全性综合评价 (76)第八章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78)8.1标志 (78)8.2标线及视线诱导标 (80)8.3护栏 (81)8.4中央分隔带防眩设施 (81)8.5监控系统 (82)第九章其它 (82)附件:桥梁结构、软基处理计算书 (82)第一章概述1.1 工作依据受河北省交通厅委托,对沿海高速公路沧州岐口至海丰段的初步设计进行方案风险性评估和桥涵结构安全性评价。

旨在通过初步设计方案风险性评估及桥涵结构安全评价,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或对安全有不利影响的设计,并提出对策,提升道路安全状况,降低事故率,减少直接经济损失,给项目后期运营和养护工作带来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次评价工作主要参考了以下标准、规范及文件作为评价依据:1)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9)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10)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1)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1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JTG D81-2006);1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细则(JTG/TD81-2006);14)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沿海高速公路沧州岐口至海丰段两阶段初步设计,2008年4月;15)AASHTO. Highway Safety Design and Operations Guide 1997;16)AASHTO. Roadside Design Guide 2002;17)Austroads. Road Safety Audit (Second Edition 2002)。

1.2 评价内容及方法1.2.1 评价内容根据评价的要求,对沿海高速公路沧州岐口至海丰段49.828公里的高速公路方案进行风险性评估及桥涵结构物进行安全性评价。

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总体评价:设计符合性、速度协调性两个方面。

交通适应性评价:基本路段和互通区的服务水平分析。

路线评价:平面、纵面、横断面、视距和平纵线形组合分析。

路基路面评价:软土路基稳定性评价,路面抗滑、排水与路侧安全净区分析,。

桥梁评价:风险评估及结构安全评价。

互通立交评价:线形评价与交通适应性分析。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评价:标志、标线及视线诱导标、护栏、防眩及监控系统。

1.2.2 评价方法我国公路设计是依据现行的国家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进行的,一般采用设计速度法,即在选定的设计速度下,结合地形、地物和工程规模,在规定的平、纵、横的指标范围内选定路线设计参数,并在条件许可时,尽量采用高指标,以获得公路的较高运输性能。

随着公路项目建设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安全问题越来越突现出来,有可能出现某条道路设计指标完全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但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高速公路的定量化评价发法还存在许多不足,仅仅采用标准、规范的单一评价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要求,在本项目的安全评价中,我们采用了定性与定量、成熟结论和新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以《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中的评价方法为基础,运用多年来积累的高速公路设计经验和新的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思路,结合本项目的主要重点,力争得出全面、有效的评价结果。

1.4 评价的工作程序沿海高速公路沧州岐口至海丰段是河北省规划公路网中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本项目的建设的顺利实施,尽可能减少影响交通安全和结构安全的危险因素,在设计阶段尽可能的消除安全隐患。

根据河北省交通厅安排,项目组于2008年5月20着手进行安全性评价工作,收集了初步设计文件、交通量等相关资料,召开工作会议,确定评价目的和内容,制定评价大纲,结合项目工程特点,进行研究评价分析并与设计单位沟通,依据标准规范、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对重点问题进行具体的评价工作,最终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改善措施及建议,并提交方案风险性评估及桥涵结构安全评价报告。

1.5主要评价结论主要评价结论及措施见表1-1表1-1 主要评价结论及改善措施一览表第二章工程概况2.1 项目概况沿海高速公路是河北省“九五”规划的“四纵、四横、十条线”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沿海高速公路秦皇岛段、唐山段已经建成通车,沿海高速公路沧州歧口至海丰段的建成将加速沿海高速公路的贯通、实现黄骅港向北与天津港、曹妃甸港、秦皇岛港和向南与青岛港、连云港的快速连接,实现各港口功能的优势互补,促进黄骅港和渤海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打通了华北向东北的快速通道,加速天津滨海新区与沧州市渤海新区的融合,实现环渤海港口之间的高速公路连接,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

沿海高速公路沧州歧口至海丰段位于河北省东部,路线走廊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起于黄骅市歧口村西,终于海兴县海丰村村北。

途经黄骅市、南大港农场、中捷农场、渤海新区和海兴县,路线全长49.828公里。

项目所在区域地处渤海湾西岸湾顶部位,属于华北滨海平原的组成部分,项目区人工渠道纵横交错,人工坑塘、盐场制卤区和结晶盐池及养殖池更是星罗棋布,沿线不良地质主要为软土和盐渍土,且以上两种不良地质同时存在、连续分布。

2.3 自然地理条件2.3.1地形地貌概况项目所在区域地处渤海湾西岸湾顶部位,地貌位于由海陆交互相沉积作用形成的微倾斜平坦滨海低平原,属于华北滨海平原的组成部分,区间地形平坦,同时又自南和西向北东方向微倾斜,地面总坡度0.03~0.2‰,地形标高在1.0~7.5米之间,总高差5米左右,区间洼地广布,西部及西南部有岛状高地与古河道,东部具有贝壳砂堤和沙丘。

项目区人工渠道纵横交错,人工坑塘、盐场制卤区和结晶盐池及养殖池更是星罗棋布。

2.3.2工程地质概况沿线不良地质主要为软土和盐渍土,且以上两种不良地质同时存在、连续分布。

软土的工程性质是: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系数小。

软土厚度一般在10米左右,个别路段厚度达20米,在埋深一定埋深范围内大部分存在一层砂性土,为透水层,有利于排水。

沿线盐渍土种类均为氯盐渍土类型,盐渍化程度为中等,盐渍土的厚度一般不大,为自地表向下1.5米~4.0米。

其厚度与地下水埋深、土的毛细作用上升高度以及蒸发作用影响深度有关,表层土含盐量最大,可超过10%,向下随深度增加,含盐量逐渐减少,盐渍土对混凝土的腐蚀为中等、对钢筋砼中的钢筋的腐蚀性为强。

2.3.3水文地质概况公路经过地区水系十分发育,属于水网地带。

每到渤海湾涨潮时潮水经入海河流倒灌进入。

路线经过区域主要被当地政府开发为盐场或进行养殖。

公路主要跨越的河流有张巨河、南排河、捷地减河、漳卫新河等,勘察时大部分河中均有水,且都为咸水,张巨河、南排河、板堂河等海水涨潮时潮水能够到达路线经过区域。

地表水水质分析结论:沿线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强腐蚀性,属于中性~弱碱性水,防护等级为三级,对钢结构物具中等腐蚀性,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3.4气象情况概况项目所在区域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2.2℃,多年平均最高气温17.3℃,最低气温-7.8℃。

一月最低气温平均-2.0℃,七月最高气温平均31.5℃。

项目所在区域年平均降水量为501毫米,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7、8月份,年最大平均蒸发量为550毫米,水面蒸发量为118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2%~76% 由于该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风力风向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秋季多东南、西南风,夏季以南风、东南风为主,冬季盛行北风及西北风,年平均风速3.4m/s,最大风速达40 m/s。

本项目所在位置季节性冻土深度为0.72米,结冻期为1~3月中旬。

2.3.5地震据沿海高速公路沧州段《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沿海高速公路沧州歧口至海丰段工程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结果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根据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区。

2.3 工程规模本项目推荐方案路线总长49.828km,特大桥1197m/1座,大桥4847m/7座、中桥837.6m/23座、小桥513m/27座、涵洞31道;互通式立交5处;分离式立交和互通区跨线桥共7座(主线上跨4246m/5座,主线下穿672m/2座)、天桥2525m/8座、通道4道(另外全线兼通行桥梁29座、48处),主线共设可通行构造物48座(65处),平均每公里0.87座(1.3处)。

服务区1处,信息管理中心1处,养护工区2处,主线收费站2处,迁移主线站1处。

本项目主线桥梁总长度11640.6米、占路线总长的23.36%。

2.4 技术标准本项目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采用1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8.5米,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

设计洪水频率:路基及大、中、小桥1/100,特大桥1/3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