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的魅力与文化

汉字的魅力与文化

汉字的阐释与文化魅力语言是人类文明的瑰丽,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奇迹。

中国文化乃是依赖于中华各民族运用符号的能力而形成的。

它包括制度、工具、居所、语言、哲学、信仰、风俗以及行为模式等种种要素。

他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流程。

汉字起源是上古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是伴随着先民自身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健全而逐步产生的。

目前对汉字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结绳记事说、仓颉造字说、图腾族徽说、八卦说、陶符说、起一成文说和众人造字说等多种学说。

无论哪种观点,都于中华先民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类由自然群体发展到母系社会,继而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明文字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标志着人类由愚昧走向文明。

鲁迅先生认为汉字的起源主要与古代的史官有关系,他在《且介亭杂文•文外文坛》中说:“原始社会里,大约先前只有巫,待到渐次进化,事情繁杂了,有些事情,如祭祀、狩猎、战争之类,渐有记住的必要,巫就只好在他那本职的‘降神’之外,一面想法子来记事,这就是‘史’开头。

况且‘升中于天’,他在本职上,他得将记载酋长和他治下的大事的册子烧给上帝看,因此一样的要做文章。

虽然这大约是后起的事。

再后来,执掌分的更清楚了,于是就有专门记事的史官,文字就是史官必要的工具,古人说:‘仓颉,黄帝史。

’第一句未可信,但指出了史和文字的关系,确实很有意思的。

”汉字的起源虽然有中华先民的多元物质和不同的地域的背景,但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思维方式,使汉字逐渐成为以象形符号为灵魂,以直观表意的笔画和符号组合为基础,以独特的文和合体形声的字为主体的形音义三者有机集合的汉语的书写符号。

汉字起初虽与众人的实践创造有关,但后来必定经过像仓颉这样杰出的人物对此进行采集、整理、改造、筛选、淘汰和增补。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古老的文字,同时又是最年轻的文字,因为拼音文字符号创始以来,几千年来仍旧沿用至今,而汉字的内核虽然没变,但它的外形却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还将延续下去,因为作为汉字的社会文化的背景在变化着。

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用汉字所包含的深沉的文化内涵来充实自己,美化人生,让汉字进一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强盛的纽带和基石。

从商朝算起,汉字的发生、发展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汉字的价值是历史文化中的固有内涵。

我们知道,形成完整符号系统的汉字,使汉语这种文化要素超越了自身的时空局限而物化为一种可以视觉感知的形式,并以此贮存、呈现着文化传统生息嬗变、日积月累的过程.早在东汉时期,汉字在这一向度上的价值被人们清醒地认识和表述过。

许慎《说文解字》即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许慎以降,以汉字为根茎、以经典为关键以通古贤圣之心为目的便成了传统文字学追索汉字价值的鲜明轨迹。

作为文化传统和规律发展的结果,汉字自身实际上积淀着中国文化的深幽奥秘,并在客观上充当着文化的生动提示和指向。

例如,从商代甲古文中可以静待古人在文化心理方面的具象性。

在通常情况下,思维的具象性使古人难以从同类事物或现象中抽绎出某种共同的、一般的特性.许慎释“牢”云:“牢。

闲养牛马圈也,从牛东省,取其四周匝也。

”甲骨文的“牢”的确像养畜的围栏,但它所关注的并非围栏本身的抽象功能,而是围栏养畜的种种具体情境。

甲骨文字无疑已并非汉字在发生时的原始状态,对于在蒙昧之中创造文明的古人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古人只是凭借对具体形象的感受、视辨、判断、记忆等把握自身的周围的各种对象,由汉字本身不仅可以窥见古人特有的文化心理,而且可以窥见工具、居所、制度、语言、哲学、信仰、风俗、行为规范等文化要素及其流变。

因此可以说,汉字本身内容到形式都标志着中国文化鲜活的存在。

汉字的两种价值具有不同的特点,。

由于每个汉字与文化传统的原初关系固定不变,故汉字自身即汉字构成或读音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具有明显的单一性。

而由于文化传统不断赋予语言并从而赋予汉字新的东西,故汉字作为语言符号的价值处于不停的增值之中。

为了履行自身的符号职能汉字跟文化传统的关系日渐发生着深刻的转换。

例如,“日”由太阳的象形演进为表示“白天”这一时间概念,这是“引申转换”;“其”由簸箕的象形演进为抽象的语词,这是“假借转换”;“甲”、“乙”由铠甲、鱼肠的象形演进为天干用字、演进为阴阳运行的表征,这是“强制转换”。

在强制转换之中,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非原初关系的自然发展,因而不存在本形、本义、本音方面的基础或依据.经过上述转换,汉字悄悄地建构或重建它对语言乃至整个文化传统的适应。

不过,这些转换客观上使汉字自身价值的突现,常常以汉字在语言符号系统中所获得的完美功能的淡化为前提。

甲骨卜辞中“其自西来雨”一句共五个字,其中只有“雨”字的两种价值功能完全一致,“其”本为簸箕之象却被用为语词,“自”本为鼻子之象,却被用为介词,“来”本为来麸之象,却被用为动词,“西”本为宿鸟栖于树上之象,而被用为方位词。

由此可看出,当汉字被纳入特定的语言系统之中,其自身的价值常常被不同程度地遮蔽。

所以只有全面地观照汉字的价值,才能发现汉字在文化传统中的定位不仅依赖于它作为语言符号的功能,还可以超越或部分超越自身和语言的联系,而相对独立地接受人们的观照。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不能传达完整语言信息的汉字却可以呈现出相对完整的文化内涵。

汉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在于重体验。

而在这汉字的构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精神的必然选择,作为汉民族文化精神重要体现者的汉字,其民族文字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无可取代的.文字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但它产生以后又成为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成为文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汉字早已成为以汉文化为核心和主干的中国文化的最重要因素。

汉字,堪称中国文化的旗帜,中国文化的标记。

认识汉字之构形,往往具有考究中国古代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文化意义。

饶宗颐先生曾说:“汉字已是中国文化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素,我们必须对汉字有充分的理解然后方可探囊取物地掌握对汉文化深层结构的认识。

”就汉字字形来说,一直在演变。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体逐步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

隶书创于秦国,源于小篆,是为了书写简便而产生的应急字体。

可以说是小篆的简化体,或者说是小篆的俗体字。

隶书成熟于汉代,隶书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汉字以后又演变为楷体,而草书则是长期流行于民间的手写体。

无论是楷体,草体,还是行草,从书写角度来说,比较容易书写,速度也变快了。

楷体出现以后,仍有很多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

自南北朝以来,就出现了笔画较少的俗体字,这些俗体字一直都在民间流传。

汉字的字体虽经历了数次重大变革,但汉字的字形结构总体还是相对稳定的。

从已知最早的系统汉字甲骨文以来,已跨越了四五千个年头,期间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衰、政权的更迭、制度的更新、社会的变迁、人口的迁徙、民族的战争和融合,以及生产力、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形态的变革等等。

但昔日的甲骨文与今天的简体汉字在字形结构上,还是清晰地有着继承和演进的关系,在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内在的逻辑关系。

正是由于汉字字形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使得各种语言和方言能把各自的语言和语义与之相结合,是的汉字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通用性。

尽管历史上的中国其疆域有盈有缩,其辖属的民族由多有寡,但在这辽阔的领域、复杂的地形气候、众多的民族需要生存、交往和发展的前提情况下,没有哪种文字能取代汉字所具有的跨地域、跨语言的优势.汉字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无法动摇。

也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汉字对于使用它的人们在心里和思维方面的造就以及中华文化大一统的格局,奠定了最稳固的基石和最可靠的保障。

中华文化的精粹不仅仅在于其其独特的社会风俗、风土人情的文化魅力,汉字的文化魅力依然是其中之瑰丽。

从古至今,汉字所代表的意义融汇了整个社会的风情,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一)汉字与古代社会人生风俗。

如:“取”与古代的抢婚制度。

《周易》中描述婚俗的场面:“屯如,邅如,乘马,班如。

匪寇,婚媾。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实际上更多的抢亲只是演变成婚俗的一种地域特色,成为远古时期真实的抢婚制度在婚俗上的一种模拟的抢婚习俗。

再从“好”字看上古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

《说文•女部》:“好,美也,从女子。

”《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故毛嫱、西施,善毁者不能蔽其好,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

”“好”字在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词义就是“漂亮”,人们习惯上也会认为“美貌”就是“好”的本义。

其实我们再深入地探究一下“好”在上古的意义,就会发现,女子能生育孩子就是“好”,这才是“好”的本义。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先民以生育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以生育为审美的重要标准。

(二)汉字与姓氏文化。

中国历来有“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说法,姓氏不仅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最显著的标志,对个人来讲,更是必不可少的识别符号。

《说文解字》:“姓,人之生也。

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因生以为姓,从女生。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远古时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血缘群婚阶段,人们的姓氏,只能根据母亲的属性。

母亲所在氏族名称或氏族的标志符号,就成为子女的姓氏,这就是最早的姓氏大部分从女旁的原因。

如五帝之一的舜,姓姚,名重华。

夏后氏禹,姓姒,名文命等。

说到姓氏,姓与氏,在古代是有区别的。

姓产生在前,起于母系氏族社会;氏产生于后,起于父系氏族社会。

秦汉后,姓氏合一。

从古至今,有以国名为姓氏、以邑名为姓氏、以乡亭为姓氏、以居住地为姓氏、以排行次第为姓氏、以官职为姓氏、以技艺为姓氏等等。

可见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姓氏文化渊源颇深。

(三)汉字与服饰文化。

如:“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衣字甲骨文与金文字形正像上衣有领襟之形,为象征字,所以“衣”字后来也引申为衣服的总称。

又如“裤”是从衣库声的形声字,是个后起字,裤字古代写作绔、袴.《说文》:“绔,胫衣也。

”从汉代文献看,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后汉书•廉范传》:“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无襦今五袴。

”以此有袴表示生活好。

(四)汉字与文学艺术。

如:“乐”字甲骨文上“丝”下“木”,像木上附丝,为琴瑟等乐器的象征。

远古的所谓乐,是乐舞的统称,即包括音乐和舞蹈。

再如“瑟”是个形声字,《说文》:“包牺所作弦乐也。

”琴与瑟相近,故从琴。

又如“美”字甲骨文上部为羊字,下部为大字。

《说文•羊部》:“美,甘也。

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依《说文》解释,“美”的本义为味美。

《韩非子•杨权》:“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

”羊为美味食品的代表,故美字以羊、大为构件.“美”字下部为“大”字,大即人的正面,故有人认为“美”字字形是一个人头上戴着羊角或羽毛,以此表示美,即形貌美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