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电子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1.前言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必需的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线路分析方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仪器仪表对电路进行元器件检测、电路参数测量和电路原理分析。
为胜任电子产品操作、装配、调试、质检等一线岗位奠定专业基础。
本课程是电子电路分析与检验、电子元器件检测、电子产品装调与维修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也是电子线路设计与制版、电子产品编程与调试课程的前修课程。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任务引领、理实一体的原则,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所需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电子线路装调、测量与工作原理分析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
课程内容的组织以电子元件测量、电子线路安装和调试为主线,包括电源电路的搭建与调试、直流稳压电路的搭建与调试、晶体管放大电路的搭建与调试、集成逻辑门电路识别与检测、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触发器电路检测与调试、时序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8个学习任务,以任务为引领,通过任务整合相关知识、技能与态度。
本课程建议为108课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相关知识,能够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按照标准作业程序完成电子线路的装接、调试、电路参数记录等相关技术操作,达到以下职业能力素养和职业能力目标:
职业素养目标:
逐渐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静心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增强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严格遵守电子技术行业相关的安全文明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安全文明操作的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节能环保意识,根据功能要求合理选择元器件,注意节约电能,养成良好的节能环保行为习惯;养成吃苦耐劳、不怕累不怕苦不怕脏的职业精神。
职业能力目标:
⚫能查阅常用元器件的资料数据页。
⚫能以测量法和计算法获取电量。
⚫能分析检验电子基本电路。
⚫能认识电子技术中的基本电路。
⚫能按照操作流程搭建、调试常用电子技术电路。
⚫能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仪器仪表。
⚫能遵守安全用电操作规则,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
3.课程内容与要求
4.教学活动设计参考
5.实施建议
5.1教材编写建议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以岗位需要即“必需、够用”为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需要来组织教材内容。
(3)教材应体现通用性、实用性、先进性,要反映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教学活动的选择和设计要科学、具体、可操作。
(4)教材文字表述要精练、准确,内容展现应做到图文并茂,力求易学、易懂。
5.2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引领、项目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学生提问和教师解答有机结合,通过“教”与“学”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能熟练使用电子仪器和仪表、电工工具,学会装接和调试电子电路。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紧密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要求,加强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操作技能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实物、挂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直观演示教学内容。
(5)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趋势,贴近企业生产现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5.3教学评价建议
(1)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化,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重视并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学生安全、规范操作习惯的考核,对学生工艺文件、任务总结等文档编写的考核。
对在课程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给予特别鼓励,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4)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可以根据完成任务的实践操作过程是否达到具体工作要求进行;结果性评价可以根据工作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测试进行,如作为阶段性成果的检验报告,综合性的笔试或口试成绩。
5.4资源利用建议
(1)注重学生学习指导手册、课堂配套练习册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多媒体仿真软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
(4)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设施设备,将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