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云南近代禁毒发展史摘要:云南禁毒史,早在清代中叶,英属殖民地印度盛产的鸦片即经由缅甸走私进入云南,使云南人民长期经受着毒品的严重危害,近代社会鸦片深刻地影响着云南社会的政治、经济和边防等各方面的发展。
当代以来毒品对云南的危害日益加大,面对日益严峻的毒品形势,在中央政府的有力领导下,云南省采取的一系列的禁毒措施,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关键词:云南,毒品,法律,打击引言:毒品,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
制止毒品泛滥,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
惩治毒品犯罪活动,已成为司法机关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研究毒品这个课题,为禁毒的立法和司法工作奠定理论基础,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文:毒品作为一种伤害人神经和精神的药品,从清朝的鸦片到现在的冰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毒品贩卖也日渐猖獗,对一些人的人生发展产生恶劣影响,通过这次机会,我们组通过网上和书籍的查阅,对云南近代毒品历史有了以下认识。
毒品简介:毒品既可以从广义上泛指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化学物质、毒物、毒剂,在日常生活口语中可以特指被人类当做嗜好品所滥用的功能性药物,多为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靠近毒品金三角,更是深受毒品的危害云南毒品发展:17世纪,鸦片已从国外传人中国,鸦片烟毒流入云南始于19世纪初。
道光年间鸦片在云南日渐发展,不仅罂粟种植扩大,而且加工毒品的技术也传入云南。
道光十八年,云南全省已广种罂粟,云南地方政府虽制订了一些禁种措施,但由于时政腐败,各地豪绅、土司阳奉阴违,置禁令于不顾,仍大量种植罂粟提炼鸦片牟取暴利。
鸦片战争失败后,禁烟废弛,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猛增。
光绪末期,全省罂粟种植面积约占可耕地面积的5%~8%,后来清廷颁布禁烟条例,要求各省10年为期,接年递减,直至禁绝鸦片种植,禁种取得了一些成效。
宣统年间,云南中部地区罂粟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边远地区和一些重点产区种植罂粟的情况仍很突出。
辛亥革命后,依据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的《停运印土条约》和北洋政府通知,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下令民国全省烟苗禁绝,制订了《禁绝烟苗条例》、《巡视铲烟规则》,并采取严厉措施,撤职、停委了一批违令的道、县官员,枪毙了一批违禁种植罂粟的烟农,禁种罂粟,暂见成效。
云南护国起义后,唐继尧扩充军队,造成省库空虚,财政匮乏,为弥补财政支绌,决定开放禁烟,实行“寓禁于征”政策,鼓励农民复种罂粟,从中征税。
1935年,国民政府制订“三年禁毒,六年禁烟”方案,云南省制订了《云南禁烟实施办法纲要》、《云南全省实行禁种鸦片章程》,提出分期分区在3年内禁种罂粟。
除中缅、中越边境及滇川,滇黔等边远地区和情况复杂的18个县外,要求1939实现禁种,不准再有烟籽入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忙于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禁毒工作废弛。
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势如破竹,国民党反动统治即将覆灭之时,云南省政府令各地:“该专力剿匪,不再分散兵力铲烟”,种植罂粟更加泛滥。
至1949年,全省种植罂粟达240万余亩,约占可耕地总面积的1/5,年产鸦片约5000万两。
建国初期,在摧毁旧政权的基础上,1950年云南省根据全国颁布的《关于严禁鸦片烟毒通令》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公安厅等机构联合一些人民团体,组建了云南省禁烟委员会筹备委员会,领导禁烟运动;云南省建国初期制定并颁布的禁烟法规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根治鸦片烟毒的具体方法,明确了惩治的范围、界限及量刑标准,人民政府从一开始就将禁烟工作建立在法治化的轨道上,有法可依,有法可治;云南省农民协会向全省农民发出拥护禁烟法令彻底禁绝烟毒的号召,要求各级农代会召开大会,专题讨论禁烟工作,订出切实有效的禁烟办法,保证不让一粒烟籽入土,已种的要自动铲除,改种粮食;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营造禁烟毒斗争的良好氛围;为防止种植罂粟,云南省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的团体号召农户们发展替代种植,铲除罂粟,改种粮食或有销路的经济作物,替代种植的作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毒品非法供应,对根治了云南的鸦片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云南与周边国家”金三角”:金三角是指位于东南亚泰国、缅甸和老挝三国边境地区的一个三角形地带,因这一地区盛产鸦片等毒品,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产地,而以“金三角”闻名于世。
“金三角”的范围包括缅甸北部的掸邦、克钦邦、泰国的清莱府、清迈府北部及老挝的琅南塔省、丰沙里、乌多姆塞省,及琅勃拉邦省西部,共有大小村镇3000多个。
总面积为19.4万平方公里。
1825年,英国殖民者说服当地的山民播种下了第一粒罂粟种子,此后,罂粟便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云南,毒品案件频繁发生,影响非常恶劣,有很多都是骇人听闻的大事件。
案例:2.24云南特大贩毒案:2012年2月27日,云南省南涧县公安局近日破获一起毒品案,当场缴获毒品冰毒22.4千克,涉案车辆1辆,抓获涉案人员3名。
这起震惊全国的武装贩毒案发生在前年2月24日,警方当场击毙毒贩1名、抓获同案犯12名,缴获军用手枪一支、毒品43215克。
2013年2月20日,云南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连续两天一审公开开庭审理“2.23”特大贩毒案件。
2012年2月,被告人潘文与邓双军、唐星星(另处)伙同被告人张钟、李书岗、伍刚、熊永军、李继业、郭辉等人筹集毒资欲贩卖毒品。
邓双军联系被告人廖发能、晓打和玉坎胆(另处)等人购买毒品、枪支弹药,将毒资交给廖发能转交晓打,晓打通过玉坎胆购买毒品。
2013年2月20日,云南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连续两天一审公开开庭审理“2.23”特大贩毒案件。
以贩卖、运输毒品罪追究被告人廖发能、晓打、张钟、李书岗、伍刚、熊永军、李继业、郭辉的刑事责任;以运输毒品罪追究被告人沙二、查思的刑事责任。
平远街事件:在平远,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自治州砚山县和文山县结合部,是通往广西和越南的交通要地,共有10个行政村和办事处,面积325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
在这个弹丸之地,从80年代开始,各种犯罪活动逐渐猖獗,虽经不断打击,其势却有增无减,愈演愈烈,到90年代已经形成了数股带有黑社会性质的以武装贩毒为主的恶势力。
他们收买和控制了部分基层政权,并渗透于宗教组织中,致使贩毒贩枪活动恶性发展,仅田心、磨龙、松毛坡三村就有贩毒团伙16个,成为境外毒品的入境据点和集散地。
犯罪分子还从越南贩入枪支,并从战区收购流失的武器弹药,转手高价卖往内地。
据统计,全国有25个省市发现从平远贩出的枪支弹药和毒品,有的已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时间,平远成了无法无天的独立王国,藏污纳垢的“风水宝地”,犯罪分子逍遥法外的“天堂乐园”,甚至成了云南乃至全国赃物汽车销售中心。
在中央政法委、公安部的指示下,云南省决定对平远街开展大规模严打斗争,以省公安厅厅长刘选明任总指挥的前线指挥部建立起来1992年8月29日20个抓捕组化装潜入平远街的附近,大部队在30日到了离平远街数十公里远的铳卡农场。
31日凌晨7点,严打行动正式开始。
20个抓捕组同时逼近20个罪大恶极的罪犯家。
近2000名武警官兵按照上级意图,在37公里长的平远地区形成大军压境和重兵把守的态势:村内有大部队集结;村外制高点有火力控制;平远外围200公里内到处有武警和交警实行交通管制,设卡堵截;在山坡、乡间小路上,也布下了全副武装的巡逻兵。
平远毒枭们用贩毒赚取的高额利润修筑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别墅,建筑有钢筋水泥的碉堡,易守难攻。
抓捕马明的公安武警部队一开始就遇到顽强的抵抗,马明罪恶累累,他贩毒、贩枪、打砸公安分局、炸伤公安干警,罪孽深重。
他的住宅工事坚固,囤积了大量武器弹药,床头靠着冲锋枪,卧室里还放着手榴弹,他以火箭筒等多种武器顽抗,最终被当场击毙。
毒贩准备充分,而公安干警没有重型武器,没有装甲车掩护,缺乏防弹背心,牺牲较大。
在围歼大毒枭马总林的战斗中,公安干警付出了沉重代价,苏太德、高文亮、庞如宝壮烈牺牲。
多名战士受伤。
按照我国法律,贩毒海洛因超过50克可判处死刑,平远街800名毒贩,没有一个贩毒少于50克。
凭借坚固的堡垒和众多的武器,众毒贩们准备对抗到底。
在严打的第二阶段,总指挥部实施强大军事威慑下的政治进攻,洛阳调来的防爆装甲车开到了战斗第一线。
禁毒工作队开进了平远街,一户一户地宣传公告精神和宽大政策。
强大军事压力下的攻心策略取得成功,不费一枪一弹,已逃进山中的200多罪犯下山投案自首,16个贩毒集团,800多名犯罪分子也相继交待罪行。
毒贩的犯罪行为是惊人的:马国选一次藏枪13支,“女枪王”林红玉一人交枪126支,从大毒枭马武生的鸡窝里搜出海洛因32400克,马赛伟一次就交出海洛因72800克,平远街公认的“穷光蛋”王华聪一次就吐出毒资200万元。
平远镇7个村庄严打80天,抓获惩处854名罪犯,缴获各类枪支1000多支,搜出毒品1000多公斤,毒资1000多万元。
一批顽固分子被严惩,平远镇副镇长林洪恩、毒贩沙国梅、马平福等被宣判死刑。
毒品,之所以能称之为毒品,是因为它可以完完全全地毁了一个人,毁了一个家庭。
它虽然能让人产生快感,但是与此同时,它也在慢慢地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总结:一、加强公民对毒品的了解,着重开展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工作许多人开始接触毒品是因为他们对毒品的无知不知道染上毒品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毒品危害的宣传力度,尤其对一些青少年,我们从小就应该对他们灌输毒品的危害,让他们本能地对毒品产生一种抗拒心理。
各个单位也应该频繁开展“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抵制毒品,珍爱生命的健康概念。
二、加大对毒品流通的打击我国毒品来源主要是从边境省流入,国家应该重视周边省市的物品运输,仔细检查,从源头上堵截毒品的流入。
同时可与周边国家建立司法合作关系,共同抵制毒品的流通,训练更多的专业缉毒人员,让毒贩的毒品无处可藏。
三、对毒品犯罪保持从严打击的高压态势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法律在我国所占的分量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法律上应该对毒品犯罪保持从严打击的高压态势,让犯罪分子不再抱着侥幸心理,不敢犯罪,发挥法律对毒品的震慑和教育作用。
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打击毒品,要从打击毒品犯罪做起,连根拔起才能彻底消除毒品隐患,而毒品犯罪最重要的因素是暴利的驱使,要遏制毒品犯罪,不仅仅要依靠打击,更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帮困和投入,尤其是毒品罪犯户籍较为集中地的当地政府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带领当地人发展经济,增加扶持投入,逐渐引导外流人口返乡走上致富正道。
参考文献:[1]《建国以来云南的禁毒斗争》云南民族出版社[2]王金香《中国禁毒史》上海人民出版社[3]张绍明.《禁毒大视角―中国禁毒概况》.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4]廖振华《世界禁毒风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