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行政执法监察的方式及程序水行政执法监察程序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水行政执法人员对特定的,具体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所必须严格遵守的程序,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所规定的法定形式,步骤和时限的过程。
水行政执法监察的方式有:水行政检查监督、水行政许可、水行政处罚、水行政调解。
正确掌握水行政执法监察的方式及程序,对水行政执法监察机关及水行政执法人员至关重要。
1水行政检查监督水行政检查监督是水行政机关依法对水行政管理相对人遵守水法规情况所进行的检查监督活动。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水行政检查监督包括防汛防洪、河道管理、水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内容。
2水行政许可水行政许可是县级以上水行政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水行政管理职权范围内,依相对人申请,准予相对人从事某种水事活动的水行政决定。
水行政许可包括取水许可、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许可、河道管理范围内采沙许可等。
其程序是:2.1提出申请申请相对人以书面形式提出,说明申请理由;当与第三者有利害关系时,应附具第三者承诺书或说明情况的文件。
2.2审查申请水行政机关对相对人的申请,要及时进行审查。
对申请内容不全的,要求申请人加以补充。
审查必须在法定时间内完成。
2.3批准申请水行政机关决定批准申请的,应当立即办理手续,发放许可证。
许可证中应规定较为详细的有关权利、义务及注意事项,以便持证人遵照执行和发证机关检查管理。
对不予批准申请的,要及时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告知不予批准的理由。
2.4许可的终止由于自然特殊原因,无法实现许可内容,就要终止许可。
如非常缺水时期,水量只能保证生活用水。
那么,就要终止或者削减有关工业部门取水。
终止或者削减一般是暂时的,期后可以听候恢复。
2.5许可的废止许可废止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①持证人未经批准,非法转让改变用途;②违反规定,危及工程安全,影响公共安全,污染环境;③违反许可证规定的权利,拒不履行许可证规定的义务;④许可证期限届满。
3水行政处罚水行政处罚是县级以上水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违反水法规但尚未引起刑事责任的单位和个人所作的制裁。
《行政处罚法》第三条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实施水行政处罚,对于保证水行政处罚的公正、公开,提高水行政处罚的效率,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避免水行政处罚机关因程序上的欠缺而导致实体上的败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简易程序简易程序又称当场处罚程序,具有简便、快捷、效率高等特点,一般适用于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情况。
其程序是:①向当事人出示水政监察证件;②口头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③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④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水行政处罚决定书;⑤将水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给当事人;⑥在五日内将水行政处罚决定报所属水行政处罚机关备案。
3.2一般程序一般程序又称普通程序,是对于事实比较复杂或者情节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给予法定较重的行政处罚时所适用的行政处罚程序。
根据《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的规定,一般程序主要适用于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上、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上的罚款,没收非法所得或非法财产,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等较重的水行政处罚。
其程序是:3.2.1受理与立案。
立案是案件调查处理的开始。
水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监督中发现,水行政主管机关交办、其他部门移送或群众举报的水事案件进行审查时,认为有违反水法规的事实,需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的,依法决定展开调查处理。
其立案条件:①具有违反水法规事实的;②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当给予水行政处罚的;③属水行政处罚机关管辖的;④违法行为未超过追究时效的。
《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水行政处罚。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3.2.2调查取证。
调查取证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求水行政处罚机关指派两名以上的水政监察人员进行调查。
如调查的水政监察员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自觉请求回避。
对正在进行的水事违法行为,应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必要时,经水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批准,向当事人发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
水政监察人员依法调查案件,应遵守下列程序:①向被调查人出示水政监察证件;②告知被调查人要调查的范围或者事项;③进行调查(包括询问当事人、证人、进行现场勘验、检查等);④制作调查笔录,笔录由被调查人核对后签名或者盖章。
被调查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应当有两名以上水政监察人员在笔录上注明情况并签名。
3.2.3告知。
水行政处罚机关作出处罚决定前,应当口头或书面告知当事人给予水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和拟作出的水行政处罚决定,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水行政处罚机关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
3.2.4裁决。
对违法行为调查终结,水政监察人员应当就案件的事实、证据、处罚依据和处罚意见等,向水行政处罚机关提出书面报告,《调查报告》不仅要交待当事人的情况、调查确认的违法时间、地点、行为、后果等违法事实,而且应当交待认定事实的有关证据。
如《调查笔录》、《现场勘验(检查)笔录》、照片、录音(像)带等。
水行政处罚机关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按照违法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和《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对于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3.2.5文书和送达。
送达是水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得以生效的必须程序。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和《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向当事人宣告,并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在七日内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送达方式有:直接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委托送达等。
水行政处罚决定书须载明下列事项:①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②违法事实和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③水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④水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⑤不服水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⑥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的水行政处罚机关名称和日期。
最后,必须有当事人和证人、水政监察员的亲自签名。
3.2.6执行。
违法当事人对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所设定的义务逾期不履行的,由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以迫使其履行义务。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按照执行机关的不同,行政处罚的执行可分行政强制执行和司法强制执行两种。
①行政强制执行。
如《防洪法》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或未按照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位置、界限、兴建工程设施,严重影响防洪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②司法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申请,对拒不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处罚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进行的强制执行。
根据《水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在法定其限内既不履行水行政处罚决定,又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要求复议的,由做出处罚决定的水行政执法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3.2.7结案。
水行政执法人员在对查处的案件执行完毕后,应及时填写《水事违法案件结案报告》,经主管领导批准结案。
结案后将有关资料编目装订,立卷归档。
案情重大、情况复杂以及上级交办的案件结案后,应向上一级水行政机关备案。
3.3听证程序听证程序是水行政处罚机关在作出水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为利害关系人提供机会,对特定的问题进行论证、辩驳的过程。
它具有以下特征:听证是由行政机关中具有相对的独立地位,未直接参与案件调查人主持,并由有关利害关系人参加的活动;听证公开进行,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听证会,了解案情;听证程序只用于特定的行政处罚,并非必要程序。
《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水行政处罚机关作出对公民处以超过五千元、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超过五万元罚款以及吊销许可证等水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水行政处罚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其程序是:3.3.1当事人提出听证的请求,可以在听证告知书的送达回证上签署意见,也可以在收到告知书三日内以其他方面方式向水行政处罚机关提出听证要求。
3.3.2行政机关发出听证通知书。
水行政处罚机关在举行听证的七日前,应将听证的时间、地点等事项书面告知当事人。
3.3.3举行听证①主持人宣布听证开始,简要宣布听证理由,听证纪律,当事人享有的权利,核对案件调查人和当事人的身份;②处罚机关的调查人员对当事人违法事实,提出证据加以证明,并提出处罚建议;③当事人的申辩和质证。
当事人可以就事实部分进行申辩,也可就处罚机关的证据提出质疑,有权提出证明自己没有违法或违法较轻的依据。
3.4听证结束后,将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的建议,呈送水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作出最后裁决。
4水行政调解水行政调解是由水行政机关通过说服教育的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互让互谅、达成协议、解决水事纠纷的活动。
水行政调解不属于水行政执法,而是水行政司法。
其程序是:4.1申请与受理当事人向水行政机关提出调解水事纠纷的申请,申请书应如实写明纠纷发生的原因和需要调解解决的问题等。
水行政机关接到调解申请后,应迅速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
如不受理,要及时将不受理的原因告知对方。
根据《水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主管部门在处理水事纠纷时,有权采取临时处置措施,当事人必须服从”。
所以,对于重大的,可能扩大和激化矛盾的水事纠纷,水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不得扩大、激化矛盾,听候调解解决处理。
4.2调查取证大多数水事纠纷,尤其是边界水事纠纷的原因,往往比较复杂,需要深入调查研究。
对有历史原因的要查阅历史资料,对有关当事人进行调查询问,必要时到实地进行勘察、调查、测量等,迅速找出症结所在。
4.3召集双方当事人或者代表人进行调解水行政主管部门调处水事纠纷时,要抓住水事纠纷重点、难点问题,重点突破。
要按照团结治水的原则,倡导互让互谅,增进睦邻,公平合理,利害与共;要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相邻地区的利益;要摆事实,讲道理,说服教育双方识大局、顾大体、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有时还要牺牲小利益服从大利益;要充分调查研究,从现实出发,适当照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