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闻摄影记者的修养
郭建良
独立行动能力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既能发挥图片所长,拍出“自己会说话” 的照片,又能妙笔生花,把文字说明写 得准确、精当而又生动感人,还要能把 握各种题材的新闻写作技能。 重视自己的独立策划能力,同时也要有 良好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同是下海人》
郭建良
创造能力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持久的创新意识是当代摄影记者的重要 特征之一。 这里的创造能力,不仅指技法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报道角度和主题挖掘上的不 断创新。要敢于打破旧框框,建立新风 格。 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培养、锻炼、提高, 形成个人特色。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深圳8·10股潮》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摄影记者VS文字记者 “一图胜千言”,摄影记者要善于捕捉 那些文字欲言而难言的东西,把直观的 形象特点抓住,生动传递新闻信息。 专 题报道尝试新鲜风格,如:散文化、视 觉化、评论化等,寻求图文最佳组合。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摄影记者VS摄影记者 拍出个性 扩大视野,培养世界意识 竞争中采取合理的手段,遵守职业道德 和法律规范
第 章
《中日贸易摩擦 山东葱农受损》
郭建良
学习能力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与科技同步 现在一些数码照片颗粒粗糙、层次缺失、 形象虚浮、色彩偏差失真,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对数码相机使用不当。 熟练使用数码、扫描仪、电脑图形处理 软件等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与时代同步 不断学习所关注领域的专业知识 了解、适应社会新环境和新动态。
郭建良
不畏艰难、深入现场的拼搏精神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如果你的作品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 离炮火还不够近。”———罗伯特.卡帕
郭建良
不畏艰难、深入现场的拼搏精神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摄影记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既要有深 入现场采访拍摄,又身背相机,容易识 别,这两点使得记者这个职业具有更大 的危险性。但是不到新闻现场,就拍不 到新闻照片,就无法报道新闻,这就要 求摄影记者要有强烈的献身精神。要不 畏艰难,不怕牺牲。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不断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 要了解国外的新闻报道新形式新经验, 向国外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学习,研究国 外新闻摄影佳作,如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的获奖作品,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奖新 闻图片等。 在国内,多举行交流研讨活动,互相学 习
郭建良
形成个人特色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郭建良
何为新闻摄影记者?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新闻摄影记者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专 业人员 他们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报道手段是图 片,而不是文字。
郭建良
第 八章 新闻摄影记者的修养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黑 第一节 新闻摄影记者的基本修养 要点:审美能力,判断能力,熟练的摄影技术,不畏艰 黑 难深入现场的拼搏能力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就每一幅具体的新闻照片而言,离不开 点线面,离不开色彩、影调的作用。摄 影和绘画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和绘画 法则、绘画的美学特点更有千丝万缕的 联系。 许多老摄影家和有成就的摄影记者都有 绘画的功底。
郭建良
判断能力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新闻敏感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 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能识别它是新 闻,这就是新闻敏感。简言之,新闻敏 感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作为一个新闻摄影记者,在得知一个新 闻线索,并打算把这个新闻写出来之前, 就得考虑这条新闻的图片在哪里。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摄影手段 拍摄人物时,有人喜欢用标准镜头,“突然袭 击法”;有人喜欢用长镜头,虚化前景和背景, 突出主体 拍摄中景时,有人喜欢用中镜头,反映浓烈的 生活情趣;有人喜欢用广角镜头,高度清晰, 适度夸张,造成强烈视觉冲击力。 选择拍摄时机时,有人喜欢选择高潮,体现激 情,让矛盾冲突在饱和状态,淋漓尽致地宣泄 情感;有人喜欢富有蕴育性的“不到顶点”, 给人想象、联想和再创造性。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郭建良
2007.12.08
摄影采访拍摄具有很强的现场规定性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现场规定性: 摄影记者要受现场条件的制约( 光线、角 度选择,自然和人为的因素) 在有限的现场里创造条件(拍出有真实 现场气氛的照片 ) 尽量发挥摄影技术的潜能
郭建良
独立完成采访拍摄任务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无论这些事件发生在遥远的异域他乡, 还是在我们身边的里弄僻巷,用他那神 奇的本领引人自嘲,却又感到愉悦。 他使我们意识到同胞的处境,从而触动 了我们的心弦。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当新闻摄影师处理一个重要题材时,通常不分 昼夜,就象传说中的信使那样,风雨无阻。他 工作起来全力以赴,擅长使用摄影专业工具。 他对人之为人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他既是老 虎,又是羔羊,是警察,也是心理学家。他是 记录昨天现实的历史学家。也是明天真理的探 索者。他是不带偏见的新闻记录者,是用相机 叙述故事的人。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
郭建良
六十岁的陈爱莲,在由中国古典名著《红楼 梦》改编的扣剧中,领衔主演十六岁的林黛玉。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 •
演出获得成功,观众举着陈爱莲年轻时的大照片请她签字。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第二天一早,陈爱莲赶往下一个演出城市
郭建良
参与意识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
郭建良
中国改革开放后,陈爱莲在北京创办中国第一所 私人舞蹈学校,培养新人。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陈爱莲每日坚持练功,希望重返舞台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负担,使好强的陈爱莲不得不躺 下休息,在病床上,她仍然关心演出票的销售情况。
个人特色是摄影记者更高层次的要求。 由于人生经历、文化结构、艺术修养、 审美观点的不同,个人气质、性格的差 异,以及对新闻主题的选择、对摄影语 言的运用,形成了个人的特色。 个人特色主要显现在三方面: 报道题材 摄影手段 表现手法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Biblioteka 题材 有人追求战争题材,有人关注悲剧题材, 有人擅长农业题材,有人专事体育题材, 有人善于抓住人物情绪,有人对突发性 事件、深度报道、社会新闻情有独钟。 每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既是多面 手,又有一招鲜。
郭建良
熟练的摄影技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掌握摄影的原理、相机的结构、拍摄的技能, 努力钻研摄影技术技法,重视基本功训练。 摄影技术知识包括:照相机的使用,摄影造型 技巧,色彩学知识等。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摄影记者还要尽可能 多地了解数字摄影技术发展的新情况。当然, 摄影记者首先要做到的是对自己手中的设备运 用自如,得心应手。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郭建良
长井建司 2007.09.27在仰光街头被缅甸军人射杀 。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郭建良
具有较大的职业危险性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郭建良
一位泡在水中完成拍摄任务的摄影记者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2003年11月4日,在 衡阳特大火灾事 故现场
参考资料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人民摄影》海外风“老郭图谈天下” 栏目文章。
郭建良
第 八章 新闻摄影记者的修养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黑 第三节 当代摄影记者的特征
要点: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能力,发现能力,独 黑 立行动能力,创造能力
郭建良
主体意识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现在,各报社强调摄影记者的主动性、 创造性,让摄影记者自己寻找主题,自 己发现线索,主动深入生活,充分发挥 自己才能,发挥独创性。 《中国青年报》摄影部提倡:“给摄影 记者以发言权”
深入生活,才能对生活有真切的体验,深刻的 认识,从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并以最接近生 活真实的贴切方法报道新闻。 对于突发新闻,更要有“入虎穴,得虎子”的 精神,不顾一切赶往现场,不怕危险采访拍摄。 参与意识强的记者,就会用富于建设性的眼光 拍摄新闻。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下面我们看到的这组由解海龙拍摄的<希 望工程>的照片,摄影记者的作品促成了帮 助贫困学生读书上学的希望工程的建立, 大眼睛女孩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组作品的 诞生是摄影记者参与社会生活的结果,而 反过来又起到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的作 用.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这是1992年王瑶拍 摄的桂林空难中的 其中一张照片。她 是唯一进入现场的 摄影记者
郭建良
新 闻 摄 影
第 章
衡阳晚报记者李凌被气浪 冲下楼埋在废墟中的时候 整个人已失去了知觉,但 他的双手依然紧紧抱着相 机。他用鲜血换来的珍贵 照片最终展现在广大读者 面前,这是记者在李凌被 抢救出来时的情景。 在衡阳特大火灾事故现场, 有4名冲锋陷阵的新闻记者 倒下,其中一人的伤势非 常严重,极有可能会下身 瘫痪。在记者节前夕,他 们用自己的勇敢行动,为 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作出 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