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卷1文言文挖空练习--苏轼(附:答案译文+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诬以为..()单词..( )()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易.()...(),复得赐度僧牒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 )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每年考核政绩)乞迁。
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2020全国一卷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 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 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 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
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
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
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
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 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
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一、重点实词扩展1.辄:①立即;就⑴饮少辄醉。
(欧阳修《醉翁亭记》)⑵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⑶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彭养鸥《黑籍冤魂》)②总是,每次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明史·马文升传》)2.易①换,交换: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
(《战国策·魏策》)②改变,更改:狱词无易。
(方苞《狱中杂记》)③替代: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易·系辞下》)④轻视: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韩非子·五蠹》)3.课①考核: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韩非子·定法》)②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
(《后汉书》)③征收赋税;差派劳役: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
(《宋书·孝武帝本纪》)4.师①泛指军队:十年春,齐师伐我。
(《左传·庄公十年》)②老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③首都,京城: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后汉书·张衡传》)④效法,学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5.坐(①跪坐②座位③因犯……罪或错误又:入罪,定罪④因为⑤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二、古代文化常识1、苏轼字子瞻:名一般用于自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当上对下,或尊称对方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互相称名。
2、嘉祐二年:“嘉祐”,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始创年号为建元。
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
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雍正皇帝等。
3、试礼部:“礼部”,六部之一,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其余五部及其职责分别为:吏部管理文职官员,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兵部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
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4、殿试中乙科: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选拔官员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所以是从唐开始的。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5、洵卒,赠光禄丞:“卒”,去世。
《礼记曲记》中“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
6、文中涉及官职变动的一些词语:赠(追赠)、徙(调动)、罢(罢免)、迁(升任)、权(代理)、拜(授官)7、诏、制、敕的区别:圣旨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所表达内容不同:①“诏曰”是诏告天下。
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②“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
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
“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8、巡铺:①宋代贡院内设巡铺所,纠察举人应试时是否遵守场规、有无舞弊情事。
②防盗防火的哨所。
2020年全国卷1文言文挖空练习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用)书,闻古今成败,辄.(总是)能语.(说出,谈论)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即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有又指科举的主试官,此指后者)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用,携带)书见.(拜见,谒见)修,修语.(告诉)梅圣俞曰:“吾当避.(躲避)此人(使之)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已经,……以后)除丧..(守丧期满,脱除丧服),还朝,以判官告院..(弊病)。
新政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下,..(任职),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轼于其间,每因.(利用、凭借)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安定)。
徙.(调任)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按时)施行者以违制.(诏令)论.(论罪,判罪)。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判罪),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擅自)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姑且,暂且)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凭借……的身份)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银印红绶),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暂时代理)知.(管理)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哆嗦)未能言,轼宽.(放宽)其禁约,使(之)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把……..(侮辱)举子,且持暖昧..(模糊,不清晰)单词(个别辞语),诬以为作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所恨。
轼恐不见.(被)容,请外.(外调),拜.(授予,任命)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向)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文书),易.(交换,换)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三分之一),复得赐度僧牒价粜.(tiào卖。
注:籴dí,买)常平米,多作饘.(zhān,稠)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救活的人)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聚集,会合),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póu①聚集,②减,此处指前者)羡.(①希望得到,羡慕,②剩余,有余,③超过。
此处是②意思)缗.(mín,成串的铜钱)得二千,复发橐.(tuó,一种口袋)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渐渐)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经历)三大赦,遂提举(①提而举之,②提拔,荐举,③掌管,④官职。
此处指官职,指做了玉局观的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每年考核政绩。
①汉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的考试。
②一年的赋税。
③一年的劳绩。
课:①试验,考核,②督促,又学习或教授③征收又赋税)乞迁。
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写作)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即使)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写成文章)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大概)亦鲜.(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