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湖水平:八月长江水涨,湖水漫溢,与岸齐平。

平:此指秋天湖水上涨,水面与岸齐平。

涵:包涵,包容。

虚:虚空,即天空。

太清:道家称天为太清。

气蒸:水气蒸腾。

云梦泽:即古代云、梦二泽。

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大都淤成了陆地。

此指洞庭湖。

撼:撼动。

此为拍击之意。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和的特点。

(2 分)6.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7.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这里隐喻自己,言外之意是。

(2 分)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请作简要赏析。

(3 分)答案:5.雄浑壮阔,气势博大6.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意思相同即可)7. 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共2 分。

每空1 分,意近即可)8.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共3 分。

意近即可)7 、诗中“太清”的意思是天空。

(2 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D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 分)10、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妙处。

(3 分)11 、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2 分)答案:(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

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10 )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

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

“蒸” 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11 )这首诗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荐的心情。

杜甫的《登岳阳楼》感身叹世,表现贫病困顿中的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 (_ 1 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 (_ 2 分)2 、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________ ,_ 现在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 (__2 分)3、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

(2 分)4、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 分)【参考答案】1 、五言律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2、临渊羡鱼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3、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4、夸张。

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却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四:1、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答:“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答: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3、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窥定诗人怎样的心曲?答: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因此渴望出仕求官,渴望被援引。

4、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用典故;这是隐喻想做官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五⑴下列诗句中描写洞庭湖景象的是(2 分)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B.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生日向西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D.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⑵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划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2 分)⑶结合诗歌的尾联(最后两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参考答案:(1)C(2)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或:一片白茫茫的云梦泽水气蒸腾,波涛汹涌似乎要撼动整个岳阳城。

)(意对即可)(3)表现了诗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或“想做官却没有途径”)(1 分),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的思想感情(1 分,意对即可)。

翻译: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平平满满,浩瀚的湖面与天浑然一体。

蒸腾的水气笼罩着广阔的云梦二泽,湖中的波涛拍击着坚固的岳阳古城,我想出仕无人援引,犹如想渡湖却没有舟楫一样,在这圣明之世置闲真使我惭愧不已。

坐在岸边望着垂钓之人,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赏析]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诗人写给他的。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

八月水涨,湖水几乎与岸平。

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体,分不清彼此,所以称“混太清”,“太清”指天。

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与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样。

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的错觉,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与天混而不分,在水与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

“气蒸云梦泽”,水面上有蒸发出来的水气,把虚空包含了,这个水气也把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

古代的云梦泽,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方圆八九百里,这里泛指围绕着洞庭湖一带。

接着第四句写洞庭湖波浪的声势。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称洞庭“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故称“波撼岳阳城”。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那儿的岳阳楼是望洞庭湖的胜地。

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后四句是感怀。

“欲济无舟楫”,《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

“端居耻圣明”,端居指平居闲处,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

《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

” 末联表示空有羡鱼的感情,希望对方推荐。

这首诗的感怀部分,写得含蓄,不直白求荐。

所用典故,与望洞庭湖密切结合,极为自然,而融化无迹。

这首诗仅用四句话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气势,写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抒怀里又要结合写景,含蓄不露,虽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

在写景上,诗人抓住洞庭湖水势大的季节,用“八月”来点明,用“湖水平”说明水势的浩大,开头朴实而有力。

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气魄。

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一般的水天相接,原来是“含虚混太清”,湖上的水气把天和空都包含进去了。

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点,写出了它的浩渺的气势。

如此还不够,再加上“气蒸云梦泽”,水气的蒸腾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

这样写,还没有写足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阳城”,使人感到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这才把洞庭湖的特点写足了。

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

对方原是宰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