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对建筑外观设计的认识

关于对建筑外观设计的认识

关于对建筑外观设计的认识
早在原始社会,建筑就已经不只是做为抵御外界自然力侵袭而存在的物质形态了。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具有宗教性和纪念性建筑的雏形,建筑不仅仅是供人类遮蔽风雨,更重要的是它逐渐成为人们心灵的庇护所。

人类赋予了特定的建筑以特定的含义,建筑成为人类精神的载体,具有生命力,它诉说着情感,同时传递着特定的信息,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古往今来,每座城市都会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

建筑作为一种凝固的艺术,无疑是承载和反映这种城市精神的最佳载体。

一个成功的建筑形象是既有型又有态的,所谓态,便是通过建筑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意蕴、情感及思想等。

通过对国内外建筑外观设计发展阶段、建筑外观的表情传递、表现手法的研究以设计出更具有现代审美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的建筑外观。

建筑外观的基本定义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直到今天,建筑依然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综合的产物,肩负着两种价值体系。

建筑是有表情的,它正是通过表情向外界表达自身精神层面的信息。

它时时刻刻应用于人类的基本生活,同时它的表现形式分派分明,手法千姿百态,是一个地域国家,民族风情的重要表现,也是代表象征着民族的文化色彩和国家实力的重要形式。

同时它也是一门很值得去探究的学问,他的发展标志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的进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至此我们就将对他进行一个深刻探究。

对于建筑外观的体现,它关系着不同国家及地域,它直接关系到美学的发展。

关于美的研究与追求从人类走出伊甸园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

没有“最美”甚至连“更美”也没有。

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

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

我们先来看看我们中国的建筑外观发展历程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5000千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山洞到后来的故宫,完成了质的飞跃。

数千年来,虽经历多次社会进化、朝代更替、政权分合、民族融汇以及不同程度的外域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共同特征,数千年来一脉相承,成
为世界建筑中虽非历史最悠久,却是延续时间最长、独树一帜的博采众长,持续发展建筑体系。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建筑已经发展到一个不容撼动的高度。

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

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中国古建筑主要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

中国的古建筑有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宅院式建筑群,表现出理性而规整的布局;一种是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它的构图是自由的。

前者如故宫,中轴对称的空间排列方式,平稳而大方,典雅而庄重,豪华却不浮夸,复杂而不繁琐。

后者如苏州扬州的园林,惬意优雅,安静而不冷清,潇洒又不失含蓄。

由于中国人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

中国建筑布局布景都是抑扬顿挫,景象大小强弱次序,讲求意会。

中国园林环境空间的构成手法灵活多变,曲径通幽,疏密得宜,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追求着移目换景、人移景随的美丽目标。

园林建筑多以迂回曲折的轴线展开布局,采取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趣味盎然、返璞归真,并呈现出接近自然的模拟状态。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常采用借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布置、组织空间,创造和扩大空间。

这些手法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美的感受,并创造出艺术意境。

屋顶的设计,在中国建筑中受到格外重视,以此来概括整座房屋。

木结构建筑不易增大建筑体量,而屋顶在设计上却可以发挥这一效果。

同时,屋顶又是人们视线的焦点,从远景看,它可以构成城市的天际轮廓线,给人以优美和柔和的感觉;从近景看,它可以赋予整个建筑一种性格特征。

屋顶的特点则是出檐远,富有装饰性的构件斗拱且屋面呈曲线,它具有保护构件的作用,取得较大的体量和更多的变化。

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得它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用色方面极为大胆,惯用大面积的原
色:黄、红、青、绿、蓝、黑、白。

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柱和墙壁则以红色为主,与檐下幽冷的冷色正相反,加强阴影部分的对比。

如商代到唐宋、明清时期,唐代的建筑的特点;庄重雄伟,规模宏大,建筑群的处理日益成熟。

木建筑在大体量大面积,技术和新的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建筑艺术加工水平提高。

宋朝;轻巧秀,元朝;简化粗糙,明清是中国建筑发展期,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技术。

装饰成色比较精湛。

砖普遍用于建筑,琉璃砖大量的使用。

清代的特点;统治阶级的园林达到极盛时期;佛寺建筑兴盛;建筑多丰富样;建筑技艺有所创新和莉莉的广泛的运用。

而90年代中期建筑设计大同小异,建筑外观基本的构成要素为色彩、材质、形状等。

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建筑外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外立面的颜色来体现的。

90年代后期则模仿风盛行,建筑外观开始逐渐得到购买者和开发商的重视。

这个时候一些海外的开发商陆续进京进行房地产开发,并逐渐将海外建筑外观的设计风格引入国内,这一时期以欧式风格为代表的洋派建筑风格风靡京城。

现在是风格多元化,随着人们对居住舒适度、居住文化品位要求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建筑外观造型、风格取向的理解及要求,也进一步加深和加强,从而形成了房地产建筑设计风格多元化、新产品辈出的局面。

同样,不同建筑文化、建筑风格也体现出不同生活方式。

相反国外,进入现代文明前西方的建筑被石头所主宰,石材具有凝重的历史沧桑感以及文化气息,这也是西方建筑发展脱离不了的主旋律。

随着其他材料的发明与运用,西方人不局限于石头的沉重和压抑,他们在伦敦万国博览会的英国馆中首次地运用了玻璃和钢材,这种轻快、透明的新建筑形式迅速蔓延开来;今天,这种玻璃盒子建筑在世界各个城市随处可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随后出现了金属建筑,各种颜色的不同金属板材出现在建筑的立面,散发出强烈的现代感和科技感。

此外,木材建筑的亲和和自然也是建筑表现不容忽视的一种方式。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它们符合人类所追求的宇宙美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意义。

无论是早期的埃及金字塔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建筑,都常常运用简单的锥体、球体或者立方体,以此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和征服感——对称、完整的建筑体量传递出庄严、肃穆的精神,相反,自由、多样化的建筑形体则表现出活泼轻
松的氛围。

同样建筑外观是有表情的,它的传达方式分为:轮廓表情,色彩表情,材质表情,比例与尺度表情,它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冲击率,包括方向性的对比,形状的对比,直于曲的对比,材质的对比。

统一律,节韵律,包括:连续的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交错韵律;均衡率;包括对称形式的均衡,严谨,能给人以庄严的感觉。

不对称形式的均衡:灵活,给人以轻巧和活泼的感觉。

对于建筑外观的追求永无止境,是一种创造,与文明的生活和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改变。

坚持着建筑的标准,不挺得追求。

中国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国建筑的构思、美学价值、丰富的文化是无价之宝,它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视线。

我们应吸收、借鉴在正确处理各要素关系的基础上,把它发扬光大。

姓名:高晓峰
学号:2009012425
班级:09环境艺术设计2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