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变质岩——第01讲变质岩的形成过程(2)_2014全解
变质岩——第01讲变质岩的形成过程(2)_2014全解
(Mg,Fe)3Al2Si3O12 + Ca(Mg,Fe)Si2O6 + SiO2 Grt Cpx Qtz = 4 (Mg,Fe)SiO3 + CaAl2Si2O8 Opx Plag
2. 有流体相参加的反应
反应物或生成物中存在独立的流体相,其正反应(吸 热反应)总称为脱挥发份反应,其逆反应为“XX化 反应”; H2O-CO2 -O体系的变质反应常见,本章只讲H2OCO2 体系的变质反应; 影响因素:P,T,Pfi (某种挥发份或流体组分分 压);
铁辉石
Fe-Opx 金云母
透辉石 铁铝榴石
Annite + Pyrope = Phlogopite + Almandine (Grt-Bt) 铁云母 镁铝榴石
1.5、纯转移反应 (Net-Transfer reaction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纯转移反应:反应物分解出来的组分向反应物一方转移,并全 部构成反应物。 前述的固相-固相反应,包括贮藏挥发份的固相-固相反应、出 溶反应属于此类反应。离子交换反应涉及两侧矿物相之间的相 互成分交换, 因而不是纯转移反应; 仅纯转移反应才可能为好的地质压力计的条件之一。
据Greenwood, 1967,重绘
3. 连续与不连续反应
不连续反应在固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一直持续到某一个反应物消耗完 毕之后,体系的温度才能继续上升。
Fe-Chl + Ms + Qtz Alm + Ann + H2O
Fe-绿泥石 白云母 白云母 石英 石英 铁铝榴石 镁铝榴石 铁黑云母 金云母
Al2SiO5多型转变反应和硬玉+石 英与钠长石反应 (据Miyashiro, 1994)
1.3 纯固相反应
如果反应矿物中的挥发份在反应过程中被生成物完全汲纳, 形成新的含挥发份的矿物相,不产生独立的流体相,这种反 应可视为固-固纯转变反应(Volatile-conserving “solidsolid” reactions:贮藏挥发份相的“固-固反应”)
Al2SiO5多型转变反应和 硬玉+石英与钠长石 反应(据Miyashiro, 1994)。 H、R、S点分别为 Holdaway (1971)、 (Richardson et al., 1969) 和Salje (1986) 的平衡温压条件值。
大多数多型转变反应的 DS很小,这导致: 多型晶体之间相互转换的DG小,即使偏离平衡温度数10度也变化不大 因此,自然界共存的两个多型更多代表非平衡或多期变质叠加,而非平衡关系; 反应驱动力小 一个多型常可非稳定地残留在另一个多型的稳定区内; 三相点温压条件:P=0.370.25 GPa, T=504 20 oC(Holdaway,1977) 岩石学意义:红柱石(低压), 蓝晶石(中-高压), 矽线石(中-高温)
(图a)给定Pl=Pf,脱水反应的平衡温度随反应释放流 体相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图b)给定Pl=Pf=0.6 GPa,脱水反应的平衡温度也与 反应释放流体相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2. 2 脱碳酸反应(decarbonation)
脱碳酸反应也可用与脱水反应的相似的方式来处理,例如下 面的反应可以用T-XCO2 表达,其形式也与之相同或相似 脱碳酸反应: CaCO3 + SiO2 = CaSiO3 + CO2
2.1 脱水反应(dehydration)
脱水反应: KAl2Si3AlO10(OH)2 + SiO2 = KAlSi3O8 + Al2SiO5 + H2O Ms Qtz Kfs Sill V
(a) 反应Ma+Qtz= Kf+Als+H2O的P-Tx图解(b) P = 0.6 GPa 时的T-x图解 (据кориковский ,1979资料绘制)
离子交换反应:某对离子(pared-ions) 在2个或更多的矿物 之间相互交换,虽反应以纯的端员组分形式表征,但实际上仅 涉及离子对(如Mg-Fe)固溶体矿物相之间的交换,并无实质 矿物的增减。离子交换反应单变线在P-T图解上斜率陡,是理 想的地质温度计(Geothermometers)。 MgSiO3 + CaFeSi2O6 = FeSiO3 + CaMgSi2O6(OpxCpx) Mg-Opx
固-固反应和脱水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斜率示意图 (据Kurt Rucher &Rodney Grapes, 2011)
1.1 同质多相转变反应(Phase transitions, polymorphic reactions)
常见同质多相:Al2SiO5,CaCO3, C,SiO2等
1.3 纯固相反应
仅涉及固相矿物; 影响因素:T,Pl
NaAlSi2O6 + SiO2 = NaAlSi3O8 Jd(硬玉) Qtz Ab(钠长石) (Mg,Fe)3Al2Si3O12 + Ca(Mg,Fe)Si2O6 + SiO2 Grt Cpx Qtz = 4 (Mg,Fe)SiO3 + CaAl2Si2O8 Opx Plag
在给定的温度条件范围内, 绿泥石随温度升高发生反应 ,不断分解和体积减小,生 成的石榴子石和黑云母不断 增多,此外,反应物和生成 物也都不断改变自身的成分 (Fe/(Fe+Mg)),一直到其中 的一个反应物消耗完毕,反 应才终止。
用T-x图解表达连续反应
图22-7 反应3Crd=2Gt+4Sil+5Q的连续反应图解
苏格兰高地巴罗式区域变质带(据Miyashiro, 1994)
苏格兰高地达拉累丁片岩巴罗型前进变质带可能的变质反应
(1)固-固反应(相转变、出溶、纯固相反应、纯转移 反应、离子交换反应) (2)有流体相参加的反应 (3)不连续反应与连续反应
二、变质反应类型 1. 固-固反应
固-固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固相,不涉及独 立流体相,因而反应的平衡条件与流体组分无关; 变质反应的影响因素仅为温度(T)和岩柱压力( Pl),因而可以用作矿物温度计或压力计。 固体相矿物的熵变ΔSi 和体积变化ΔVi 随T、P值 的变化很小,计算反应的总熵变ΔS、ΔV可近似看 作常数,所以反应斜率dP/dT也近似等于常数 。 常见的固-固反应有相转变、出溶、纯固相反应、 纯转移反应、离子交换反应等。
Mg-Chl + Ms + Qtz Prp + Phl + H2O
Mg-绿泥石
in KFASH or KMASH f = C –P + 2 = 5 –6 + 2 =1
Chl + Ms + Qtz Grt + Bt + H2O
in KFMASH
为C=6,f = 2, 为一连续反应,反应物绿泥石+白云母+石 英和反应产物石榴子石和黑云母在石榴子石等变线开始出 现后的一段温度条件范围内共生。
Mg3Si4O10(OH)2 Tlc(滑石)
+
4 MgSiO3 = En(顽火辉石)
Mg7Si8O22(OH)2 Ath(直闪石)
2 Phl (滑石)+ 8 Sil(矽线石) + 7 Qtz(石英) = 2 Ms(白云母) + Crd(堇青石)
1.4 、离子交换反应 (Ionic exchange reactions)
由于自然界中流体组分在分布上的存在明显不均一性 ,因此,此类反应不拟用作温度计和压力计
固-固反应和脱水反应的平 衡条件和克劳修斯-克拉 贝龙斜率示意图 (据Kurt Rucher &Rodney Grapes, 2011) 脱挥发份反应平衡曲线在P-T相图上特征: 平衡曲线在低压下∆V>>0,斜率为正,缓倾;在中压下∆V>0, 斜率为正,陡倾;在高压-超高压下∆V<0,斜率为负;当PH2O=0 ,斜率为负的直线;
第一讲: 变质岩的形成过程(2) 变质反应与递增变质带
一、概述
二、变质反应类型
三、巴罗递增变质带
本章要求
1. 掌握变质反应类型、表达形式、影响因 素和研究意义;
2. 掌握若干典型变质反应的岩石学意义;
3. 掌握巴罗指示矿物变质带,理解变质反 应的地质表现。
一、概述
1、意义(判断变质过程的矿物演化、估算P-T条件、 预测P-T轨迹演化趋势) 2、变质反应的驱动力(⊿G:0、>0、<0) 3、变质反应图解(p-t、写法,斜率;t-x、p-x) 4、类型划分
三、递增变质带和等变线
沿地质剖面上,化学成分大体相近的变 质岩中,指示变质温度条件由低到 高变化的矿物或矿物组合(岩石)的 空间分带称为变质带,又称递增变 质带(progressive metamorphic zones); 以特定成分变质岩在空间上某个特征变 质矿物首次出现位置划分的变质带 叫指示矿物带(index-mineral zones), 在地质图上相同指示矿物 首次出现位置的连线称等变线( Isograd); 因特征矿物出现的因素较多,目前多以 临界矿物组合(critical mineral paragenesis)划分变质带; 巴罗变质带:chl、Bi、Grt、St、Ky 、Sill
毕,因而反应物与生成物仅在一个温度点上共存;连续反应将在一
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其产物与反应物在含量改变的同时,通 过调整固溶体矿物的元素比值,而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共存。
连续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的温度范围取决于岩石的Mg/Fe比
值,该比值越高,该共存的温度范围越宽。 在野外露头上,不连续反应导致在等变线( reaction isograd )两 侧反应物到产物组合的变化是突变的;连续反应则使反应物与产物 在一个较宽的空间内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