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菩提树》教案

《菩提树》教案

菩提树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菩提树》的学习,认识并了解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了解舒伯特的音乐。

2、通过学习歌曲《菩提树》,把握好三连音的节奏,并能准确演唱。

知道三连音的运用更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

3、通过演唱歌曲《菩提树》,让学生感受流浪者的悲哀和思想之情。

4、认识菩提树的生长状况,作用;能带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流浪者的悲哀和思想之情,认识并了解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了解舒伯特的音乐。

2、三连音的运用及准确演唱。

教学教具:
钢琴、音响、废纸。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舒伯特的音乐。

师:大家知道刚才的音乐是谁创作的吗?(舒伯特)大家对这个人音乐家有多少了解呢?
学生打着拍子进入课室。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音乐。

2、认识舒伯特: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

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

自幼随父兄学习小题琴和钢琴,少年时即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

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逝世。

然而,享年31岁的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仅歌曲就有600余首,被称为“歌曲大王”、“旋律大师”。

他的歌曲《野玫瑰》《尊鱼》、《小夜曲》、《菩提树》、《摇篮曲》、《魔王》等,广泛流传,又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学生讲讲他们通过查找资料对舒伯特的
设计意图:
认识,了解舒伯特。

3、学习歌曲:
听全曲。

师:歌曲的速度怎样,给你怎样的感觉?
师:歌曲讲述的是什么事情呢?
师:这首歌曲作于1827年,是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5首。

套曲写的是主人公被心上人和其他所有人遗弃,从而背井离乡,踏上茫茫旅途,成为一个孤独的流浪者。

套曲由24首歌曲组成。

借旅途中所见的景物——邮站、凄凉的心境,是作者所处时代人民的生活的悲剧性映照。

《菩提树》是这部套曲中情绪较为明朗的一首,但是,歌中所表现的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与痛苦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对照,使得人们在歌曲明朗宁静的基调中仍能感受到流浪者的悲哀和痛苦。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跟着伴奏把歌曲哼唱一次。

设计意图:
通过对歌曲背景的了解,使学生更加投入对歌曲的演唱。

重点练习同音反复的乐句。

连线后面的歌词“树”在弱拍弱位上,而“下”字又要唱出符点来,不易唱准。

4、节奏学习:
学习三连音。

把一拍打成三下,先用画圆分辨节奏,手上画圆嘴巴上念节奏。

再打分拍。

5、划分歌曲结构:
师:歌曲可以分成多少个句子?先请大家按节奏朗诵一次。

生:朗诵,感受歌词意境。

分四句,一二句的节奏是一样的,完全模仿。

三四句是部分模仿
6、认识菩提树:
师:菩提树是种怎样的植物呢?它有什么作用呢?师:无论任何树木都有绿化的功能,因此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树木呢?
常绿亚桥木,产于印度,果实形圆质坚,果实可做念佛珠。

梵语正觉的意思。

它可以绿化,吸收二养化碳。

我们应该种植树木,不在树木上面乱些乱画,不随便踩树根……
7、小组合作:
讲解树木的结构。

用废纸为一个同学打扮成小树,讲讲树木的每一个部分,讲讲你对树木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