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号:NYG10062911A 拟文单位: 运营管理部 中央空调能耗分析办法类别:纲领及流程(红) 可阅范围: 运营人员编制: 审核: 批准: 页数:11 熟读:运营人员日期: 日期: 日期: 生效日:2011.1.1 默写:无 前提1机房统一的水、电、主能源、冷热量、卫生热水计量器具;冷却水泵电表、冷温水泵电表,冷却水补水表、排污表。
2单一建筑功能区。
每日能耗分析1每班由值班运营人员作能耗分析,具体数据填入《运行日志》的“节能笔记”栏1.1平均气温:取《值班记录表》中数个室外气温的平均值(℃)。
1.2机房系统空调能耗:分为机房系统主能源耗量Qp、输配系统电耗Np(冷温水泵电耗Nhp、冷却水泵电耗Ncp)、机房系统水耗Wp(冷却水补水量Wc、冷却水排污量Wcw),分别取计量器具的实时数据。
其中,Np=Nhp+Ncp+Nfp式中Nhp-指冷温水泵电耗,取电表的实时数据,Ncp-指冷却水泵电耗,取电表的实时数据,Nfp-指风机电耗(kwh),取电表的实时数据,如未独立计量,则根据风机功率(运行电流)、使用时间及运行方式(台数或频率)计算。
当空调附带卫生热水情形时,应扣除卫生热水能耗:Qp=Qt-Qh式中Qt-指所有运行机组的主能源输入量,取计量器具的实时数据,Qh-指卫生热水主能源耗量,计算方法参照第3条。
Np=Nj-Nh式中Nj-指机房总电耗(kwh),取计量器具的实时数据,机房如有其它大功率用电设备,则相应扣除,Nh-指卫生热水一次泵电耗(kwh),计算方法参照第3条。
1.3机房系统卫生热水能耗:分为卫生热水主能源耗量Qh、卫生热水一次泵电耗Nh。
Qh的计算分两种情形:第一情形:单独卫生热水,Qh等于输入机组的主能源耗量,取计量器具的实时数据。
第二情形:空调附带卫生热水。
Qh的计算办法:a.依据《值班记录表I》中计量器具的实时数据,分别计算每2小时的卫生热水主能源耗量Qh2,Qh2=(Th2-补水水温)×补水量×1.368+(Th2-Ta2)×保有水量×1.368(kwh)式中Th2-指本次记录的保有水温(卫生热水罐水温)℃,Ta2-指上次记录的保有水温(卫生热水罐水温)℃,当Th2-Ta2≤5℃时,Th2-Ta2约等于0,保有水量=(DN/1000)2×L×0.785+V (m³),其中,DN-指卫生热水主管管径(mm),L-指卫生热水主管长度(m), V-指卫生热水罐容积(m³)。
b.(本班)累计Qh=数个Qh2的累加值Nh(kwh)取电表的实时数据,如未独立计量,则根据卫生热水泵功率(运行电流)、使用时间及运行方式(台数或频率)计算。
1.4末端及新风电耗:末端电耗Nm(kwh),新风电耗Nx(kwh),一般根据末端及新风设备功率、使用时间及运行方式(档位或频率)计算。
1.5运行面积与时间统计:分两种情形:第一情形:运行面积固定,运行时间变化,统计运行面积S(㎡)、运行时间t(h)。
第二情形:运行面积与时间都变化,统计白班运行面积Sa(㎡)、时间ta(h)或晚班运行面积Sb(㎡)、时间tb(h)。
1.6冷热量:系统提供的冷热量Qq(kwh),取热量表的实时数据。
1.7卫生热水计量Wh(T):取水表的实时数据。
1.8平均负荷: CCA=Qq×1000÷(S×t)或CCA=Qq×1000÷(Sa×ta)或CCA=Qq×1000÷(Sb×tb)(w/㎡)式中S、Sa、Sb-指运行面积(㎡),t、ta、tb-指对应的运行时间(h),Qq-指系统提供或建筑消耗的冷热量(kwh)。
1.9机组效率:COP=Q q÷Q p式中Qq-指系统提供或建筑消耗的冷热量(kwh),Qp-指机房系统的主能源耗量(kwh)。
注:多台机组统一计算。
1.10系统效率:EER S=Q q÷(Q p +N p)式中Q q-指系统提供或建筑消耗的冷热量(kwh),Q p-指机房系统主能源耗量(kwh),N p-指输配系统电耗(kwh)。
1.11电热比:PUH=Np/Qp,仅指空调主机采用非电空调的情形,式中N p-指输配系统电耗(kwh),Q p-指机房系统主能源耗量(kwh)。
1.12冷却水损失:∮w=(Wc-Wcw)÷(Qq+Qp)÷k式中W c-指冷却水系统补水量(m3),W cw-指冷却水系统排污量(m³),Q q-指系统提供或建筑消耗的冷热量(kwh), Q p-指机房系统主能源耗量(kwh),K=0.172(电空调)或0.123(非电空调)。
1.13冷温水输送系数:WTFchw=Qq/Nhp式中Q q-指供应给冷温水系统的冷热量或系统提供的冷热量(kwh),N hp-指冷温水泵电耗(kwh)。
1.14冷却水输送系数:WTFcw=(Qq+Qp)/Ncp式中Q q-指系统提供的冷热量(kwh),Q p-指机房系统主能源耗量(kwh),N cp-冷却水泵电耗(kwh)。
2运营组每日作能耗分析,具体数据填入日报表(数据库),次日10:00前电邮上报运营区,运营区于次日12:00前统一电邮上报运营技术课。
注:a.当天未开机,需作零申报(不作能耗分析);保养季节,需停止数据申报,由运营技术课批准。
b.每日只排一班时,除计算度日值外,其它指标取白班数据。
2.1度日值(空调度日数CDD26、采暖度日数HDD18)每日排两班时,CDD26=(白班平均气温-26+晚班平均气温-26)÷2×1天(℃d),HDD18=(18-白班平均气温+18-晚班平均气温)÷2×1天(℃d),每日只排一班时,CDD26=(白班平均气温-26)×1天(℃d),HDD18=(18-白班平均气温)×1天(℃d)。
注:当平均气温≥18℃(冬季)或≤26℃(夏季)时,则直接记为0℃d。
2.2机房系统空调能耗Qp、Np(Nhp、Ncp)、Wp(Wc、Wcw):取白班和晚班数据的累加值。
2.3机房系统卫生热水能耗Qh、Nh:取白班和晚班数据的累加值。
2.4末端及新风电耗:取白班和晚班数据的累加值。
2.5运行时间和面积统计:运行面积和时间数据分别列出,总运行时间t取白班和晚班的累加值。
2.6冷热量Qq:取白班和晚班数据的累加值。
2.7卫生热水计量Wh:取白班和晚班数据的累加值。
2.8平均负荷:分两种情形:第一情形:运行面积固定,运行时间变化,CCA=Qq×1000÷(S×t)。
第二情形:运行面积与时间都变化,CCA=Qq×1000÷(Sa×ta+Sb×tb)。
2.9机组效率:COP=Q q÷Q p。
2.10系统效率:EERs=Qq÷(Qp+Np)。
2.11电热比:PUH=Np/Qp,仅指空调主机采用非电空调的情形。
2.12冷却水损失:∮w=(Wc-Wcw)÷(Qq+Qp)÷k。
2.13冷温水输送系数:WTFchw=Qq/Nhp。
2.14冷却水输送系数:WTF cw=(Q q+Q p)/N cp。
3能耗数据出现异常,应立即采取对策,如一时找不到原因,应向技术部门申请做进一步的节能诊断工作 每周分析1运营组周例会,应做周能耗分析,讨论相应对策,其结果记录于《会议纪要》,于下周一电邮运营区,另须填入日报表(数据库)中,按规定上报1.1度日值:每日数据累加值。
1.2机房系统空调能耗:每日数据累加值。
1.3机房系统卫生热水能耗:每日数据累加值。
1.4末端及新风电耗:每日数据累加值。
1.5运行面积与时间统计:总运行时间取每日数据累加值。
1.6冷热量:每日数据累加值。
1.7卫生热水计量:每日数据累加值。
1.8平均负荷:分两种情形:第一情形:运行面积固定,运行时间变化,CCA=Qq×1000÷(S×t)。
第二情形:运行面积与时间都变化,设每周白班运行面积为S1a、S2a…S7a,对应的白班运行时间为t1a、t2a…S7a,每周晚班运行面积为S1b、S2b…S7b,对应的晚班运行时间为t1b、t2b…S7b,CCA=Qq×1000÷(S1a×t1a+S2a×t2a…S7a×t7a+S1b×t1b+S2b×t2b+…+S7b×t7b)。
注:按加权平均计算。
1.9机组效率:COP=Qq÷Qp。
1.10系统效率:EERs=Qq÷(Qp+Np)。
1.11电热比:PUH=Np/Qp,仅指空调主机采用非电空调的情形。
1.12冷却水损失:∮w=(Wc-Wcw)÷(Qq+Qp)÷k。
1.13冷温水输送系数:WTFchw=Qq/Nhp。
1.14冷却水输送系数:WTFcw=(Qq+Qp)/Ncp。
2强调过程管理,采用“能耗倒推法”:仔细比较每日能耗数据,以平均负荷CCA最大值的当天运行工况为基础,查找是否还有节能空间,列举节能措施3运营区信息将本周能耗分析与对策汇总,于下周二电邮运营技术课月能耗分析1运营组每月作能耗分析,其结果汇录于“月工作总结”中,次月1日前电邮运营区、运营技术课,另须填入日报表(数据库)中,按规定上报1.1度日值:每周数据累加值。
1.2机房系统空调能耗:每周数据累加值。
1.3机房系统卫生热水能耗:每周数据累加值。
1.4末端及新风电耗:每周数据累加值。
1.5运行面积与时间统计:总运行时间取每周数据累加值。
1.6冷热量:每周数据累加值。
1.7卫生热水计量:每周数据累加值。
1.8平均负荷:分两种情形:第一情形:运行面积固定,运行时间变化,CCA=Qq×1000÷(S×t)。
第二情形:运行面积与时间都变化,设月运行面积为S1、S2…Sn,对应的运行时间为t1、t2…tn,CCA=Qq×1000÷(S1×t1+S2×t2…Sn×tn)。
注:按加权平均计算。
1.9机组效率:COP=Qq÷Qp。
1.10系统效率:EERs=Qq÷(Qp+Np)。
1.11电热比:PUH=Np/Qp,仅指空调主机采用非电空调的情形。
1.12冷却水损失:∮w=(Wc-Wcw)÷(Qq+Qp)÷k。
1.13冷温水输送系数:WTFchw=Qq/Nhp。
1.14冷却水输送系数:WTFcw=(Qq+Qp)/Ncp。
1.15与去年同期数据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