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试题(1)

大学语文试题(1)

大学语文第一讲、第二讲作业题一、选择题1.《诗经》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 C )A.风、雅、颂B.赋、比、兴C.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韵律和谐自然D.层次错落,富有节奏2.按音乐形式,《诗经》可分为(A)A.风、雅、颂B. 赋、比、兴C.以四言为主, 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3.《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B )A.风、雅、颂B.赋、比、兴C.以四言为主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4.下列诗作中不表现“在水一方”意境的诗是( D )A.《诗经·汉广》B.《诗经·蒹葭》C.《九歌·湘夫人》D.《九章·橘颂》5.《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B)始称为“《诗经》”。

A.周代B.汉代C.唐代D.秦代6.关于《蒹葭》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请选择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D )A.讽刺秦襄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指朋友。

C.描写思念“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D.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不可即的惆怅的心情。

7.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以屈原的作品为主B.是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C.大多是叙事作品D.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8.下列作品属于屈原创作的有( B C )A.《九歌》 B.《离骚》 C.《九章》 D.《风赋》9.下列作品,属于楚辞体的是(C)A.《蒹葭》 B.《国殇》C.《饮酒》(其五) D.《行路难》(其一)10. “楚辞”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B)A.以六、七言为主 B.重章叠句C.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D.以五言为主11.《国殇》一诗之“国殇”的含义是(A)A.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B.感伤楚国将士斗志的衰败C.鼓舞为楚国捐躯的斗士 D.感伤楚国国势的衰败12.下列先秦著作属于儒家的有( B E)A.《荀子》B.《论语》C.《庄子》D.《墨子》E.《孟子》13.下列先秦著作属于哲理散文的有( A )A.《论语》B.《左传》C.《孟子》D.《庄子》E.《战国策》14.《季氏将伐颛臾》选自(A)A.《论语》 B.《战国策》 C.《孟子》 D.《庄子》15.《季氏将伐颛臾》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有( A B D)A.分崩离析 B.祸起萧墙 C.井底之蛙 D.开柙出虎16.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有( A )A.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B.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C.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D.江南金锡不为用。

(《谏逐客书》17.先秦诸子中,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的是(B)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18.先秦诸子中,善于采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的是(B)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19.下列先秦著作中,属于诸子散文的有( C )A.《论语》B.《孟子》C.《左传》D.《庄子》20.下列句子属于宾语前置的有(A)A.未之有也 B.无乃尔是过与?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又奚以自多?21.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达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C)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2.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有(D)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B.我之谓也C.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3.《秋水》一文选自(D)A.《论语》 B.《战国策》 C.《孟子》 D.《庄子》24.庄子《秋水》的主旨是(A)A.阐发为政以德的政治道理 B.阐明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C.阐析人的认识有限的思想 D.阐述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2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庄子是(A)学派的代表。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名家26.“望洋兴叹”这一成语出自(A)A.《秋水》 B.《季氏将伐颛臾》C.《赵威后问齐使》 D.《郑伯克段于焉》27.先秦诸子中,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的是( C )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28.《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姜氏何厌之有?”一句的正确解释是(B)A.姜氏有什么满足的? B.姜氏有什么讨厌的?C.姜氏厌恶什么? D.姜氏有厌恶的事情吗?29.《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所塑造的“纯孝”者形象是( D )A.庄公 B.祭仲 C.共叔段 D.颖考叔30.“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成语出自(A)A.《左传》B.《战国策》C.《论语》D.《孟子》31.《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描写郑庄公所用的方法是(B)A. 语言描写B.心理描写C.侧面衬托D.行动描写3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属于意动用法的是(B)A.庄公寤生,惊.姜氏。

B.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C.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D.蚕.食诸侯33.《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所表现的庄公的性格特征有( A )A.阴险狠毒B.贪婪狂妄C.愚昧无知D.工于心机E.残忍虚伪34.下列先秦散文属于历史散文的有( B E )A.《论语》B.《左传》C.《孟子》D.《庄子》E.《战国策》3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用作动词,译作“往”或“到”的有( D)A.姜氏何厌之.有?B.大军不知广之所之.。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36.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有( A )A.敢问何谓也?B.其是之谓乎?C.君何患焉?……。

D.江南金锡不为用。

37.《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几句中“无生民心”的意思是(C)A.没有引起人民多心 B.没有影响人心。

C.不要影响人心D.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

38.将各国史料进行考订整理,定名为《战国策》的是(C)A.司马迁 B.左丘明 C.刘向 D.李斯39.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著作是(A)A.《左传》 B.《战国策》 C.《春秋》 D.《国语》40.苏秦和张仪被称为( C )A.政治家 B.纵横家 C.游说家 D.投机家二、翻译题1.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身体死亡后精神变为灵魂,即使变为鬼也成为鬼中的英雄。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才力,就接受职位;如果不能,就应该辞去职位。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站不住的时候不去扶她,摔倒了不去搀扶那么还要你这个引导盲人走路的人做什么?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我国的百姓没有增加,为什么呢?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狗猪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开仓赈济。

7.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有人小看孔子的学问,轻视伯夷的义行。

8.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大叔将士兵齐聚起来,修缮铠甲兵器,完整配备士兵的坐骑战车,即将袭击战国。

10.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武姜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不答应。

11.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如果挖地深到地下泉水处,然后钻一条隧道下去与母亲相见,谁又能说您违背誓言的不对呢?12.其是之谓乎!这是对这件事的说法吗?13.“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

14.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现在假如想要并吞天下,夺取王位,征服敌国,辖制海内,治理百姓,号令诸侯,实在是非用武力不行三、简答题1.《蒹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征?答:《蒹葭》是一首怀念人的诗,诗中写追寻所怀念的人,但始终可望而不可即,。

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幻,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的三个方面。

2.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答:诗经是现实主义,四言,雅俗结合,语言朴实无华。

楚辞是浪漫主义,有浓烈的楚地色彩,辞藻华丽,隐喻很多。

3.《国殇》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征?答:1、选材气势宏大,成功的塑造了鲜明的群体形象。

2、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再现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

3、采用叙赞呼应完美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

4.《季氏将伐颛臾》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答:政治主张: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最后指出季氏内忧之所在。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是什么?答:在这个比喻中,孔子首先将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

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

这层比喻意义有力的揭示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

其二是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

出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他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

同样,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辅佐季氏的冉有和季路的责任。

这层比喻意义表现出孔子对自己学生的严厉批评。

6.概括《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答:倡导仁政,反对霸道;消除战乱,发展生产;使人们不饥不寒,安居乐业。

即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7.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答: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8.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井蛙“拘于虚”说明人们往往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的见识和品格因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9.《秋水》的主旨是什么?它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答:本文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河伯与海若之间的对话,阐述了有限和无限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了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指出了宇宙时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它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碍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反对骄傲自满,目光短浅,沾沾自喜。

10.《秋水》中河伯、海若指的是什么?文章第一段话中包含什么成语?答:“河伯”指河神,是庄子思想的对立面的代表。

“海若”指海神,是庄子思想的代言人。

这段话中包含的成语是:望洋兴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