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

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

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

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

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

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

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

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道德失范" 英文对照 :moral abnormality; moral disorder; disordered moral (一)“道德失范”在工具书中的解释1、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

道德失范表征出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它常常是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的产物。

(二)“道德失范”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1、所谓“道德失范”是指旧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定,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中。

2、所谓道德失范,就是指在道德领域的一些准则或规范,已经不能够通过社会的舆论压力或人们的内心确信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人们行为。

3、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

4、所谓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相互冲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现象。

5、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

7类被公众认为最痛恨的道德失范行为1、人心冷漠,见死不救关注指数:100% 痛恨指数:99%今年10月13日,广东省佛山市两岁女童小悦悦遭两车碾轧而18个路人漠然相视;同月24日,在浙江省平湖市世纪商业中心,一名中年男子爬上室外楼梯的5楼,横跨在栏杆上说要跳楼。

千名围观者,有的积极劝阻,有的喊着“跳吧,跳吧”,怂恿这名男子跳楼。

频频发生的事件,应该引起大家的反思。

我们应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们是那18个路人之一,如果我们是千名围观者之一,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危难面前见死不救,良心能安吗?2、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注指数:95% 痛恨指数:100%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上做文章,牟取暴利的不诚信行为是令人非常痛恨的不道德行为。

食品、药品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看看那些因为吃了含有三聚氰胺奶粉而变成大头娃的孩子们,看看那些因为吃了假药而引起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甚至死亡的人们,我们就知道应该多重视商家的诚信问题了。

3、医患矛盾关注指数:90% 痛恨指数:80%不良医生收红包、为了提成开效果一般但价钱昂贵的自费药,有些不道德的医生让患者做一些没有必要做的检查。

更有甚者,不把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放在首位,押金不到位就不抢救。

但是,也有些患者因为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稍有不满就投诉、骂人,有的甚至对医生拳脚相向。

对于疑难病患,医生积极治疗就一定要冒风险,如果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和谅解,只能令医生救死扶伤的心越来越凉。

再说到见死不救,有些家属把重病的老人送到医院就没了踪影,他们是患者的亲人尚且无情若此,岂不是更缺德?4、不孝顺父母关注指数:85% 痛恨指数:90%最近频频发生的全国最年轻博士逼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深圳公务员殴打父母,让我们看到即使学历再高、工作再好,如果他是个不孝顺的人,一样会受到人们的鄙视。

不止一位读者说: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不孝之人,何谈道德二字?5、利用他人善良骗取钱财关注指数:85% 痛恨指数:70%有些人假装残疾在繁华街头乞讨、假装贫困大学生向行人要学费的人……他们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虽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直接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时间长了,大家就不相信有善良的东西存在了。

6、公民缺少文明意识关注指数:80%痛恨指数:70%现代社会有些缺少文明意识的人,他们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坐车不排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些人的行为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

文明与道德并不完全画等号,但很多不文明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突破道德底线的理由。

7、当“小三”傍大款傍富婆关注指数:75% 痛恨指数:70%现在有些女生当起“小三”、傍大款和傍富婆,爱慕虚荣,追求富足的生活,但本身又没有能力,不想凭自己的努力追求理想,于是傍大款,不劳而获。

这些人违背传统道德观念,扭曲了价值观和社会观,也破坏了别人的家庭,影响了社会安定.道德失范和缺位的原因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成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领域方面,人们越来越注重效率和利益,,以至出现了种种不择手段的自私自利现象,而且在诚信规制以及社会扬善抑恶机制方面还缺乏有利的社会外在制约手段。

二、民众素质心态和社会舆论氛围成因一些人唯利是图在做缺德事,而社会在弘扬道德的同时,一些质疑道德、排斥道德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事实上,许多对善举、良知行为的无意或恶意的质疑,已成社会舆论中一种负面能量。

做好事反被嘲笑或质疑的后果,会使人们对选择行为心存疑虑,种种质疑还会引导公众对良知的更多“不信”,生成道德失望和坏事归因的思维逻辑。

三、制度安排与社会管理方面成因社会普遍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大行其道,有多方面原因,但制度漏洞和监管不力是其中重要原因。

四、理论文化交错影响方面成因。

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会自发助长商业文化,而商业文化又易导向消费主义、奢华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

如果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理论文化留有市场,如果社会文化价值导向不明确,是非、荣辱、美丑不分,人们的观念心态就会出现道德淡漠甚至缺德行为取向。

而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引人沉迷于物质享受和物质攫取的同时,会失落人的精神家园,在物欲追逐中遗忘或迷失人生意义和价格尊严。

造成的后果由于道德失范,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处理人与人关系必须的诚实守信,成为稀缺资源,坑蒙拐骗、欺诈、贿赂,是通行的游戏规则。

由于道德失范,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西方科学和进步的道德观念,并没有被我们接受多少,反倒是诸如毒品、嫖娼等沉渣泛起,和颓废文化、腐败文化一道,成为社会弃之不去的毒瘤。

由于道德失范,少数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钻市场经济建立初期,法制不完善的空子,大肆侵吞国家和人民财产,腐败势头难以遏制。

由于道德失范,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是非判断,完全混淆和颠倒。

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宽容、善良等优良品质,成为“傻”的代名词。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成为过时、迂腐的象征,奢侈、炫耀和挥霍财富,成为社会的时髦。

腐败开始成为一种人们都要去适应的日常行为模式,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

这不但提高了人们对腐败的容忍度,也使社会的道德状况集体下滑。

道德失范治理对策(社会角度)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道路,从来都是曲折的、艰难的。

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头,往往要经历很深的“道德阵痛”。

治理我国当前的道德失范现象,必须从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建设做起,实现道德价值的重构和道德行为的重塑。

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实现道德意愿的重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带来了人性的解放与观念的更新,人们长期压抑的物质欲望得以高调反弹。

而社会道德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物质追求超越精神追求成为主要的社会动力。

冲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和选择,张扬了物欲贪婪的一面,却压抑了人们的道德意愿,张扬了人们个性追求的一面,却漠视了道德精神的培养,社会信任体系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建立起来,诸如“彭宇案”、“许云鹤案”等违背司法判案,以违背社会良俗的判定,在舆论的传播与张扬下,加深了人们的道德冷漠感。

因此,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通过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才能让人们潜在的道德意愿得以激发。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道德价值的重构。

面对思想道德领域的多维形态与多种失范现象,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实现道德价值的重构。

一是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意识形态向大众信仰的转变,只有被社会大众接受才能真正发挥其道德指引作用。

二是要尊重并包容多样化的道德诉求,按照不同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要把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凝聚相整合。

以制度规则的完善为依托,实现道德规范的重建。

道德建设要靠必要的制度和规则来保证,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统一的道德长效机制。

一方面认清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成为现实,抛弃道德自我约束的幻想。

另一方面,则需要将道德规范化和制度化,借助于制度的强制性规范人们的行为。

以道德楷模为示范,实现道德行为的重塑。

运用榜样力量引领人们思想行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涌现出大量先进典型人物,成为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

以道德楷模为典范,一是要树立当代道德模范,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为活生生的具体形象,人人都可以感知,都可以模仿和学习。

例如,每年评选的全国道德模范,他们来源于平凡生活,来源于老百姓的身边,十分有利于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传播到千家万户,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渗透到工作生活。

二是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

事实上,大多数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

三是营造社会大众普遍认识的道德舆论。

通过道德模范的宣传,让道德模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成为人们学习的旗帜和标杆,通过示范和引导,以实现道德行为的重塑。

如何解决道德失范这个突出的问题——从个人的角度出发(1)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不能只是注重科学教育的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地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