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识别
(二)心理问题行为
心理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心理原因导致的情
绪或行为的异常
纯白
浅灰
深灰
纯黑
健康状态 一般适应不良 心理障碍
无需干预 心理咨询 心理医生
心理疾病
精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医生
1 一般适应性问题
主要指学生在适应学校和家庭环境、或
在适应自身身心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暂 时性的情绪和行为的紊乱或失调。其主 要表现包括:
运用观察、会谈、调查、心理测评、作品分析、
家访等多种方法去收集资料
4、在判别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错误诊断心理障碍 把心理问题当成生理问题 把个性品质不良当成心理问题 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行为问题
二 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与类别
1、品德问题行为
1)一般适应性问题
2、心理问题行为 2)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3)其他 3、学习问题与障碍
存在的
不少心理障碍并没有明显可查的生物学病因
心理异常现象常常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身机能的
障碍
4,统计学标准
这一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
一般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多为常态分布,居中间
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确定一个 人的行为为正常或异常就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 离平均值为依据
(1)自我概念欠佳
主要是低自尊 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不能正确地认识
自我、悦纳自我,导致情绪的低落、消沉、自卑, 以及行为的退缩、自暴自弃等。
案例: 马某,女,初一学生,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
生,班干部。体型较丰满,总担心自己的体 型不太好,曾私下反复问老师:“老师你说 我很肥吗?同学都叫我肥妹,我真的很难看 吗?我要减肥吗?”平时总感到自己这也不 行,那也不行。什么也比不上别人,情绪特 别低落,总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
许多异常心理现象在常人身上也有多少表现,但
不象病人身上那样增强
总之,在心理异常的判别上,实难找出
一个十全十美的、客观而又一致的标准
所以判断心理异常需要参照多个不同的
标准
学生心理问题判别时的注意事项
1、中小学生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
规律
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 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认为是多动 症。
狭义的概念:性偏差行为又称性心理障 碍或者性变态,是以异常行为作为满足 个人性冲动,其共同特征是对常人不引 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对患者都 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当已歪曲的性冲 动付诸行动时多导致违纪。
常见的性心理障碍有:
性行为对象选择异常的:恋物癖、恋 兽癖、恋童癖等 性行为方式异常的:窥阴癖、露阴癖、 摩擦癖、电话秽语症等 其他还有易性癖等
案例: 张某,男,二十一岁。上高中时有一次无意间闯入 女厕所并看到女生如厕的情景。当时他虽然连声抱 歉地退了出来,可一种兴奋感却始终在脑中挥之不 去。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克制不住自己,接二连 三地重复起“误闯女厕所”的“误会”。但时间一 长他开始发现,这一次次的“误会”越来越难以满 足自己了,于是他开始了在女厕所内的“守株待 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大学。终于有一天, 他的这种行为被人发现了,学校给了他严厉的处分 并且声明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就要开除他。他本人 也深知不应该这样做,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
一 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
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 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
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2、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轻
率下结论
不可轻率判断学生是“弱智”、“变态”,或者
断定是某种心理异常
心理正常与异常没有明确的界线
3、全面了解学生状况才可做诊断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情况,了解学
生的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气质及性格,还 要了解学生的过去经历、家庭情况及人际交往情 况
7,智力正常 8,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异常的判别依据
心 理 异 常 判 别 标 准
经
验
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
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 统计学标准
1,以经验作为标准
一 当事人自己的主观经验,他们感到忧郁,不愉
快,或自己不能自我控制某些行为,从而寻找帮 助。
但也有某些患者则由于坚决否认自己是“不正常”
(一)品德问题行为
品德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品德问题引起的不良行
为,主要表现有: 1、逃学 2、离家 3、偷窃 4、施暴 5、恐吓、勒索 6、抽烟、吸毒 7、参加不良组织
品德不良和心理问题
品行不良不一定完全由心理问题引起 品行不良通常和心理状况有相关 品行不良通常和人格结构、自尊水平互相影响 上面三者通常和低成绩有相关
(2)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出现人际关系的紧
张或敏感,导致情绪的孤独、压抑和无助,并出 现行为的离群、孤僻等。
案例1:
E,女,17岁,高一学生。因为与同学产生误会,
进而发生矛盾。后来主动想化解矛盾,但遭拒绝, 心里很苦闷。以后发展到怕别人议论,怕别人说 自己,有时总觉得别人都误解自己,在说自己的 坏话,很敏感。刚开始还与人争论,后来放弃了 争论,变得很消沉、沉默寡言,上课也没有积极 性。整个人由原来的开朗,变成现在的消极被动、 自我封闭。前后判若两人。
而正好作为其行为异常的标准。
二是指医生或咨询员根据自身的活动经验来判别
正常和异常
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
正常或异常是与社会常态的比较而言的
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人的行为必须
符合社会的准则,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这一标准随社会环境改变而改变
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
出现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常态人身上是不
案例2
某初二男生,在一大城市寄住祖父母家上学。
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 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 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内向,孤独,同班 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 闷,经常失眠,纳呆。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 回农村父母身边。
(3)性偏差行为
广义的概念: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自 身的性生理的发展与成熟,导致性心 理和行为的偏差,如性别角色紊乱、 性意识困惑、过度手淫,以及其他不 良的性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