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分类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分类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分类学习目的要求掌握旅游资源分类的概念、目的及其意义;分类原则、依据及方法;能够进行区域旅游资源分类,井了解几种常见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基本内容●分类概述概念、意义;分类原则、依据、方法。

●两分法分类方案大类、基本类型、类型,分类依据。

●其他分类方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中的分类、接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按照旅游动机分类,按旅游资源增长情况分类、接旅游资源价值和管理范围分类、按利用现状分类,按照旅游资源特性及旅游活动性质分类。

第一节分类概述一、分类及其目的意义(一)分类的概念通常所谓分类,是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

它是根据分类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的一种逻辑方法。

它是以比较为基础的,通过比较识别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其共同点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这就是分类。

旅游资源的分类,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类别的工作过程。

在所划分出的每一种类别(类型)中,其属性上彼此有相似之处,不同类别(类型)之间则存在着一定差异。

例如根据成因可把旅游资源区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别,其所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均为天然赋存的,自然界形成的,而所有的人文旅游资源均是人为作用下形成的,两者之间的成因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别,根据各自内部的差异还要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类型,从而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类别系统。

(二)分类的意义及目的科学的分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旅游资源的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分类可以使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科学研究提供方便。

五花的旅游资源各有特点,通过比较,认识、归纳及划分,所形成的不同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旅游资源有关资料的存取系统(即信息系统).为人们从整体上或局部(分门别类)认识旅游资源创造有利条件。

区域性旅游资源分类系统的建立,又可为区域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不进行旅游资源的分类,杂乱无章的旅游资源个体就难于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就会陷人烟云迷雾之中。

因此旅游资源分类是研究、认识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次,旅游资源的分类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加深对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过程。

分类总是通过分析大量旅游资源属性的共性或差异性,分出不同级别的从属关系及其联系.通过不断补充新的资料,提出新的分类系统,或通过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旅游资源分类,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加深对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甚至发现、总结出某些新的规律性认识,从而促进有关理论水平的提高。

因此旅游资源分类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旅游资源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旅游资源整体或区域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掌握其特点、规律,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保护及科学研究服务。

二、分类的原则和依据(一)原则分类的原则是分类的准绳、标准,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保持分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作为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主要有:1.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也称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即不能把不具有共同属性的旅游资源归为一类,所划分出的同一级同一类型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的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

2.对应性原则所划分出的次一级类型内容,必须完全对应于上一级类型的内容,不能出现下一级内容超出上一级或少于上一级内容的现象,否则就会出现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进一步分类,应包括所有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不能只包括地质旅游资源或地貌旅游资源,更不能包括非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3.逐级划分的原则即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

旅游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可以分为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

分类时。

可以把分级与分类结合起来,逐级进行分类,避免;现越级划分的逻辑性错误。

例如可以把旅游资源先分为高一级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然后对其分别再进行划分次一级类型.如果需要还可再向下划分更低一级类型。

4.不同级别或不同系列的类型划分.町以采用小同的依据(标准);不同级别的类型划分不能采用相同的依据(标准),对每一类型直接划分次一级类型,必须采用相同的依据(标准),否则会出现分类的重叠。

此外,分类系统还应简明扼要,具有实用性。

(二)依据要进行分类,除了应遵循基本原则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具体依据(标准),即必须根据旅游资源本身的某些具体属性或关系进行分类。

由于旅游资源的属性、特点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因而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选取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到的标准主要有:1.成因是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原因、过程。

例如,人文旅游资源是人为的,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界赋存的,天然形成的}地貌旅游资源按成因可分为流水作用的旅游地貌、风力作用的旅游地貌、溶蚀作用的旅游地貌等。

2.属性是指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存在形式、状态等,例如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等,它们的性状不同,因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3.功能所谓旅游资源的功能是指能够满足开展旅游活动需求的作用。

有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开展多种旅游活动的需求,因而具有多种旅游功能。

根据旅游资源功能的不同可以把旅游资源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购物型等旅游资源。

4时间指旅游资源形成至今时间的不同.据此可将旅游资源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依据时间因素可把建筑旅游资源区分为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

5.其他例如开发利用情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等,均可作为不同目的要求的分类依据。

三、分类的方法如何进行具体的分类?作为区域性旅游资源的分类,通常在大量收集各种旅游资源(或景点)资料的基础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确定分类的目的要求,明确是普通的一般性旅游资源分类,还是有特殊目的要求的专门性旅游资源分类,并参照一般分类原则和依据,结合实际确定相应的分类原则和依据。

其次,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建立分类系统,把各种旅游资源分别归入不同的类型。

这一过程可采用逐级划分与逐级归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所谓逐级划分,是指由上而下的分类,即把所有旅游资源看成一个群体(即整体或大的系统),按照一定依据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首先划分出高+级类型(即大类或支系统),然后再分别向下逐级细分出不同的类型。

所谓逐级归并,是指由下而上的分类,即由旅游资源个体开始,按照一定依据,把相同的首先归并为最基本的小类型,然后再根据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再逐步归并为较大类型或大类。

第三,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

在初步分类、建立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逐级对比分析,是否符合分类原则和目的要求,所采用的依据是否恰当,分类系统是否包含了所有应划分的分类对象(即旅游资源)。

如有不妥之处,应进行补充、调整,最后形成一个符合要求的科学的分类系统。

第四,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写出简要说明,其内容包括该项旅游资源分类的目的要求、原则、依据以及分类结果等。

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成果.应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建立旅游资源信息系统,以便于补充调整和应用。

第二节两分法分类方案所谓"两分法"分类方案,是指把旅游资源首先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系列的一种分类系统,这是目前最常见、应用广泛的一种分类方案。

许多学者在完善这一分类方案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及所采用的依据不同,对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的进一步细分的过程及结果有所不同,因此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被普遍认同的两分法分类方案。

现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一个两分法分类方案,供参考。

一、两分法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共包括两大类、l4个基本类型、63个类型,详见21表.二、几点说明(一)关于分类的依据本分类系统共分为三级,其中一级大类的划分主要依据旅游资源的基本成囚,即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据此,分为两太类二级基本类型,主要依据各种旅游资源属性的异同进行划分;级类型的划分依据较多,例如对地质、地貌、水体、气象气候与天象、动植物、综合景观等旅游资源进一步的划分,主要依据其所属内容的具体存在形式、状态、形态的异同作为标准。

对历史古迹、陵墓、宗教文化、城镇、社会风情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划分,主要依据具体内容内涵的异同作为标准;对古建筑、园林等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划分,主要依据其原来的用途、作用异同作为标准;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划分,则主要是依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

(二)关于"综合景观"与"其他"类型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内容较多,既有动植物又有典型的非生物的地质剖面、化石、地貌、水体等,田园风光虽以种植、养殖的生物为主,但有的也包含了其他方面的内容,例如丘陵、山区的梯田风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牧区风光等,都包括了一定的地貌(含人为地貌)内容,水生生物养殖场则更离不开水体。

因此自然保护区、田园风光不宜归人动植物类,应另外归类。

故划分了综合景观基本类型。

在三级类型中,由于内容较多,为了简明扼要,尽量归并,并列出主要类型。

对未包括在主要类型中的内容,用"其他"类型代替。

例如古建筑除了防御工程(例如城池,长城)、宫殿、水利工程(例如运河、渠、堰、井)、交通工程(例如桥、直道、驰道),起居建筑(例如厅、堂、斋、馆)、嘹望观赏建筑(例如亭、台、榭、舫)外,还有楼、阁及许多建筑小品(例如阙、碑、碣、牌坊、华表等),再未进行细分,统一归人"其他"建筑类之中。

第三节其他分类方案简介由于分类的目的要求依据不同,形成了多种分类方案,掸其主要的介绍如下: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的分类1992年,由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提出了一种以旅游资源普查为目的的应用性分类方案。

该方案主要根据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状态、旅游资源特征指标的一致性、类型之间有明显的排他性等原则进行分类。

共划分为6类74种基本类型。

(一)地文景观类包括典型的地质构造、标准地质剖面、生物化石点、自然灾变遗迹、名山、火山熔岩景观、蚀余景观、奇特与象形山石、沙(砾石)地风景、小型岛屿、洞穴、其他地文景观等13种。

(二)水域风光类包括风景河谷、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现代冰川、其他水域风光等7种。

(三)生物景观类包括树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草原、野生的动物栖息地、其他生物景观等6种。

(四)古迹与建筑类包括人类文化遗址、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军事遗址、古城和古城遗址、长城、宫廷建筑群、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殿(厅)堂、楼阁、塔、牌坊、碑碣、建筑小品、园林、景观建筑、桥、雕塑、陵寝陵园、墓、石窟、摩崖字画、水工建筑、厂矿、农林渔牧场、特色城镇与村落、港!日、广场、乡土建筑、民俗街区、纪念地、观景地、其他建筑或其他古迹等32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