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一笔记

历史必修一笔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和西周封建一、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夏朝的政治制度:(1)凌驾社会之上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指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

)(2)王位世袭制度(公天下—家天下)2.商朝的政治制度:(1)内外服制度(形成以商王为中心的统治区域,对附属国控制有限)(2)垄断神权强化王权3. 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概念:封建,周王把土地和人口等分给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②影响: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疆域扩大;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层层分封,形成等级序列。

也为以后割据混战埋下隐患。

(2)宗法制:①概念:为解决贵族继承问题,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严格大小宗体系③影响:保障贵族的“世卿世禄”制特权;凝聚宗族,巩固分封制,强化王权。

但难以长久维系。

(3)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以防止僭越行为,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4)三者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依据;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二、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神权和王权相结合;(2)家族血缘关系和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3)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概念: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专断独裁,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集权::指中央的管理方式,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

二、背景:1.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秦统一六国;2.经济:小农经济的需要;3.思想: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4.实践:商鞅变法成功;二、确立1.中央:(1)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皇位世袭;权力高度集中。

(2)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九卿(国家、皇家事务),既配合又牵制,权力操纵在皇帝手中。

2.地方:郡县制在中央之下设立郡、县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命。

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其他:选拔和考察官员制度、法律制度三、影响:1.积极:(1)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消极:专制色彩浓厚,易决策失误,易形成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后世阻碍民主制的发展。

第3 4课专制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加强一、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皇权VS相权)1.西汉:中外朝制度(內朝决策机构,丞相成为外朝执行机构的长官)- 1 - / 112.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

3.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4.元朝:一省制(中书省,相权反弹)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侍从顾问——票拟权)——专制皇权发展新高度6.清朝:军机处(秘书——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专制皇权发展巅峰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甚至被废除。

二、地方行政演变(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汉初大封王国,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七国之乱”(2)措施:推恩令——允许王国自行分封,削弱王国势力;设刺史——各州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

(3)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吸取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教训(2)措施:收精兵——地方兵力收归中央,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削实权——削弱武将地方长官权力,文臣到地方担任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制钱谷——设转运使,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消除地方割据经济基础。

(3)影响:①利:改变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

②弊:造成“三冗(官、兵、费)的国家财政危机;3.元朝行省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

三、选官制度1.西周:世卿世禄制度(血缘)2.战国——汉初:军功爵制(才能)3.汉武帝:察举制(品德),征辟制(才能)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5.隋唐:科举制(才能)(1)原因:①士族制度极端腐朽,士人衰落;②统治者需要新的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演变:隋朝开创——唐朝完善——明清八股(3)特点: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4)评价:①积极: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利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②消极: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三、监察与谏议1.内容2.评价:(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爱琴文明1.概念:是指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于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化,包括克里- 2 - / 11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二、黑暗时代(前12C—前9C):封闭沉寂、文化没落、铁器出现三、城邦时代(前8C—6C)1.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山地、多岛屿、多港湾;2.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影响:(1)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和对外殖民扩张。

为民主政治(2)思想文化:吸收外来文明,形成独特的海洋文明。

产生提供条(3)政治:有利于实行城邦制度,公民政治盛行。

件①概念:指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的一种国家形态。

②主体:公民(成年男性、祖籍本邦、拥有一定财产服兵役)③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④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僭越制——公民政治⑤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第6课雅典的民主政治一、民主产生的条件1.地理: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主要)2.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和公民政治盛行;3.经济:工商业和航海贸易的发展;(根本)4.文化:崇尚自由、公平、平等思想意识;5.推动力:仁人志士及平民的推动。

二、民主制度确立过程梭伦改革(基础)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伯利克里(顶峰)三、民主政治特点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2.表现: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决定一切国家大事,选取公职人员,就议案展开辩论;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和主持公民大会落实大会决议;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判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正,避免行贿。

四、评价1.积极性:(1)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2)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更为周全;(3)有利于修正错误;(4)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5)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2.局限性:①是男性公民的民主;②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第7课古罗马的政治和法律一、罗马政治制度的沿革执政官元老院元首制:共和外衣君主专制君主制——贵族共和国公民大会——帝制平民执政官公开帝制:帝国扩张的结果二、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1.概念: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2.发展:- 3 - / 11三、罗马法评价积极:⑴维系帝国:维护了社会稳定,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帝国统治,促进了全面繁荣。

⑵影响后世: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

消极: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一、确立:《权利法案》颁布1.背景:(1)历史传统:限制王权和议会的传统;(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思想基础:早起启蒙思想的传播;(4)政治保障: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1)内容:以法律限制王权,保证议会主权。

(2)影响: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推动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主化树立榜样。

二、发展:责任内阁制形成1.标志: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第一任首相。

2.原则:(1)对内阁:集体负责,共同进退;(2)对国王:形式上任命,不对国王负责;(3)对议会: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得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发展——两党制(1)演变:托利党VS辉格党(贵族国教僧侣VS新贵族城市商人金融家)保守党VS自由党(贵族其他阶层VS工商业资产阶级)(2)意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推动内阁制发展三、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1.原因: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兴起;2.内容: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在议会中的席位超过贵族;3.影响:促进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

四、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英国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②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实际上“统而不治”,是国家的象征;- 4 - / 11③国家的权利中心在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④英国政治制度演进的特点:渐进性、连续性、创新性。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确立: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1.背景:(1)前提:1776年美国独立。

(2)必要性:松散的邦联制无法稳定统治;(3)思想来源:启蒙思想的影响。

2.制定:1787,费城(分权制衡原则)3.内容:(1)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联邦政府只拥有宪法中列举的权力,其他权利归各州。

(2)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制约平衡)国家权力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别归属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3)人民主权原则(总统、议员:民选产生)4.评价:(1)积极:国内:①政治: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使美国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

②经济: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国际:①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创立的新体制为其它国家效仿,如中华民国;(2)消极:①没有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②保留黑人奴隶制,留下种族歧视的烙印。

(3)二、巩固:南北战争——维护联邦制1.背景:(1)州权主义根深蒂固;(2)1861年南部11州发动叛乱;2.斗争及结果:(1)军事:南北战争(1861-1865)——北方胜利,维护国家统一(2)法律:通过13、14条宪法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肯定联邦法律至上性3.意义:(1)政治,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2)经济,促进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三、完善:两党制1.两党演变:共和党VS民主党19C中期:北方工业集团西部农场主VS南方种植园主现在:男人、白人、高收入阶层、年轻人VS妇女、少数民族低收入阶层、老年人2.本质:资产阶级操纵政治选举,轮流执政3.评价:(1)积极:①有利于限制权力滥用,政治斗争和平、有序化;②有利于实现人民部分利益;(2)消极: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出现贿赂、金钱政治;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一、法兰西共和制度的确立1.背景:(1)经济基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3)国际因素:受到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4)政治前提:法国大革命胜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