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 祛痰剂
佐:五味子:敛肺止咳;
白芍:和营养血;制约温燥诸药伤津耗气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中和药。
配伍特点
❖ 1.麻桂伍白芍,散收结合,发汗不伤津, ❖ 益阴不敛邪。 ❖ 2.姜辛夏伍五味子,开中有合, ❖ 温肺化饮不耗伤肺气,敛肺止咳不留邪。
半夏白术天麻汤
❖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 主治:风痰上扰证。 ❖ 病机:脾湿生痰,肝风内动,挟痰上扰 ❖ 风痰上扰:眩晕头痛; ❖ 痰阻气机:胸闷呕恶,苔白腻,脉弦滑 。
舌苔白润,脉滑 。
方解
君:半夏12: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臣:陈皮12:行气化痰,助半夏燥湿祛痰
“治痰先治气” 佐:茯苓9: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生姜:制半夏之毒 助半夏消痰,和胃止呕; 乌梅:收敛肺气,合半夏散中有收。 使:炙甘草6:助茯苓健脾实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 1、寓行气于化痰之中,使气顺痰消。 ❖ 2、寓健脾于祛痰之中,杜生痰之源。 ❖ 3、寓收涩于温散之中,散收结合,使祛痰不伤
❖ 本方应用范围较广:
❖ 1.伤寒太阳病中如出现中焦脾胃虚寒,木来 乘土而腹中急痛者。应用本方温建中焦,则 腹痛自愈。
❖ 2.内伤杂病中“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 梦失精,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 喻嘉言:虚劳病已经精血枯槁,难以为力, 故需建其中脏,使饮食增而阴血旺,取甘味 以生精血,舍此则别无良法。
八. 祛痰剂
❖ 定义: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方,
❖
具有消除痰饮的作用,
❖
治疗各痰证的方剂。
❖ 属“八法”中的“消”法。
分类、适应证、代表方
❖ 1.燥湿化痰---湿痰证---二陈汤 ❖ 2.清热化痰---热痰证---清气化痰丸 ❖ 3.润燥化痰---燥痰证---贝母瓜蒌散 ❖ 4.温化寒痰---寒痰证----小青龙汤 ❖ 5.化痰熄风---风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主治
❖ 风痰上扰证 ❖ 病机:脾湿生痰,肝风内动,挟痰上扰 ❖ 风痰上扰:眩晕头痛 ❖ 痰阻气机:胸闷呕恶,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
二陈汤去乌梅,加天麻,白术,大枣。
君:半夏9: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化痰熄风 天麻6:平肝熄风,治风要药 止眩晕头痛
臣:白术15:健脾燥湿, 助君药化痰熄风止头眩。
茯苓6:健脾渗湿 陈皮6:理气燥湿化痰。 佐使:生姜、大枣:和胃益脾;甘草3、和中调药。
如当归四逆汤
❖ 四. 注意事项:
❖ 1.辨清寒热真假。
❖ 2. 本类方剂多由辛温燥热之品组成,故对 阴虚,血虚失血,体弱者须慎用,以免重伤 阴血,使寒去热生。
理 中 丸《伤寒论》
❖ 干姜9 人参9 白术9 炙甘草9 ❖ 功效: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 《伤寒论》中本方用法,明文可用汤法, 名理中汤。其力大效速,故病重者用作汤剂。
方之一。因其发热是由中焦阳虚,阴阳失调, 阴不维阳所致,属内伤之阳虚发热,故甘温 建中,协调阴阳则热退。
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 [配伍特点] ❖ 温补并行,温中补土,以温为主。
小建中汤《伤寒论 》
❖ [功效]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 腹中时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
❖
舌淡苔白,脉细弦。
或虚劳发热而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 华。
病机特点:
气血阴阳俱虚,尤以中焦虚寒,肝脾失调为 主。
正,敛肺止咳不滞邪。 ❖ 为治痰基础方。加减化裁,治疗多种痰证。
清气化痰丸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 痰热咳嗽。 ❖ 病机:火热灼津,津聚为痰,痰热互结 ❖ 症状:咳嗽痰黄,粘稠咯吐不爽,胸膈
痞闷,甚则气急呕恶;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方解
❖ 君:胆南星15:清热化痰。 ❖ 瓜蒌仁10: 助胆南星清热化痰。 ❖ 臣:制半夏15:化痰散结。 ❖ 黄芩10:清热泻火。 ❖ 佐使:枳实10,陈皮10:理气化痰,消痞。
❖
九. 温里剂
❖ 一. 定义:凡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 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一类 方剂,统称为温里剂。
❖ 属八法中的“温法”
❖
❖ 三. 分类,适应证,代表方: 1.温中祛寒:治中焦虚寒证,理中丸 2.回阳救逆:治阴盛阳衰,阳气将亡之证,
如 四逆汤 3.温经散寒:治寒凝经脉之证 。
茯苓10:健脾渗湿。 杏仁10:宣利肺气。 姜汁糊为丸:降逆和中。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 功用:润肺化痰。 ❖ 燥痰咳嗽。 ❖ 病机:火热刑金,痰聚津伤。 ❖ 症状:咳嗽痰粘难咯,咽喉干燥,苔白而干。
方解
❖ 君:贝母9:润肺清热,化痰止咳。 ❖ 臣:瓜蒌15:助贝母润肺清热化痰。 ❖ 佐使:天花粉9:润燥化痰,清肺生津。
茯苓9:健脾渗湿。 陈皮6:理气化痰。 桔梗6:宣利肺气。
小青龙汤《伤寒论》
❖ 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 外寒内饮证:风寒束表,寒饮内停之喘咳证 ❖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 寒饮内停:胸痞喘咳,痰多而稀,苔白滑。
方解
君: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臣:干姜、细辛:温肺化饮,
❖
助麻桂解表散寒。
注意事项
❖ 1.辨别痰病性质,即寒热燥湿的不同,而 分别使用不同的祛痰剂治疗。
❖ 2.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热之剂;表邪 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
❖ 3.治痰必兼理气,气机通畅,则痰自消, 故祛痰剂中常伍理气药,使气行痰消
二 陈 汤《局方》
❖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 湿痰证。咳嗽痰多。 ❖ 病机:脾失健运,湿聚为痰 ❖ 湿痰犯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 ❖ 痰阻气机: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头眩心悸。 ❖ 湿困脾土:肢体困倦,不思饮食,
❖ [主治] 脾胃虚寒证。
❖ 阳虚寒凝:腹冷痛喜温喜按;
❖吐;
❖ 阳失温煦:畏寒肢冷,不欲饮食,
❖
舌淡苔白,脉沉细。
❖ 主症:吐,利,冷,痛。
❖ [方解] ❖ 君:干姜9:温中祛寒; ❖ 臣:人参9:益气健脾 ; ❖ 佐:白术9:燥湿健脾; ❖ 佐使: 炙甘草9:助参,术补气健脾;
[方解]
桂枝汤倍芍药(桂枝加芍药汤)重加饴糖
君:饴糖30:温中补虚,缓急而止痛;
臣:白芍18:养阴,缓肝急,
❖ 桂枝9:温运阳气,祛虚寒;
佐使:生姜,大枣,炙甘草:
❖
补益脾胃,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 辛甘与酸甘合用,调和营卫阴阳,故宜于中 阳虚而营阴亦不足之证。
❖ 甘温除热法: ❖ 本方可用于虚劳发热,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