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叙事性散文

经典叙事性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经典叙事性散文篇一:叙事散文散文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散文从广义讲,散文是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今天我们所说的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散文的选材范围海阔天空,表现形式灵便轻捷,行文活泼自由,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无一不可,反映现实迅速及时。

散文的创作,常常是撷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甚至点滴小事,或自然界中的一个小小物件乃至一片叶、一缕光、一眼泉、一朵花来寄托作者的情思,表达主观感受,流露某种意愿、希望和追求。

散文常用象征、衬托的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和生活哲理。

二、散文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如:《背影》《藤野先生》《枣核》等。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也就是通过对景和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思。

这类散文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如《春》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直接的发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

这类散文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杂文更具文艺性,如《松树的风格》《爱国与小事》等。

三、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一般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同一篇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断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形散”还体现在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

总之,无论是叙事、描写或是抒情、议论、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帅下,得到尽情尽意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中心,为中心思想服务。

写得好的散文,“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辨证的统一。

散文的题材广泛,文章的“神”要“不散”,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散文多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或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或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1.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1)象征的特点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

运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或两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接近的基础上产生联想,或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所展开的联想。

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3)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

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4)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

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5)欲扬先抑2.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1)有些散文是以景色描写主的,作者花费大量的笔默写景其目的是为了抒情,这类散文的特点是“借景抒情”。

(2)有些散文是状物为主,总是以相当多的篇幅描述某一物(或物件),同时又总是通过这一事物(或物件)寄寓特定的思想情感。

叙事散文(1)叙事散文是以事件为框架为线索,着重在叙事,在叙事中表现人物。

我们在初中学的叙事散文主要有《小桔灯》。

(2)我们在初中学过的散文中以写人为主的有《藤野先生》3.总结: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形散神聚”。

“形散”是指取材自由,“神不散”是指立意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在提示中心思想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方式。

散文作者往往是抓住自己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挖掘这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借以提示中心思想。

叙事散文一、叙事散文的定义在影视类艺术考试中,叙事散文的写作往往是一个必考的考试科目。

其定义为:通过对一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

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约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三者皆而有之。

经典的例文有: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等。

影视艺术类专业则是一种注重讲述故事的艺术门类,并且这些故事还要通过直观的“可视性”语言讲述出来,对于一件事情的过程、一组人与人的关系、一个人物的思想情感,都要通过“可视性”的形象和行为加以表现。

因而用于艺考的叙事散文,不仅要把普通散文中的叙事性突显出来,还要根据戏剧影视艺术所特有的“可视性”的原则,侧重将那些可以看到的内容书写出来,因此叙事散文的定义是:用如诗如画的文字,讲述一个或一组有意思、美丽动人的故事。

二、定义的具体要求:1、如诗如画的文字并不是简单的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而是指的用文字来创造一种意境。

是一种既有可视性的美丽画面,又有一种画面之外品之不尽的有意味的形式的感觉。

这种感觉意境幽远,含蓄朦胧,但它的环境又伸手可捉,可触可视。

在叙事散文当中,情和景是两种共生共存的东西,情从景里衍生,而景则在情中变得更加美丽,并富有意味。

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这种意境,通过文字而制造的画面幻觉,映入眼帘,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无尽的遐想。

因此,考生必须具备熟练使用如诗如画的文字的能力。

2、一个或者一组有意思的、美丽动人的故事。

一个有独特视角购置起来的故事,加上几个油独特个性的人物,并有两个以上这种独特人物而构成的关系,再有几件出乎意料,情理之中,又充满着矛盾的新颖事件,围绕所表述的主题,才会使人看后能产生审美的愉悦,道之不尽的余韵让人品味不已。

三、叙事散文的写作准备1、准确而优美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没有废话,没有无病呻吟。

对每一个情节、没一个人物准确而又清楚的描述。

2、充分调动自身感情,活跃的思维形散神不散之中的神就是指作者的感情。

四、了解叙事散文考试中的注意事项1、叙事散文最好使用第一人称写作2、考生应尽量选取自己生活中可能经历的题材进行写作。

篇二:叙事散文阅读叙事散文【操练巩固】[甲文]雨荷张晓风①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昂然挺立。

②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③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④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期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⑤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惟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

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⑥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⑦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乙文]暗香皓月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

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

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②我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的桂树旁。

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

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

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

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④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

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李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

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

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有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如此啊!17.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将“雨荷”、“暗香”写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不同的是,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来抒发作者对“雨荷”的赞美之情。

乙文则通过一个故事,把“暗香”的具体寓意揭示出来。

18.甲文第②段中描写红莲的语句“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可用一个四字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替代,但如果这样替换就起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19.乙文中第③段、第⑤段各有一处写到眼睛“湿润”,请以选文为依据,用自己的话说出眼睛“湿润”的原因。

(1)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甲文,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1.请结合阅读乙文的感受,联系你的所见所闻,再举出—个“桂花幽香”式人物的具体事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