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性散文阅读练习

记叙性散文阅读练习

初三记叙性散文阅读训练(一)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2007年佛山中考)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

如果幸运垂青我,我会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

接着,我的饭量迅速减少,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父亲常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

“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

”父亲说。

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

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一直到了县城。

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

我们到了一条河边。

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

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

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

”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跳起来。

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

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吃力,却沉稳。

我无奈,只得跟随。

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

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我还有段距离。

我不能不钦佩父亲。

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

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想哭。

树林里的确是个好地方,阴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

坐下来拿出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

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事没有。

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些草。

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

过了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扒出一个花生来。

这是农民收割遗留下的。

父亲说这么大的沙滩,再翻找一遍至少能装满一个麻袋。

父亲剥开花生,露出粉白的仁,递给我。

我放进嘴里,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竞格外的香甜。

我们拣了截树枝,不停地在沙土里翻拣着,果真找到了不少花生,品尝了一顿天然的美味。

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我笑了笑。

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

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

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

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

我很快发现了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

我不怕,脱下鞋子爬树。

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面越来越虚。

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

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了。

”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竞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

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适合你摘的,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我默然无语。

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很多。

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比如落榜后该怎么走,比如理想的院校未录取该怎么办。

我有了思路,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

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

”父亲过去捉鱼捉得上瘾,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很少下河了。

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走着。

该下网了,可父亲不下。

父亲说:“走。

往上游走。

”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

人工的防护堤没了,花坛和草坪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和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

一股沟汊,两股沟汊……蜿蜒着,交汇起来。

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吧”我使劲地点点头。

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我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这边!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11.请概括小说中“父亲”的主要性格特征。

(2分)12.小说描述了“我”陪父亲到乡下转转的两件事,从中“我”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第一件事的启示:第二件事的启示:1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比如落榜后“我”会怎么走比如理想的院校未录取,“我”又该怎么办(3分)比如落榜后:比如理想的院校未录取:14.请你就文中划横线句子“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提一个问题,并加以解答。

(3分)《薄暮下的刀锋》凸凹(2013年佛山中考)①一如大雪覆盖旷野,遮其丑陋,使其美白,风霜侵袭颜面,去其鲜润,使其粗糙,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譬如眼前这个人——②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

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

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③至楼口,我说:“你.且等一等。

”他笑笑:“好,不急。

”④我住的是一楼,出门来时,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

⑤一大一小,两把刀,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心想,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

接过刀,他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刀,虽光亮唬人,却还没有开刃呢。

”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

”一试,果然。

⑥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

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火星一闪,刀刃立现,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

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有些不耐烦:“干吗不用砂轮,不过是把切菜刀。

”他说:“您这把是合金做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

”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一把四块。

”说完,他似乎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红了。

脸红的应该是我,他却先红了,让我心生一丝惭愧。

⑦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不断反复。

其间,他点燃了长杆烟袋,衔在嘴上,因为温长,烟火竟断了数次。

他那个样子,让我惊疑:他这是出来做买卖的吗⑧这把刀好了,竟用了近半个小时,看了一眼那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

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

”我说:“这一把就不磨了,凑合着用吧。

”他说:“那可不成,刀既然到了我手里,就属于我。

”他把刀固定,然后再点燃了烟袋,重复着既有的程序和动作。

我不耐烦地进了屋,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⑨不知为何,我总不时到临街的阳台看一眼那人。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脸色很黄,一如土地。

到了后来,余晕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⑩知他快完成工作了,走出去,掏出十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

”他坚决把两元毛币塞进我兜里,说:“八块钱是我的手艺,十块钱就是贪心了。

”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望着匠人,突然想起一句台词,情不自禁喊了一句:“磨剪子来戗菜刀——磨剪子来戗菜刀——”⑾真有数邻人拿刀出户,没想到他却推车欲走。

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黑,看不清物件了。

”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模糊,会磨不好。

”见来人近了,他说一声“再见您哪”,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⑿最先来到的是教历史的张老师,他满疑惑,听我言说后,他唏嘘不已:“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摘自《散文》2013年第2 期,有删改)13. 标题“薄暮中的刀锋”中“刀锋”的含义是什么(3分)14. 第⑨段中画线语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写得非常传神,请加以赏析。

(3分)15. “我”对匠人的称呼由第③段的“你”到第⑾段变为“您”,根据文意,谈谈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2分)16. 下面哪段文字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说说你的理由。

(4分)A.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

我发现,夜色越厚暗,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

B.我站在昏黄的路灯下,端详着匠人磨好的菜刀,那刀锋闪过一丝光芒,夺人心魄,竟让人不敢直视。

17.匠人拒绝多收两元的行为似乎难以理解,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阅读文本获得的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3分)蔷薇几度花丁立梅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

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

这个时节,花开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

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

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

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

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

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

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

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

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

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

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

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

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

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

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

“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

“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

”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

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

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

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

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

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

”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

奶黄的月亮,缺了口。

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

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