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民俗即民间风俗(folklore),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
物质生产民俗:指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项16.文化: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2.社会组织民俗: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形成有稳定互动关系的共同体3.岁时节日民俗: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4.人生仪礼: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
5.民间信仰民俗: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6.图腾:指是北美印第安人的方言,中“他的亲族”的意思,即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7.迷信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8.民间语言民俗: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话.9.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10.成年礼:指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11.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12.风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13.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和生活方式等特征的特定共同体。
一般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形成14.“残余论”观点:即很多民俗事项都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
通过对其研究来重构人类文化的历史。
15、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承传的物质文化事象。
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17.风水:风水也叫“堪舆”,是相地术的俗称, 是古人的一种迷信思想,古人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山川、风向、水流的形态,能为住者或葬者一家招来祸福二.填空:1.“民俗”一词作为专门的学科用语,是对英文__ folklore ______的意译。
此词由英国学者W.J. Thoms 1846年创用,既指“民俗”又指“民俗学”。
2.Folk指民间,民众中间,是对应于官方而言,只要是”官方”以外,有着共同社会关系的群体都可看作民间(folk)3.Lore指风俗, 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4.民俗学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早期代表人物为德国的格林兄弟5.中国民俗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的北京大学,在关注民众背景下产生,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人、顾颉刚等担任主编;1927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学研究进入科学研究轨道。
6.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非正式性、非书面性和非官方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民俗事项一定有异文。
6.民俗的特征:传统性,集体性,传承性和扩散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神秘性7.物质生产民俗包括:农业民俗、渔业民俗,工匠民俗等。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8.物质生活民俗,最先只是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是无意中自然形成,后来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成了该民族传统观念的外化,不仅造成民族成员之间的共识性,产生彼此身分的认同感,而且还强化其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其内聚倾向。
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运输民俗9.社会组织民俗包括血缘民俗、地缘民俗、民间组织民俗10.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有两项不可少的要素: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吉祥如意包括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公历节日11.人生仪礼包括生育礼俗、成年礼俗、婚嫁礼俗、丧葬礼俗,这些仪礼的共同意义是都可以使人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
人生仪礼一方面连结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方面连结着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化的作用。
12.民间信仰民俗,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崇拜对象,拥有广泛社会基础,包括灵魂、自然神、图腾、生殖神、祖先神、行业神民间语言、口头文学、艺术、游戏13.社稷一词中的”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古代的帝王都祭社稷,后来,社稷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社稷坛的五色土是根据方位来定的,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14.我国对土地及土地神的崇拜,渊源于史前时代。
原始的土地崇拜直接向土地献祭,周以后,发展为社祀。
这种原始的土地崇拜观念,直接演变成了后世重要的农事节日:“___社日_”,又分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
15.在人生仪礼中,古代往往把诞生仪式放到诞生后第三日,俗称“_洗三”。
其后的过渡仪式在人的一生中样式较多,满月、百日、周岁为婴儿期最早阶段的过渡仪式。
16.我国自古以来为婚礼制定的“_六礼_”,对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始终起主导作用,成为传统社会婚礼的基本模式。
它是婚礼各阶段的不同仪式,既: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
17.中国的民居建筑,以__四合院_最为广泛,它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另一种广泛流行的民居建筑干栏式住房;中国民居还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如聚族而居,房屋式样大体相同;民房低于官府,体现中国的哲学思想,讲究风水,18.迷信根据条件、征兆或原因与其结果间的关系可分为:征兆迷信,魔法迷信,转换迷信19.民间语言民俗的特点表现在全民性和社会分化性(社会方言)20.民俗学研究流派分起源研究、功能研究、心理研究(心理分析学派)、结构研究。
21.各个民族的名称根据其的来历大致可分为:源于居住地名称 :如保安族; 门巴族;珞巴族;毛南族;怒族;独龙族;源于经济生活,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佤族;源于历史:如哈萨克族,基诺族;源于民族意愿,如蒙古族,裕固族,维吾尔,彝族,德昂族;源于部落名称,如塔塔尔,俄罗斯;源于古代族称,如苗族、羌族。
22.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和生活方式等特征的特定共同体。
一般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形成23.藏区按方言可分三区:康巴藏区(包括西藏昌都、四川甘孜、青海玉树和云南迪庆的藏族地区);卫藏区(包括拉萨、日喀则、林芝、阿里);安多藏区(包括那曲、青海大部)24.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的发展同人类的自然进化一样,是按照从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再到文明时期的过程进化的,提出来“残余论”观点,25.民俗学的研究倾向于对民俗事项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即要注意一方面在采用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同时,结合运用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
另一方面应注重把研究对象放在其生存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横向比较或历史发展的综合比较研究。
26.民俗的起源研究产生于19世纪初,代表学派有以缪勒为代表的太阳神话学派;以泰勒为代表的人类学派,又称进化论学派;以科隆父子为代表的历史地理学派。
27.对民俗功能的研究产生于19世纪末,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摒弃了人类学在书斋中的研究方法,开始走向社会,通过田野调查来获得第一手资料。
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各种民俗事项为什么能在民间得以保存和广泛流传上。
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强调对文化现象社会背景的研究,还认为人是文化的动物。
28.二元结构说认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具特色的文化有着一个共性,那就是文化与自然的高度和谐,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智慧,体现了文化与生态水乳交融、息息相关的关系藏族生态文化所倡导的一种理想境界便是万物一体,宇宙相通相融对自然的崇敬也多以崇拜神灵来进行, 出现了对自然的禁忌主张奉行和谐、节制的生活方式,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将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投人到精神生活的追求中。
楹联是一种中国独有的特殊文学样式,也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
三.判断题:1.饮食习俗受各民族各地方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口味所制约,据此,我国的饮食习俗口味被人们准确地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2.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己的发展历史,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3.转房婚在我国许多民族历史上都有风俗,转房婚表现有兄亡嫂嫁给弟,姐亡妹续嫁姐夫,嫡子继承父妾,弟亡弟妇转嫁给兄等,这种婚姻也应当说是一种财产继承转移的变异形式,它既维护了原有的亲族系统,使死者的子女不外流,劳动力不外流,又维持了原有两个家族之间的感情和睦关系。
()4.“图腾”信仰不能仅仅看作对某些物象的崇拜,更重要的是对氏族祖先的一种崇拜。
到后来,氏族祖先上升为氏族守护神灵,这种信仰便更具有后世神灵信仰的特点了。
()5.民俗的范围并非是宽广无边的,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并非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它只是带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现象。
()6.春节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7.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
在我国古代,施此术者男性被称为巫,女性被称做觋。
从施行手段本身看,巫术可分两种,一种的摹仿巫术,一种是接触巫术。
()8.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创世史诗最为丰富。
()9.我国传统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10.傩戏表演的主要功能是民间娱乐。
()11.傩戏表演的主要功能是民间娱乐。
( )12.歌墟是甘肃、青海一带民间的传统歌节。
()13.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创世史诗最为丰富。
()14.春节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9.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10.我国传统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13.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己的发展历史,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四.论述题1.试论民俗的社会功能。
要点:民俗的功能:1)教化功能,即教育与模塑功能,告诉人们怎样生活和处世;2)维系功能,统一群体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生活稳定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3)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祭祀、风俗活动不仅保存了文化,而且强化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加深了下一代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理解,同时还提醒全心全意作为民族的一员在保持和延续自己文化传统上的责任和义务。
4)规范功能,民俗是一种约束面较广的行为规范,民俗对人的控制是软控,但却是最有力的深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