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民俗
2.宗族
3.巫术
4.母题
5.一国民俗学
二、简答
1.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
2.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3.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4.表演理论的意义
三、论述
1.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生活属性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2.20世纪初叶现代民俗学活动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这一运动包括哪些活动,这些活动的特点。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民俗
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
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宗族
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
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宗族由家庭组成。
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3.巫术
答: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
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
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
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
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4.母题
答:母题是英文Motif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
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
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
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
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5.一国民俗学
答:一国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民俗学理论观点,出自其著述的《民间传承论》。
柳田国男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
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
一国民俗学与方言周圈论、重出立证法一起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日本民俗学的进程。
二、简答
1.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
答: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稳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民俗传承和变异构成了民俗传播的主要脉络,传承和变异同时进行,在变异中传承,在传承中变异。
因而,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1)民俗在变异中传承
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只要经济基础不变,即便
是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
此外,民俗文化的传承,常常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社会变革如果不和观念的变革结合起来,民俗文化也不会失去传承的思想基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过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和社会变革,其中有些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和生产方式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补充和完善,一直传承至今。
例如,农历五月初五我国传统民俗节日。
端午节流传至今的最主要的节俗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
这两项习俗最初亦属驱疫逐魅的活动之二。
自与纪念屈原的故事结合后,传统节俗获得了新的历史性含义,一直沿袭千年,久盛不衰。
如今,粽子依然是端午节人人要吃的节令食品;龙舟竟渡成了海内外华人非常喜爱的民间竞技、娱乐活动;而纪念屈原,则成了端午节一切活动的恒定主题。
(2)民俗在传承中变异
变异实际上是民族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没有变异性的民俗文化是不存在的。
存在于现代社会的种种民俗事象,大多是古代民俗变异流传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变异是民俗文化保存和发展的内驱力。
例如,中国的傩俗,原是一种古老的巫术行为,承担着驱鬼逐疫的任务。
文献记载,早在殷商时期,民间傩俗就已经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上升为宫廷的傩祭和傩仪。
从汉代至唐宋,傩祭仪礼不断变异、扩充和完善,规模越来越大。
唐代以后,随着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宫廷傩仪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神秘气氛逐渐减弱,娱乐成分不断增加,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终于演变成傩戏。
但在中国南方的某些边远地区,这种古老的傩仪抑或傩戏仍在流传,所不同的是今天的傩仪非古傩原貌,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释、道的理论和神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庞大的傩文化体系。
古傩变为今傩,历经千年变异,其他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事象的变异也莫不如此。
2.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答:(1)传统岁时节日
①春节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②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
因为节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古代称夜为宵,因此称为“元宵节”;又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为“灯节”。
道教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③清明节
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节期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
按夏历算,则在三月上半月内。
这个节日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
作为农事节气的清明,它标志着春耕时节的到来。
俗谚云:“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而作为岁时节日的清明节,在融合了寒食节、上已节的有关风俗后.便有了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④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五”或“重五”。
古代,“五”与“午”相通,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诸说并存。
从其传统节俗活动的内容来看,端午节最初与祛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
念紧密相关则是可以肯定无疑的。
端午节流传至今的最主要的节俗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
与纪念屈原的故事结合后,传统节俗获得了新的历史性含义,一直沿袭千年,久盛不衰。
⑤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八月为秋季第二个月,故亦称“仲秋节”。
又因此日恰值中秋之半,且月色倍明,故又称“秋节”、“月夕”、“月节”。
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
每当中秋之夜,一轮明月,皓然当空,亮如明镜,圆似玉盘。
家家户户设供桌于庭,上置西瓜、香瓜、葡萄、枣子、苹果、石榴等各样时鲜果品,合家团坐,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
⑥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因日、月逢“九”,且“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也称“重九”。
又因重阳节有接出嫁女儿归宁的风俗,故又称“女儿节”。
重阳节的活动,主要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食菊花糕等。
随着岁月流逝,重阳节中的信仰成分日渐淡薄.而演变为一个以登高、赏菊、宴饮、赋诗为主要内容的游乐性节日。
(2)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①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节期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报、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
②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
传统节日中的诸多礼俗,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
年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重九、冬月(十月)初一、冬至等节。
或庙祭、或墓祭、或洒扫焚香、或望空禀祝。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