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梦回繁华1.背景探寻。
北宋末年,社会表面上虽是一片繁华的盛世景象,但实际上内忧外患,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张择端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作了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2.主旨归纳。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加深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同时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题跋.()绢.本()翰.林()田畴.()料峭.()簇.拥()漕.运()舳舻..()沉檀.()摄.取()遒.劲()摩肩接踵.()络绎.不绝()4.解释下列词语。
工:设色:田畴:春寒料峭:跋涉:孔道:内忧外患:络绎不绝:遒劲:摩肩接踵:细致入微:舳舻相接:3.biàn bájuàn hàn chóu qiào cù cáo zhúlú tán shè qiú zhǒnɡ yì4.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
舳,船尾。
舻,船头。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文章以“梦回繁华”为标题,给人以穿越时空之感,表达人们对繁荣昌盛的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标题极富美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本文是按逻辑顺序,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文章开篇先介绍《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大背景。
接下来介绍作者张择端,作品出现的时间,作品的社会意义,画卷材质、大小,画卷的总体特点、具体内容等。
介绍画卷具体内容时,按照开卷、中段、后段的顺序,详细而有条理。
最后点明《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并呼应文章的开头。
构思缜密,脉络清晰,为人们细致地展现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的风采。
3.简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综合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资料等多种说明方法。
如“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乐喻画,写出了作品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加强了语势。
又如第5段中,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清明上河图》写实的特点。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内容更加清晰、准确。
4.文中在说明时夹杂的描写有何作用?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但说明中夹杂着描写,使语言更有表现力。
以文章第4段为例,写画卷开卷处时,连用“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三个四字短语,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画意的春晓图。
文章中这样的四字短语很多,如“长途跋涉”“舳舻相接”“摩肩接踵”等,这些四字短语结构工整,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写画卷中后段,作者则以浓郁的抒情笔调直接描写汴京的繁华景象。
这样既增添了文采,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汴.梁(biàn)绢.本(juàn)瀚.林(hàn)田畴.(chóu)B.衣冠.(guān)遒劲.(jìn)摄.取(shè)桅.竿(wéi)C.擅.长(shàn)料峭.(qiào)踏.青(tà)簇.拥(cù)D.枢.杻(shū)沉檀.(tán)纤.夫(xiān)岔.道(chà)2.下列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春寒料峭直截了当淋漓尽致不记其数B.好高骛远殚精竭虑络绎不绝阴谋诡计C.梦寐以求刚愎自用按步就班摩肩接踵D.逆来顺受脍灸人口无精打彩细致入微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让我们受益匪浅。
B.贺州客家围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我们不得不叹服建造者的别具匠心....。
C.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的爱国情怀会油然而生....。
D.—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4.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B.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C.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D.《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B.目前,城市免费WiFi“智慧桂林”的热点数已逾9000个左右。
C.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是因为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D.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使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6.小明顺利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对此,下列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A.小明发微信给老师:“我考上大学了,感谢恩师多年的栽培。
”B.小明父亲发短信向亲朋报喜:“犬子顺利考上大学,多谢大家关心!”C.小明对前来祝贺的李叔叔说:“叔叔,您的到来使我家蓬荜生辉。
”D.好朋友王勇对小明说:“恭喜你,改天我一定莅临你家当面祝贺。
”7.某班以“保护文化遗产”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第12个“文化遗产日”。
请你来设计一则公益宣传标语。
(2)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恰当的标题。
近日,有网友爆料,国家文物局向日本横滨国际拍卖株式会社发函,要求停止拍卖中国流失文物。
根据网友提供的图片,这封《关于停止拍卖中国流失文物的函》中提到,上述日本拍卖公司原计划于10月29日至31日在日本东京举办“横滨国际2016秋季五周年拍卖会”,拍卖一批从中国非法劫掠的文物。
国家文物局要求该拍卖公司遵守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尊重中国人民的感情,停止拍卖这些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并将对有关文物保留追索权利。
此前,横滨国际拍卖会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确实收到了相关文件,调查后最终决定撤拍,将拍品返还给了委托人。
(3)右图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标志,请说明该标志的内容。
要求: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
②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一、阅读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
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
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
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
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
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
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
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2)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
()(3)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4)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不拘一格的宋代便服王志艳①与礼服相对而言,便服是帝王百姓及士庶百姓平常所穿的衣服。
宋代主张衣着要简洁朴素,不提倡花丽奢侈,服装日趋世俗化。
②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极其生动的北宋民俗写照,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北宋都城汴梁城中的各色人物服饰。
总体来讲,男子的衣着依然不外乎“长袍帮”与“短衫帮”两大类。
官吏、商贾、文人和富庶的市民都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衫,头戴巾子下身穿长裤,足登靴、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