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用担保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摘要】在我国的古代,诚信是一种美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诚信已经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信用担保已经做为一个行业发展起来,构建信用担保体系对中小企业融资极其重要。
【关键词】信用担保融资中小企业(1)信用担保的内涵信用担保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货币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中介活动。
指专门从事在信用活动中,通过与债权人约定以保证的方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时,由担保人进行代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履行债务的行业。
是一种“准公共品”,它的作用是补充信用不足,弥补效率损失。
(2)国内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1 1840年瑞士出现世界上最早的金融担保机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国外的信用担保业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工业化国家就逐步制订了一些支持本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政策,不少国家成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机构。
目前,全世界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业务运作和管理机制。
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和发展,为适应融资体制改革后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国采用了世界通行的做法,逐步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我国信用担保实践始于1992年。
90年代末期,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各地涌现出一大批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至2001年底,全国已有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约360家,覆盖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个地市州盟区,拥有的担保资金已达100亿元,其中50%为民间投资,担保公司中注册资本超过10亿元的全国已有3家。
至2005年9月,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目前已达2188家,共筹集担保资金总额657.2亿元,累计担保企业18.8万户,担保贷款36.6万笔,3237亿元。
累计实现收入46.2亿元,其中保费收入32.2亿元,投资收入9.5亿元,其他收入4.7亿元。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户均注册资金已达3003万元(3)当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呈以下新特点一是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和担保能力明显增强。
2009年底全国担保机构5547家,比上年增长30.6%,资本金总额3389亿元,同比增长58.4%;当年为37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额达10796亿元,突破万亿大关。
受保企业同比增长60.8%,业务增长49.5%。
由于担保机构的介入,本年新增获贷企业23.6万户,增长56.2%,新增担保额7240亿元,增长66.8%,担保机构增信和财务杠杆作用明显增大。
二是过亿元担保机构功能和业绩突出。
2009年度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1263家,同比增加540家,增长75%。
过亿元担保机构户数占总数的22.7%,其注册资本总额2053亿元,占注册资本总额的62%,增长63.4%。
同时,过亿元担保机构业绩突出,共为13万户中小企业提供27万笔贷款担保,担保总额8037亿元,占当年担保总额的74.4%。
三是政府和民营出资稳步增长。
2009年国有控股担保机构1501家,占27%;政府性担保资金866.5亿元,同比净增251亿元,占当年担保资金总额的25.5%;民营出资2523亿元,占74.5%,政府出资与民营出资增幅与2008年持平,民营出资担保机构仍占主体,政策性担保机构户数、资金均稳步增长。
四是面向中小企业服务宗旨和业务定位明确。
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服务的中小企业户均人数119人,在当年提供近55.8万笔业务中,单笔800万元以下的52 万笔,占93.3%,其中100万元以下的29万笔,占52.2%,充分体现出担保机构主要为小企业或小额贷款项目提供担保服务的取向明显。
五是风险控制较好,社会效益不错。
2009年度全国担保机构共发生代偿5938笔,比2008年减少821笔,降低21%;代偿总额29.8亿元,占当年担保总额0.27%;代偿损失5.2亿元,占当年担保额的0.05%。
担保机构通过给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使受保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加。
2009 年受保企业人数2152万人,销售收入5.12万亿元,上缴税收44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8%、41.4%和37.9%。
由于担保业务规模扩大,受保企业新增就业568万人,销售收入新增1.5万亿元,上缴税收新增1221亿元(4)形成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主要原因(一)企业自身的原因。
一是自身财务信息不健全。
中小企业有许多都是以规模较小的作坊式生产模式运作,他们没有正式的财务报告,只是简单的日常流水记账。
所以当中小企业以债务人的身份申请贷款时,无论是作为债权人的商业银行还是信用担保公司,在审批的过程中都无法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审核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信用担保公司的原因。
一是担保门槛过高。
企业办一笔贷款担保,要经过十几个关口,手续过于繁杂,与银行对企业贷款的要求没有多大的区别,有些环节甚至比银行还要严格,并且工作效率低,收费又较高,如办理抵押登记、抵押物评估、公证、办他项权证等都要收很高的费用,使很多企业不愿去担保机构申请担保,因为担保下来还要过银行贷款的第二关,所以很多中小企业只好放弃;二是审批时间过长,时效性差。
(三)商业银行的原因。
担保机构与银行间全面的实质性协议关系难以建立。
按照国家有关指导文件的精神,银行部门应按担保机构资本金1 :5--10 的比例放大信用担保贷款倍数,在贷款放大比例上,但有的地方1:2,1:3。
此外多数银行将担保公司作为一般保证人看待,不认可专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誉。
同时提出了苛刻的担保条件,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全部转嫁给担保机构,这样不仅使有限的担保资金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加大了担保的风险因素。
(四)政府方面的原因。
一是行政部门主观控制制约了担保机构的发展。
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来自三部分:政府、省公司投资、自筹和互助,其中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机构。
二是政府财政资金有限补偿担保代偿损失的制度的缺失,致使担保机构在实际业务运作中有后顾之忧,把自身担保风险看得过重,容易忽略政府担保资金扶持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初衷。
(五)抵押担保不对称的原因。
一是抵押和担保是金融机构对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保护自己利益的重要工具。
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条件较为苛刻,除了土地和房地产外,银行很少接受其他形式的抵押品。
抵押贷款涉及的中介收费有评估费、登记费、公证费、保险费、注销抵押费等多种形式,但是企业贷款金额小,中介费占贷款利息支出的比重又很大,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不敢去贷款。
二是由于银行授权授信过度集中,使各家银行贷款权限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企业如要申请贷款,银行只能逐级上报,层层审批,时间长达几十天或几个月,还不一定审批下来,企业对此很无奈,只能是望贷兴叹,企盼国家尽快出台良好的融资政策。
(六)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原因。
由于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限制,中小企业基本无法进行直接融资。
如我国沪深交易所对上市公司注册资本金要求很高,使处于成长期的效益好但规模较小的企业很难进入证券市场融资。
同时债券市场上,由于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民营企业也很难以发行债券方式进行融资,因此直接融资渠道基本被堵死。
唯一的融资办法就是靠民间融资,或高利贷,这样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债务风险,企业是有苦难言,银行对此也很无奈。
(5)政府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践思考1.坚持政策性和市场性相结合原则,完善现有担保机构的组建层次(1)建立担保机构应形成“由点到面”的担保体系。
市、县两级均应建立担保机构,有条件的乡镇、工业园区、专业市场也可积极探索建立担保机构,并开展县乡联保,形成网络。
(2)要积极协调政策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共同发展。
在担保机构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加强对其指导、监管、考核与评价,不断提升信用担保行业的整体实力。
2.探索建立再担保机构(1)再担保机制是担保体系中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重要保障性措施。
(2)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信用再担保机构的通行做法,再担保机构由政府资金为主组建,实行“会员制”,并使用一定的风险补偿基金,定期为再担保机构充实资本,形成第三个“风险分散层”,使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强。
3.积极推进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建设(1) 指导担保机构建立健全内部自律机制,谋求规范发展和共同繁荣。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在我国发展才十年。
一方面,因其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大批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各级担保机构组织形式不同,职责与功能不一,行业管理比较松散,隐藏着一定的风险。
(3)政府应促其加快建立协会组织,实现机构间的协作。
4.要准确把握财政资金对担保机构资本金的投入尺度(1)担保机构信誉与资本金规模成正比,资本金的规模与其抗风险能力也成正比。
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比例上看,都应加大财政对资本金的投入。
(2)从理论上来讲,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规模应越大越好。
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资本金基本上是由政府全部拨款,或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团体共同出资。
前者如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SBA),后者如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基金。
(3)由于信用担保是高风险行业,财政投入的资本金也要量力而行,把握好尺度,与自身财政能力相适应。
另一方面,从实际来讲,企业中以小企业为主地方,应该为发挥“门当户对”的优势,除部分外,担保机构也不宜过大。
5.政府要以较多的财政支持建立风险补偿、分散机制(1)担保行业承担了来自银行和企业的双重风险,在我国现有的法制和经济环境下,风险防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信用担保机构不应该做“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应该使担保机构变“蜡烛”为“油灯”,政府要解决“添油”机制,使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
(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建立起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其核心就是要由政府投入的资金为主建立起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
无论何种性质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政府都应该根据其业绩,以一定的方式给予风险补偿或奖励,激励担保机构按照政府政策导向,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6.政府应加强政策性扶持和奖励性投入(1)信用担保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它的风险责任和收益严重失衡,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2)虽然信用担保机构一般不以赢利为目的,但是如果能够在给予信用担保机构政策优惠的同时,奖励那些经营较好的担保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民间资金进入信用担保业。
(3)各级政府要着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长远发展,制定扶持担保机构持续发展的优惠政策,给予政策性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