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是封建王朝为选拔官吏十一年才被废除,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内容。明清时期,科举演变为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内。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层级。院试是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考中者称秀才。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面试,考中者按成绩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与科举相关的名词还有金榜题名、名落孙山、桂榜、杏榜等,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考试结果和荣誉。金榜是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即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桂榜是乡试中举的榜,因放榜时正值桂花飘香而得名。杏榜则是会试考中者的榜,因在阳春四月放榜,杏花绽放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