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出现的生物科学家出总结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组要内容:1.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的细胞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科学地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核心内容:1、过度繁殖2、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3、遗传和变异4、适者生存。
(进化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生物个体为单位,而不是强调群体的进化,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自然选择是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导致的,而不是将自然选择归结于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会进行。
4.“优胜劣汰”不是进化论的内容,而是被误导的一个说法,达尔文本人,以及现代的生物学家,都不会有优劣去评价一个物种的群体或个体,因为适应与否,取决于自然的选择,如果环境变化了,那么所谓的适应与不适应的情况可能就会发生逆转,判断优劣,是不可能的。
1900年,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定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迈进第二个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胃蛋白酶。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促使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分生长。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孟德尔通过豌豆等植物的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一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1973年,美国科学家科恩,第一次实现了不同物种间的DNA重组。
1773年,荷兰的英恩豪斯通过实验证明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使空气变“好”的作用(阳光下叶绿体才能发挥作用)。
1796年,英国医师爱德华·詹纳,发明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植物细胞工程: 20世纪50年代,我国植物生理学家崔徵等人,发现细胞分裂素含量和生长素含量的比例可调控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芽和根的形成。
动物细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
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卡尔文循环(光合碳循环):卡尔文通过同位素跟踪法研究植物如何固定二氧化碳而被命名。
1675年,荷兰学者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雨水、井水、河水中的微生物。
1858年,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发现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不久,荷兰生物学家贝哲林克发现,这种滤过性因子具有生物的许多特征,并推测它能进入细胞内进行繁殖。
l9世纪后期,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分离出炭疽芽孢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等。
1905年,科赫因结核杆菌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了发酵原理,并发明“巴氏消毒法”。
如今这种方法仍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的消毒。
酒精的使用(一)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1.作用:洗去浮色。
2.原理:苏丹Ⅲ是弱酸性染料,易溶于体积分数为50%酒精。
3.使用:脂肪的鉴定实验。
在该实验中,用苏丹Ⅲ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在薄片上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可以洗去被染玻片标本上的苏丹Ⅲ染液浮色。
(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作用:①解离;②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2.原理:①解离原理: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能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别离开来;②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的原理:DNA不溶于酒精,尤其是体积分数为95%的冷冻酒精,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解于酒精。
3.使用:①察看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②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三)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1.作用:消毒杀菌。
2.原理: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可以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结而得到功用,以到达消毒杀菌的目的。
高于体积分数为75% 浓度的酒精与细菌接触时,就能够使得菌体外表迅速凝结,构成一层薄膜,阻止了酒精持续向菌体外部浸透,待到适事先机,薄膜内的细胞能够将薄膜突破而重新复生。
在此高浓度下,酒精迅速凝结蛋白质的作用往往随着其浓度降低而加强,因而,其消毒杀菌的效果也就越差。
若酒精的浓度低于75%,也因不能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而彻底杀死细菌。
假如运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既能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结,又不能构成薄膜,这样,酒精可持续向外部浸透,从而到达较好的消毒效果。
值得留意的是,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的杀菌才能不是相对很强,它对芽孢就不起作用。
3.使用:学习微生物的培育技术。
在接种开端时,待用肥皂将双手洗洁净后,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然后在停止接种操作。
(四)无水酒精1.作用:提取色素。
2.原理: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均是无机物,能溶解在无机溶剂中,各色素在无水酒精中的溶解度较大,且酒精无毒,方便操作。
3.使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别离。
人类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常染色体隐形:镰刀型贫血症、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常染色体显性: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伴X隐形:红绿色盲症、血友病伴X显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常染色体异常:21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性染色体异常:性腺发育不良生物实验总结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 遇甲基绿呈绿色、RNA 吡罗红遇呈红色分布: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实验二:物质鉴定还原糖+ 斐林试剂显砖红色沉淀、脂肪+ 苏丹III显橘黄色脂肪+ 苏丹IV显红色、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显紫色1、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
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因为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不能混合,应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应通过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考点提示:(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