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都江堰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都江堰


李 冰 石 像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 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 为排除蜀郡洪灾之患,在 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 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 江水流分成内外两条,其 中内江水流引入成都平原, 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 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李 冰 父 子 像
②飞垒山 凿开,狭窄 处为“宝瓶 口”。 ⑤玉垒山分 离的石堆 叫离堆。
⑶宝瓶口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 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 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这样, 岷江水可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四川平原。

探究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都江堰?
1段:欲扬先抑, 2段:侧面渲染, 3段:对比,正面描写都江堰的水流。 前三句是第一层,拿海水和都江堰的水流作对比, 突出都江堰的水流精神焕发、踊跃喧嚣的特点。 中间四句是第二层,正面具体描写水流从强悍凶 蛮到驯服规整。 末一句是第三层,再一次强调都江堰的巨大作用。






2、理解句子含义: ①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 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 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长锸:具体质朴,为民造福。金杖玉玺、铁戟钢 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这里明显 表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 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拥有利民富 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 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 另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所事 事,无所专政,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或互相倾轧,玩 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⑤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 路遥相呼应。 这一方面是说,图谱社会意义的重大,可 与当代政治、经济的重大事件媲美; 另一方面是说,图谱与裁军数据、登月路 线中蕴含的造福于民的思路是相通的。



⑥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 乐观。
李冰通过轰鸣的都江水传达的遗言是:政治家 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尽意地去为百姓 谋福利,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这样璀 璨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 观。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 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 衍,这当然是更加值得乐观的。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 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 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 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 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 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 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 科学内涵,2000年联合国 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 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 文化遗产。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悬 于成都平原之上。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 奔腾而下,涌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常常 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沙石千里。岷江东岸的 玉垒山又阻碍了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民不 聊生。在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 之后,李冰充分利用岷江坡陡流急的优势,创造 性地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⑴在岷江出山口建 鱼嘴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⑵在鱼嘴分水堰 尾部建飞沙溢洪堰。⑶凿穿玉垒山引水。在无火 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 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再以 冰冷江水泼浇,使岩石爆裂(热胀冷缩的原理), 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 山口———宝瓶口。
鱼嘴
玉垒山

鱼嘴
⑵飞沙堰:泯江水在进入宝瓶口前通过飞沙堰溢洪道进行第二 次分水,可以把98%的泥沙留在岷江,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 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室瓶口的水 量不致太大,把98%的泥沙留在岷江,入宝瓶口的泥沙只占2%。
宝瓶口


飞沙堰溢洪道

①鱼嘴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 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 岷江流 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 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 成都平原。



探究第二部分


2、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欲扬先抑,侧面渲染,对比及正面描写等艺术手 法的运用,既深刻的表现了都江堰让难以抗拒的 无穷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强。 主要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 和规整。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蛮,说明工程 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 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 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 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界的重要成 果,说“水汽淋漓”显得形象生动。其二,是 为了与厚厚的典籍“风干松脆”对举。这 里的典籍,是另一种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 貌似堂皇威严,却早已腐朽不堪,失却了活力; 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不休思想, 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气淋漓”。

④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大愚大拙似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政或蝇 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间老农的 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 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实事求是 的精神,才有了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 彻地关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马力: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在当 代中国,包括港台地区,拥有 巨大的读者群,而且屡屡高悬 于海内外畅销书榜首,就在于 他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 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 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 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 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 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 思想驰骋。他是我们这个时 代里真正被大众认可的作家、 学者。
长城与都江堰之比较
1、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实实在在地占 据了邈远的时间。 2、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都江堰至今还在为 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3、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的文明 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4、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都江堰 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 母亲,只知贡献。
探究第一部分


1、“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余秋雨对都江堰 的总体评价,作者一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甚至把都江堰和长城进行比较。 作为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长城,它是中国古代 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和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无疑是伟大的,但是 作者为什么会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 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和长城比较,都 江堰的“最激动人心”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大 家从文本当中找出现成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②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 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 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 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 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 一直延续下去。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的母亲,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他不炫耀 无所求 默默奉献 的精神。

探究第三部分

3、讨论:李冰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冰是求真务实、造福百姓、淡泊名利 的一任太守,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

探究第三部分

4、讨论:李冰所代表的伟大精魂是什么?

贴近苍生,求真务实, 造福百姓,淡泊名利。
全文总结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 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 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魂。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 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 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 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对中 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的实践; 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 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 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贴近苍生、 造福百姓”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同时 也是警戒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应该像李冰一样 生前死后能都能造福一方。这是一种实干精神、 民本思想的彰显。
全方位的对比,显示了都江堰的独立品格,也凸显了都江堰深广的人 文内涵。

2、在作者的眼里,都江堰就“像一位乡 间母亲”,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的地刻画出了 都江堰的本质特征。根据本部分内容概括都 江堰的本质特征 ①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 ②它像一位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3、理解句子含义: ①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 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 种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 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造福人类,给无数 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 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 久性。
都 江 堰
余秋雨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余秋雨及其散文的文学常识。
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判断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 概括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解释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 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余姚 有河姆渡文化遗址,有被国际陶 瓷学术界称为举世罕见的露天青 瓷博物馆的越窑所在地――上林 湖;余姚还产生过王阳明、黄宗 羲、朱舜水等著名历史人物,余 秋雨就生长在这样一块文化积淀 深厚的土地上。他的代表作品有 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 碎片》、《山居笔记》、《霜冷 长河》、《借我一生》、《秋雨 散文》等。

宝瓶 口
离堆
离堆公园
北 南桥
伏龙观
离堆

整体把握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 一。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都江堰的价值) 第二部分:最驯顺壮丽的景观 (都江堰的魅力) 第三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 (魅力的缔造者) 三部分有机融合,表达作者深刻的历史反思和 文化反思,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也体现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和对膜拜 这种精义的欣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