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考研备考:数学大神备考经验

2021考研备考:数学大神备考经验

2019数三144,总分400+,top2已上岸
今年数学总体来说比18年的简单了很多,我的成绩在直接竞争的队伍里也只是中间水平(具体专业学院不方便透露,不过我想同一梯队的专业情况应该差不多),一整年下来,也算是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教训,简单分享一下:
1.首先想说说老师问题,知乎上有很多讨论考研老师优劣的问题,在我两次考研的历程中,各路神仙的课也听了不少,对主流的考研数学辅导老师大概有所了解。

(1)张宇(启航考研数学老师),张宇老师是目前知名度最高的老师了,一大特点是上课风格轻松幽默,概念浅显易懂,不过张宇老师的课程短板也比较明显,就是缺乏实操性和普适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相信很多跟过张老师课程的同学都有一个感受,就是上课的时候感觉听的很明白,然后翻开练习题直接扑街……而且他的课程对于一般性的方法讲的不多,但是各种技巧性的东西用很多,这就有可能导致基础不好的同学听完之后有可能跟不上不能彻底理解,另一方面就是解常规题的能力不够强。

张老师的高数课比较精炼,线代和概率相比较而言就逊色一些,个人认为最佳部分是高数的基础班,如果你之前对于数学一直头大,没什么兴趣,然后大学打下的基础也不是很牢靠的话(个人认为,高数期末考试90以下都属于基础不扎实类型)建议听他的高数基础班进行入门,先找找数学的感觉,上课轻松幽默,听起来不费力,不会考研一开头就直接被高数劝退。

但是对于想要考高分的学生就不推荐了;
(2)汤家凤(文都考研数学名师),汤老师的课,首先你要适应一下口音,汤老师的课非常长,现在已经6月了,如果要跟汤老师,建议立刻马上现在就开始,否则时间会比较紧张,当然,课时长的一大好处就是非常扎实,只要你认认真真跟着汤老师的节奏来,零基础也可以跟得上;汤老师讲课比较像大学数学课,可能没那么轻松,略显枯燥,如果你的基础不是很牢靠,建议听汤老师的(前提是你得适应汤老师讲课风格)。

对于后期加强课就不建议了,花费时间过长,而且效果不明显;毕竟考研还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到高分的;
(3)杜岩(学航考研数学主讲名师),这个老师比较小众,但是我认为这是对我帮助最大的老师。

应该这么说,杜岩老师于考研数学,就如同theshy之于lpl,属于上限非常高的老师,但是门槛会比较高,建议基础好的同学跟,或者二战的,或者是听过别的老师的课,对于基础概念和方法的应用已经掌握一些的同学,他的课非常酷炫,使用的方法具有普适性且上限很高,你学到的东西既可以用来解基础问题,对于难题也非常实用,如果你想取得高分,我认为他的课就是满星强烈推荐。

当然,他的课节奏比较快,解题速度也快,一定要确保自己听的时候思路跟得上。

(4)李林(学航考研数学名师),这个老师争议比较大,不过我觉得对于一个普通的考研学子来说,目的是取得高分跟李林老师的课就对了;李林老师的课其实质量非常不错,对于考研命题规律的掌握我认为是目前市面上可以见到的老师中最深刻的,当然,我认为他的习题也相当重要,你完全可以不听他的,但是李林的四套卷和六套卷一定要做。

以上老师仅仅对于上课质量做些讨论,我认为其他方面的东西,有的不值得我们去关注,只要他没有坑蒙拐骗,没有乱吹牛逼或者传播不正确价值观就可以,至于营销推书啥的,这几个老师不算很过分,而且习题质量也没有问题,不用过多关注,然后就是少刷微博,不要把跟老师当成追星,任何老师也只是考研路上的辅助而已,取得高分一定要自己踏踏实实努力做题。

2.其次讲讲用书吧,两次考研中用过的书也很多了,这个也是比较关键的,首先一个原则是,买书贵精不贵多,很多同学可能会买许多的参考书,不过我觉得重复性很大,大家还是学生完全没必要在这些方面花冤枉钱,一来大同小异,二来时间不允许全部都做。

我认为数学复习,主要以下几类书:
(1)全书类(一本即可):李永乐的全书(红皮),比较基础,题目的难度不是很大,许多是从真题改编而来,难度于简单年份的真题持平,题量也不算很多,建议基础一般的同学使用;李正元的全书(粉皮),比较厚,体量多,相对于李永乐的书来说方法题型的训练更加全面,难度略增一点点,推荐程度高于李永乐;张宇的36讲,书确实是好书,不过也比前面两本难度大一些,基础差的同学一开始直接上36讲的话很难受,往往效果不是很好,而有基础了再做36,又会时间上吃紧,所以有点尴尬,建议基础比较好的同学上,吃透的话收获还是很多的。

(2)补充类用书(非必需):这类书就不是必要项,学有余力同学可以考虑来一发,提升下自己。

强烈推荐毛纲源老师的常考题型与解题方法技巧
归纳,蓝皮书,绝对锋利的双刃剑。

为啥是双刃剑也很简单,优点和缺点都比较明显,优点就是这是本奇书,虽然很冷门,但是解题技巧十分强大,方法总结极其到位,这一本书啃下来,考研不会存在你不知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适合结束强化与冲刺的空档期,作为对自己已有知识方法框架的补充和强化,如果你已经觉得强化阶段差不多了,建议来一本,买了不吃亏,买了不上当,缺点就是,这本书特么的有错题,而且不只一道,这对于基础不扎实的同学来说,有时候很难辨别题目有问题,但是扎实复习的话,这个就不是什么问题,可以轻松看出来,不放心你也可以只看文字总结的部分不做题,文字部分没啥错误,我也没有全做完那本书的题。

还有一本冲刺超越135,李正元系列的,也是粉皮,虽然名字叫冲刺,但是真正冲刺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模拟卷,而不是这种分专题的习题,所以放在强化之后最佳。

这本书专注于大题,我觉得可以搭配660,完美覆盖试卷题型,专题形式,题量不多,两周搞定,特色是对于综合问题的解题思路归纳清晰,难度贴合强化之后的水准,高于真题又不过火,两周内搞定最佳,一遍即可,整理下错题就行。

3.接下来就谈谈操作层面的一些问题吧,包括记笔记和做题。

(1)记笔记,这个一定要自己整理,不要买别人的笔记,因为不一定适合你。

数学的笔记还是很重要的,我的方法是,概念用黑笔,例题用蓝笔,着重注意的地方用红笔,方便自己快速翻阅和复习。

另外,也不要太潦草,不然等到复习的时候忘了自己写的是啥;对应的极端就是,不要太注重整齐,记笔记,只要帮助你学习的功能达到了,没那么整齐也无所谓,我见过有
的同学笔记特别漂亮,但是流于形式,成了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复习工具,这就失去了我们记笔记的初衷。

下面放几张我自己记笔记供参考:
(2)做题,这一点我的方法是使用a4纸正反面写,每一章的题钉在一起放入文件夹,需要的学习工具就是一个订书机,一个大的文件夹,一包纸。

正反面写也写了好几百张纸,这本大文件夹也算是我学习历程的见证了。

这些不是草稿纸,答题卡上怎么写,这里就怎么写,保证自己做题的模式和感觉很重要,到时候上了考场就轻车熟路了。

如果你整理的够整齐,实际上就不需要错题本了,直接翻文件就可以,很方便。

大家可以看到我没有别的复习工具了,就是一本笔记,一本文件夹,虽然题做了很多,但是要注意内容丰富而形式简单,这样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环节。

我比较奉行简单化原则,有的同学各种归类比较多,很多本子笔记啥的,其实这些没有优劣之分,完全是个人喜好,只要保证不流于形式真正有东西,我觉得都是没有问题的。

以上就是操作层面的东西,一定要扎扎实实。

很多经验贴里都有时间规划,这个东西的确非常重要,但是我没有写,因为从我个人考虑来讲,经验贴的时间规划参考意义不是很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时间规划都需要照搬别人,我会认为他并不具备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

其实数学复习的环节,什么时候做什么题我已经在前面说了,我觉得大家按照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工作学习安排来分配时间就好,时间不够可以参考前面的内容做一些取舍,私以为前述的那些书和题目全做下来,从自己的经验来看工作量
还是比较大的,我整个复习考研的时间有一半都是在复习数学,没办法,神仙打架,我只能靠公共课苟活。

所以大家按照自己情况来就好。

希望大家在看各类经验贴的时候有选择性,尤其是一些看起来非常具有冲击力的话题,比如“五个月上北大”,“零基础双非三跨半年逆袭”这种,说句实话这种神人确实是有的,我见过英语专业考top2一战上的,本科专业连数学都没学过然后数学还比我高,可是那位大佬自己就是c9某名校的本科,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基础和学习能力,一味的灌鸡汤对复习会有反作用,容易眼高手低。

我自己是一所中流985毕业,然后在学校复习的时候也会有许多外校的想考我们学校的同学在身边一起复习,说真的最后考上的,无论本科出身,都是那种早出晚归专心学习的同学,我身边基础不错但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纵然985也是要折戟,而那些本科一般的同学,好好复习最后成绩不错顺利上岸。

所以想给大家两个小建议,第一就是不要太过于看轻自己,除非顶级名校的同学,不然差距不会有你想象的那么大,考研的范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范围内追赶、赶超,这完全是没有问题的;第二是不要试图走捷径或者掉以轻心,不要迷信各类神话,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才是常态,不要用自己宝贵的时间和前途去与正态分布对赌,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