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井下火灾专项应急预案与井下火灾事故作业现场应急处置方案汇编

井下火灾专项应急预案与井下火灾事故作业现场应急处置方案汇编

井下火灾专项应急预案1 事故风险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参见综合应急预案中《不连沟煤矿事故风险分类统计表》。

2 处理火灾的基本原则1)控制烟雾的蔓延,防止火灾扩大。

2)防止引起瓦斯或煤尘爆炸,防止因火风压引起风流逆转。

3)有利于人员撤退和保护救护人员安全。

4)创造有利的灭火途径。

3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3.1应急组织体系同综合应急预案部分3.2不连沟煤矿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同综合应急预案部分4 预防与预警4.1危险源监控4.1.1危险源的监控方式、方法4.1.1.1使用CO作为早期识别煤炭自燃的指标气体,利用KJ66N 安全监控系统,CO变化异常,及时进行早期预警。

4.1.1.2使用束管监测系统,连续监测井下空气成分的变化,利用抽气泵将井下测点气体经过束管抽到井上,经气体选取器依次将不同测点的气样送往色谱仪进行分析。

4.1.1.3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气体情况,利用埋设的束管对采空区的气体进行监测,每天至少测定一组数据。

4.1.1.4采煤面停采回撤期间,利用埋设的束管加强对采空区气体监测,每天至少测定两组数据。

4.1.1.5每班至少检查一次采空区密闭前的气体浓度、气温及水温。

4.1.1.6采空区密闭内气体浓度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气体取样分析,并检查密闭墙的完好状态及漏风情况。

4.1.2事故预防措施4.1.2.1外因火灾预防措施4.1.2.1.1井下电焊、气焊和喷灯焊必须严格执行一焊一审批制度。

施工前由瓦斯检查员检测作业地点附近的CH4浓度,并在施工地点洒水,准备好灭火器、沙箱及做好其他电焊前准备工作,尤其是施焊工作完毕后,工作地点应再次用水喷洒,并应有专人在工作地点检查1h,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4.1.2.1.2胶带输送机必须装设防滑保护、堆煤保护、防跑偏装置、温度、烟雾保护和自动洒水装置共六种防灭火保护。

强化这些保护的定期检查和日常巡查,确保可靠运行。

4.1.2.1.3矿井供电线路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井下配电电网必须设置并正确计算和选择短路、过负荷和断相保护装置。

加强日常维护检查和巡回检查,定期进行预防性电气试验,确保灵敏可靠。

连采机拖拽电缆不准超过200m,电缆盘放必须8 字形盘放,圈数不准超过10 圈。

4.1.2.1.4井下各主要机电硐室必须装设防火铁门。

机电硐室及机头机尾、变电所、配电点按规定配备灭火器材。

4.1.2.1.5井下使用的汽油、煤油、变压器油的运输,井下使用的润滑油、棉纱、布头和纸(包括用过的棉纱、布头和纸)等的存放,都必须装在盖严的铁桶内。

使用后剩余的汽油、煤油和变压器油必须运回地面,严禁在井下存放。

4.1.2.1.6井下消防管路系统应每隔100m设置支管和阀门,带式输送机巷道中应每隔50m设置支管和阀门。

矿井每季度应对井上下消防管路系统、防火门、消防材料库和消防器材的设置情况进行1 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1.2.1.7井下工作人员必须熟悉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本职工作区域内灭火器材的存放地点。

4.1.2.1.8保证井上、下消防材料库材料储备地面消防材料库位于1190 平台工业广场,井下消防材料库位于辅助运输大巷一号联络巷南50 米处。

消防材料库内的材料、工具品种和数量见附件三,并由通风准备队每旬检查和更新。

材料工具非处理事故不得使用,因处理事故所消耗的必须及时补齐。

防火材料、器材和设施必须严格管理,保证需要时能发挥作用。

矿每季度由矿长组织矿山救护队、安全监察部、通风准备队、机电管理部分别对井上、下消防系统、消防材料库和消防器材的设置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1.2.2内因火灾预防措施4.1.2.2.1矿井应开展火灾的早期预测预报工作。

综放工作面束管监测系统必须完好,做到连续监测采空区有害气体成份,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向采空区内注氮、注浆量。

当综放工作面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加大注氮、注浆量:1)采空区气温超过26℃或每天温度上升1℃;2)采空区水温度超过26℃;3)工作面局部地方出现发火预兆,如焦油或煤油味;4)工作面因故停产时间超过5 天;5)工作面撤架时间超过15 天;6)采空区CO含量超过0.004%或工作面上隅角CO含量连续3 次超过0.003%。

4.1.2.2.2每周至少对采空区防火墙、废弃巷道、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回风巷以及其它可能发热地点的气体成分、密闭内外压差、气温、水温以及漏风情况等观测预报1 次,并建立火灾预测预报管理台账。

4.1.2.2.3回采工作面回采时应尽可能少留底煤,将顶煤放干净。

采掘工作面及其它巷道的浮煤要及时清理干净, 不得将工作面浮煤留至采空区。

采煤工作面在回采结束后,必须在45 天内进行永久性封闭。

4.1.2.2.4综放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应采用在进风隅角设置挡风帘,减少向采空区漏风。

4.1.2.2.5由于不连沟煤矿回采工艺为大采高放顶煤回采,在回采过程中,地测部门随时观测地面塌陷情况,发现地表有裂隙或出现塌陷大坑时要及时组织地表回填,防止漏风。

4.1.2.2.6已经报废或无用的井巷应及时封闭,巷道浮煤应及时清理。

4.1.2.2.7建立健全各项防灭火制度,加强职工技术和业务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防灭火意识和能力。

4.1.2.2.8巷道掘进时应加强顶板管理,对高冒处、沿空侧进行防火处理。

沿空掘巷的沿空侧破碎区存在漏风通道,沿空侧及顶板需进行喷浆堵漏处理,堵漏材料、喷浆质量必须满足专项设计要求。

4.1.2.2.9采空区周围必须采取均压措施,减少漏风,生产接续尽量避免采空区两侧同时回采或一侧回采一侧掘进,防止破坏均压状态,并合理选择综放工作面进、回风路线。

4.1.3预警条件4.1.3.1内因火灾预警条件4.1.3.1.1未落实预防煤层自然发火措施,停采线、密闭等漏风。

4.1.3.1.2巷道中空气温度升高, 出现雾气或巷道壁(煤壁)挂汗。

4.1.3.1.3巷道中能够闻到煤油、汽油、松节油味或焦油味。

4.1.3.1.4巷道中流出的水温或空气温度较高。

4.1.3.1.5人体有不舒服感。

如头痛、闷热、精神疲乏等。

4.1.3.2外因火灾预警条件4.1.3.2.1井下消防管路未按规定铺设或者铺设质量不符合要求。

4.1.3.2.2胶带输送机巷道未安装烟雾报警和自动灭火装置。

4.1.3.2.3井下机电硐室、检修硐室、材料库、胶带输送机硐室、采掘工作面未配备灭火器材,或者配备的型号、规格、数量不符合规定。

4.1.3.2.4机电设备出现严重过热,机电硐室等场所出现烟雾。

5 信息报告程序同综合应急预案部分6 应急处置同综合应急预案部分6.1处置措施6.1.1外因火灾应急处置措施6.1.1.1任何人发现井下火灾时,应视火灾性质、灾区的通风和瓦斯情况,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直接灭火、控制火势,并及时报告矿调度室。

6.1.1.2火区现场的区队长、班组长应将所有可能受火灾威胁区域内的人员撤离危险区,并组织人员利用现场一切工具和器材进行灭火。

6.1.1.3矿调度室在接到井下火灾报告后,立即通知停止工作、撤人并通知有关人员, 矿值班长在矿长和总工程师未到之前,应立即会同矿山救护队、生产技术部主任、通风准备队长和机电管理部主任、机电队长等根据具体情况,组织营救灾区人员和灭火工作。

6.1.1.4根据火区情况,确定矿井通风制度,在通风井口、井筒内及井底车场内的硐室及进风大巷着火时,可采用矿井反风和使用风流短路的措施;矿井内其它地点发生火灾时,应采取调整通风系统、减少风量、局部反风等措施,使火区有害气体直接进入回风巷;在掘进巷道发生火灾时,不得随意改变原有通风状态。

需进入巷道侦察火情或灭火时,必须制定安全可靠的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6.1.1.5抢救人员和灭火过程中,必须指定专人检查瓦斯、一氧化碳、煤尘及其它有害气体、风流风向和风量情况,还必须采取防止瓦斯、煤尘爆炸和人员中毒的安全措施。

6.1.1.6在现场无法扑灭的情况下,由班组长、安全监察员或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佩戴好自救器,有组织地按避灾路线撤离危险区到新鲜风流中,直至地面。

6.1.1.7电气设备着火时,应首先切断电源,在电源切断前只准用不导电灭火器材灭火。

6.1.1.8对于油料着火不能使用喷水灭火,应使用砂子、干粉等灭火材料。

6.1.1.9用水灭火时,要从火源的外围逐渐向火源中心喷射、灭火人员要站在上风侧。

6.1.1.10矿井发生火灾时要正常控制风流,必须保证人员安全撤出,缩小火烟蔓延范围,以降低损失,可以采取下列方法:6.1.1.10.1火源附近进风侧修筑临时防火密闭,控制进风量,降低火风压和火烟的生成,再采取积极的灭火方法,迅速灭火或控制火情。

6.1.1.10.2火灾发生在分支风流,特别是救人时期,灭火阶段不能采取局部通风机减风或停风措施,必要时还可以加大火区风量,以稳定风流,利于挽救遇险人员。

6.1.1.10.3尽可能利用火源附近巷道,将烟气直接引入到总回风巷排至地面。

6.1.1.10.4火灾发生在采区内,首先注意防止风流逆转,一般不采取减风措施,并根据瓦斯积聚的可能性,自然风压和火风压的大小及其作用方向等具体情况做出正确判断,拟定合理的风流调节方法。

6.1.1.10.5机电硐室发生火灾时,要关闭防火门或构筑临时密闭隔离风流。

6.1.1.10.6当采用直接灭火法不能奏效时,必须迅速将火区封闭,然后采取其它有效的灭火措施进行灭火。

6.1.1.10.7封闭火区时,要尽量缩小封闭范围,减小火区氧气的积存量,封闭时尽可能撤除器材、设备,以免腐蚀损坏。

6.1.1.10.8封闭火区的顺序和火区的管理应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执行。

6.2.2内因火灾应急处置措施1)采空区或井巷风流中出现CO,其发生量呈上升趋势,风流中CO2发生量呈上升趋势。

2)煤炭、围岩及空气和水的温度上升,温度升高有时出现雾气,巷道内有煤焦油味、松香味、臭味等。

3)人处于发火区时有头痛、闷热、四肢无力等现象。

4)发现上述现象之一就说明附近煤炭有自燃现象。

5)发现自燃现象后,要立即汇报矿调度室、值班矿领导及通风准备队,撤出所有受威胁区域人员。

6)发现自燃征兆后,应立即查找漏风通道,判断火区位置,同时应打钻查明火源准确位置。

7)确定火源后,要采取消除火源、向高温点注浆、压注凝胶阻化剂、注氮等手段,使高温点得到控制,直至消除隐患。

8)对发火地点应采取均压措施,减少向发火地点供氧。

9)当其它措施无效时,应采取隔绝灭火法封闭火区。

10)启封火区时,应制定严格的防火制度,严防火区复燃。

发现自燃征兆后,应采取积极手段控制发火,应设立火区CO监测点,利用束管对火区进行连续监测并进行取气样化验分析。

6.2.3现场避灾、自救和互救当井下发生灾变时,在灾区或受灾变影响的区域,每个工作人员进行避灾和保护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