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章 溢洪道

第7章 溢洪道


离的条件来确定扩散角 。
d Re A
3.弯曲段
363
常采用圆弧曲线,弯曲半径R≥10b。
(1)弯曲段的水力学问题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外侧水深大于内侧水深, 断面内的流量分布不均。集中的急流受到边墙转折 的限制,形成冲击波。
①使断面内流量分布均匀;
②消除或抑制这种冲击波。 弯曲段冲击波的水力特性。急流一进入弯曲段, 就产生冲击波,如图7–14所示。
7.2 正槽溢洪道
一、组成与布置原则
1.组成
⑴ 引水渠——溢洪道同水库的连接段。
⑵ 控制段——是水库下泄洪水的口门,控制泄
流能力。
⑶ 泄槽——将过堰洪水安全地泄向下游。 ⑷ 消能段——消散多余能量,使水流平缓进入 尾水渠或直接注入下游河道。 ⑸ 尾水渠——解决泄流的归河问题。
2.布置原则
安全、经济、便于施工和管理。
涡和横向水流)当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引水
渠必须较弯,其转弯半径R>(4~6)B,弯道至溢
流堰应有d>(2~3)H直线长度,以便调整水流使
之均匀平顺入堰。
2 、v 、i
v应大于悬移质不淤流速,小于渠道的不
冲流速,设计流速宜采用v=3~5m/s。(碧口
岸边溢洪道,v= 5.8m/s) 引水渠底坡可做成:i=0或逆坡,不设正 坡。 3、引水渠的过水断面一定要大于控制段 的过水断面。
来填筑土石坝,避免各建筑物施工相互干
扰。
⑸ 管理运行——方便、安全、可靠,
解决好溢洪道与大坝之间的交通问题和通 讯问题。
一、引水渠
尽量不设引水渠,只设一个喇叭口;当地形上 需设引水渠时,要求引水渠水流平顺,水头损失小,
增加泄水能力,减少工程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引水渠上尽量直、短(水流平顺,可防止旋
水工建筑物课件
水利水电工程系 李守义 2013年
第七章 岸边溢洪道
本章的主要内容:
7.1 概述 7.2 正槽溢洪道 7.3 侧槽溢洪道 7.4 非常泄洪设施
7.1 概述
土坝水利枢纽的三大件——土坝、溢洪道、隧洞。
溢洪道——是水库的太平门,泄洪保坝是主要作用。本章
重点讨论土石坝枢纽中的岸边溢洪道。
杂。适用大、中型水库,特别是岸坡较陡时多用。
(3)驼峰堰——是一种复合圆弧的低堰,是从
工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堰型 。m=0.40~0.46。
岳城水库溢洪道采用驼峰堰。
⑷ 折线形堰——为获得较长的溢流前沿,在平
面上将溢流堰做成折线形,称折线形堰。堰体由若 干个折线组成,形同迷宫,也称为迷宫堰。 体形设计要求:尽量增大流量系数,但要控制 泄流时不产生空穴水流或诱发危险振动的负压。
挑坎与Leabharlann 气槽联合式的水流流态通常较跌坎式和突扩式为好。

①挑坎:高度通常0.5-0.85m,挑角
5-7°,斜面坡度1/10(不宜过陡)。

②跌坡:高度通常0.6-2.75m。

③泄槽较长可设多道掺气装置。
图7–16 掺气装置的主要类型 (a)掺气槽式;(b)挑坎式;(c)跌坎式; (d)挑、跌联合式;(e)挑坎、掺气槽联合式; (f)跌坎、掺气槽联合式
高决定于侧墙偏转角θ,偏转角大,最大
波高也增大,而与边墙偏转曲率无关。
确定:(1)收缩段的长度L, (2)侧压的偏角θ。 在图7–11(a)所示的直线边墙收缩段中,由于
边墙向内偏转θ角,急流受边墙阻碍,迫使水流从收
缩边墙起点 和 ,开始沿边墙转向,发生水面局部壅
高的正扰动,壅高的扰动线在B点交汇后传播至 和
(二)收缩段、扩散段和弯曲段
在急流中,由于边墙改变方向,水流受到 扰动,就会引起冲击波。 危害:冲击波的波动范围可能延伸很远, 使水流沿横剖面分布不均匀,从而增加边墙高度, 并给泄槽工作及出口消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1、收缩段

合理的收缩段应使引起的冲击波的高
度最小,对收缩段以下泄槽中的水流扰动 最小。根据冲击波理论:冲击波的最大波
(4)当坡度由缓变陡时,i1<i2,应采用射流抛物
线来连接。
刘家峡右岸溢洪道,泄槽纵坡由6个坡段组成,
变坡5次,1969年断续过水总时数324h,v=30m/s,
Q =2350m3/s,泄槽破坏比较严重的有3处,都发生
在泄槽底坡由陡变缓处,底板被掀走,地基被冲刷,
最深达13m。
3、横剖面
岩基:矩形或接近矩形; 土基或节理发育和破碎带的岩基上: 梯形(1:1~1:2)。
⑶ 枢纽布置——溢洪道进口应位于水流
顺畅处,与土石坝应有相当的距离;如太近, 则须加设导墙(或加强临近坝坡的护坡),溢 流堰前加引水渠应较短,以减少水头损失,提 高泄水能力。下游出口应距坝脚及其它建筑物
保持一定距离(200m),太近则须增设合适的
防护建筑物。
⑷ 施工——对出渣路线及堆料场都要 合适地布置,有可能利用开挖的土石方量
⑷掺气装置位置与数目
第一个掺气装置设在空蚀破坏危险区的开端, 第二个设在近壁水流空气含量下降到3%~4%处,其后
以此类推。
保护长度:反弧段,70~100m;直线段,100~150m 。 例如:福兹杜阿里亚河口溢洪道,泄槽长350m,设三道 掺气装置,间距分别为72m和90m。
(四)泄槽边墙高度
H墙=h掺气+△A(0.5~1.5m)
再发生反射。在收缩段末端 和 因边墙向外偏转,水
流失去依托而发生水面局部跌落的负扰动,其扰动线
也向下游传播,如图中虚线所示。
由于这些作用叠加的结果,将使下游流态
更为复杂。如果能使 、 分别与 、 重合,如
图7–11(b)所示,即正扰动的反射和负扰动
的反射同时在同一点发生,两者互相抵消,其
结果是收缩段以下的下泄水流被导向与边墙平
⑴ 地形——线路要尽量的直、短,利用枢纽附
近合适的马鞍形垭口,如无垭口可利用和中缓的岸
坡;在坡陡情况下,选用侧槽式。
⑵ 地质——力争布置在较坚固稳定的
岩基上,如土基应布置在挖方上,还须进 行地基处理,如岩基有断层,破碎带等应 摸清情况,采取合理的加固措施,如风化 层太厚或挖方过多会引起山坡坍塌,可考 虑采用隧洞泄洪。
(2)水力设计方法
① 施加侧向力法:渠道超高法、弯曲导流墙法。 原理:采取的工程措施,向弯曲区水流施加作用 力,使它与水流所受的离心力相平衡,以达到消除 干扰的目的。 ② 干扰处理法:弯曲线法、螺旋线过渡区、斜
槛法。
原理:即在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引入与原来的 干扰大小相等但相位相反,来消除原来扰动的影响。
一、设计要求和优点
1、设计要求
⑴ 过得去——能通过设计的泄流量(控
制段)。
⑵ 泄得下——主要指泄槽的设计要满足
泄流要求。
⑶ 冲不垮——主要指泄槽和下游消能工
在高速水流作用下不发生破坏。
2、优点 ⑴ 超泄能力大(表孔)。
⑵ 闸门总作用力P小,操作检修
方便,安全可靠。
二、类型
1. 正槽溢洪道——堰轴线与泄槽轴线接近 正交,过堰水流的流向与泄槽的轴线方向一致。 2. 侧槽溢洪道——堰设在侧槽一侧,过堰 水流在侧槽内转向约90o后经泄槽泄下。适应于
坝址处山头较高,岸坡陡峭时,无合适地形布置
正槽溢洪道或开挖量过大。缺点是流态不如正槽 溢洪道。
3 井式溢洪道——在平面上进口为一环形
溢流堰,水流过堰后,经竖井和隧洞泄出。
当水位上升,喇叭口溢流堰顶淹没后,堰
流即转变为孔流,所以井式溢洪道的超泄能力
较小。当宣泄小流量,井内的水流连续性遭到
破坏时,水流很不稳定,容易产生振动和空蚀。
为了保持泄槽中线的底部
高程不变,常将内侧渠底下降
△Z/2 ,外侧抬高△Z /2。
(三)掺气减蚀 1、表面不平整度 ⑴ 成因
①施工期:施工放样不准,混凝土浇筑放样 不准确,混凝土浇筑问题。 ② 运行期:泥沙对表面不均匀磨损。
⑵ 对平整度的要求 ①施工:控制施工质量;对表面不平整磨削 处理。
②设计:我国《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 2000)规定:不平整允许高度△,按流速来定: 如:V=20-30m/s——△max=10mm。 ③抗空蚀措施:掺气减蚀、优化体形、采用 抗空蚀材料等。
渠道超高法:
在弯曲区的横剖面上,将外侧渠底抬高造成 一个横向坡度。 原理:利用压力沿横向坡度产生的分力与弯 曲区水体的离心力相平衡,使水流在横剖面上使 之均匀。改善流态,减小冲击波和保持弯曲区水
面的稳定性。
C——系数,取决于水流佛
氏数、断面及弯道几何形状,
对于急流、矩形断面和弯曲段
为简单圆弧的C=2.0。
这个允许高度△不能是高差突变,必须磨削 成一定的坡度,这个坡度按水流空化数σ来进行 磨削,其要求见《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 2000)。
2.掺气减蚀
⑴ 机理 尚未研究清楚。一般认为: ①掺气可使过水边界上的负压减小或消除,有 利于制止空蚀的发生。
②若空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空气,破灭时破坏
力减弱。
规范还规定,在掺气槽保护范围内,近壁处的
掺气浓度不得低于3%~4%。
⑶ 掺气装置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A、借助低挑坎,跌坎或掺气槽,在射流下形 成一个掺气空间; B、通气系统:为掺气空间补气。 掺气装置主要类型
a、掺气槽;
合;
b、挑坎;
c、跌坎;
d、挑坎与掺气槽联合; f、挑坎与掺气槽联合。
e、跌坎与掺气槽联
常用的堰形:宽顶堰、实用堰
2.实用堰
多采用非真空堰。 高堰:P1/Hd>1.33, 低堰:0.3≤P1/Hd≤1.33,其流量系数m介于 重力坝和宽顶堰之间。 定型水头:Hd=(0.65~0.85)Hmax。 上游堰高:P1≥0.3Hd; 下游堰高:P2≥0.6H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