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与佛教中国玉文化与佛教佛教从古代印度的传入,是中外文化史上大规模外来文化输入中国的第一次,传入中国后曾经受到以正统文化自居的儒家和道教的排斥的冲击。
但这种排挤和冲击,却刺激了佛教的发展,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以灵活的自我调节意识,投合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思维习惯,按中华文化的特点广泛传播。
魏晋以后,统治阶级在全国各地开凿石窟,修建寺庙,雕塑佛像,同时,也根据中国人的尚玉观点,用玉石雕刻佛像、飞天,雕刻与佛教典故有关的莲花生子、持荷童子等宗教人物形象,促使佛教越来越向着和世俗结合的方向发展。
在以玉造像之风气贯穿北魏至唐代的四百多年间,统治阶级以玉材为佛造像多得不可胜数,民间僧庶信徒买不起珍贵玉料的,即以价廉的汉白玉等彩石来为佛造像,也称玉佛。
据《续通考》记载,元丞相伯颜曾凿井得玉佛,高三四尺,颜色像切开的脂肪,照之可见筋骨脉络。
此外,唐代盛行的玉飞天,宋代的玉观音、玉持荷童子等,也是佛教和中国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只不过是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其形象更贴近当人的生活风貌而已。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
佛教倡导与人为善,死后才能升入极乐世界,而这极乐世界是由黄金、白银、青玉、玛瑙、珊瑚、琥珀等铺成的,也即佛教中的七宝,其中许多就是今天的玉石。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用佛教来解释玉石成因的描述和民间传说,南京雨花石的成因就是一典型例子。
传说,在南京中华门外,有一座满是砾石的小山岗。
相传在1400 多年的梁朝,有一位和尚叫云光的在这里讲经说法,他佛法高深,直讲得顽石点头,落花如雨,从此这里就有了很多的花纹美丽、色彩鲜艳的小圆石子。
人们认为这是天上降下的雨花,因此,把这一带叫做雨花台,同时,把这些美丽的石子称为雨花石。
唐宋是玉雕的繁荣时期,唐代人物玉雕作品多以佛教为题材,是玉飞天就是典型,玉飞天人像以镂空技法制成,为飞天凌空驾云状。
据说该佛是将鲜花和香味洒向人间之佛。
宋代玉雕人物主要是各种形象的童子佛,典型的有执荷童子佛教中各种玉石的收藏和运用之丰是世界上任何宗教所不及的。
佛教寺院内运用玉石极为讲究,西藏布达拉宫和青海塔尔寺作为藏传佛教的代表寺院,其佛像和法器上装饰的多为绿松石、青金石、翡翠、白玉、青玉等。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中出土的4 枚佛骨舍利子,其中一枚即放置于特制的玉棺中,可见玉器在佛教中的尊崇。
观世音菩萨身上的首饰和宝莲座,弥勒佛的宝冠和宝座屏,是用玉石装饰的。
四大护法金刚用的是青光宝剑、碧玉琵琶、混元珠伞、金龙花狐貂来保佑天下“风调雨顺”,予以了玉石神圣的宗教色彩。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朝已达极盛,尊佛之风十分浓厚,玉制佛教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
据记载,最早的玉佛像是东晋瓦官寺中的“狮子国玉像”(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北朝时期,雕刻玉佛之风盛行,北魏、东魏、北齐的统治者都曾下令玉工雕刻大型玉佛,置于寺庙中供奉。
而民间也以玉香炉点香供奉玉佛,并且佩戴玉雕的观音、弥陀,垂挂玉念珠、玉手串等作为护身符来抵御疾病,驱除鬼怪妖气,使自己健康长寿,把玉石作为人与神、人与人之间承诺的中介,作为人的情感、愿望、信仰的载体传达于神佛。
玉石被宗教利用加深了它的神秘性,而其美丽、稀罕、耐久的特征也被不断用来表现和渲染宗教神圣的礼仪和教规,玉石的使用标志着宗教中等级、权力、礼仪、财富的不同。
藏传佛教中把玉石分为“神之宝”和“人之宝”两大等级,属于神佛专用的是绿松石、青金石等以蓝色为主的玉石,属于人用的主要有白玉、青玉、玛瑙等。
玉石以其特有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服务于宗教,不但为宗教意识的创造提供了艺术化的形象与意象,而且为宗教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物质条件与表达方式。
在宗教的形成和发展中,玉石所起的作用是全面而巨大的。
如果没有玉石的介入,无论从宗教意识的构成与表述,宗教活动的场所、用品、礼仪规范的实施等,都是不可思议的。
宗教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宗教对人类文化发展的作用力与制约力也是无从谈起的。
与佛教相比,儒家是积极用世的,是待奉君王、经世治国的哲学,强调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之道,所以,反映在用玉方面,儒家便形成一套用玉制度,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即为中国玉文化的核心。
道教追求自然,讲究“自然而然”、“万物齐一”、“人与道冥”甚至“白日羽化”,所以反映在玉文化方面就形成一系列“食玉养身、葬玉祭灵”的观念。
但佛教主张的是般若空性、色空不二,是否定世俗荣华的,这就使得佛教乍看起来似乎是与玉宝不涉,与金银无缘。
其实,这应该是一个误会。
经云:“相好光明以自严”,这庄严相就佛教思想来说,一方面是因为佛的果报,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七宝严饰”。
此外,佛教与中国玉文化相联系,除中国人历来好玉外,还与佛教强调积攒“功德”的思想密切相关。
1、个人修持用玉宝念佛是有功德的,并且用不同的佛珠念佛所积攒的功德是不同的。
大般涅盘经云:“假使一月,常依衣食,供养一切众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之一;假使锻金为人,车马运载,仍至众宝各满百数,以用布施,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假使有人,以大象车,尽大秦国中种种珍宝及以璎珞,数各满百,以用布施,犹亦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若以四事,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犹亦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所得功德无量无边”。
为了在念佛时记数,佛珠是不可少的。
而佛珠多取材于玉宝和金银。
但用不同材质的佛珠念佛,所积攒的功德大不相同。
据陀罗尼集经卷二记载,若以金、银、赤铜、水晶等宝物所成之念珠,掐之诵咒、诵经、念佛,可以得到十种波罗蜜之功德满足,现身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即无上正等正觉。
在陀罗尼集经所记述的各种念球中,以水晶念球的功德为最高。
2、供奉诸佛和菩萨用玉宝来供奉诸佛和菩萨可积攒功德,而且这种供奉不限于凡人与佛以及凡人与菩萨之间,而且也存在于菩萨与菩萨之间。
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这样的记载,当释迦牟尼佛介绍了观世音菩萨后,无尽间菩萨当即表示要用珍宝来供养观世音菩萨。
在《阿弥陀佛》中记载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金沙布地,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舍利弗,彼此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间,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些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佛国的富丽堂皇,除了庄严景象外,主要是督促极乐世界的人们念佛、念法、念僧。
而念佛、念法和念僧正是为了修持,而修持就可以积攒功德。
3、造像和修饰佛像用玉宝造象和修饰佛像一方面是为了“诚如是”地写实性描述佛,另一方面也包含庄严与积攒功德的意思。
因为,对于一般人而言,巍然壮丽的佛像肯定是较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尊敬。
同时,造像人和拜佛人也积攒了功德。
佛教三世因果经中说:“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舍金装佛身,说盖如来盖自身”。
文化和玉文化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据说有500 多种。
按照许嘉璐先生的说法,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我们认为这个定义包含这样几个要点:(1)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2)即使人类在蒙昧时期所创造的,也是文化;(3)非人类创造的不是文化,如猴子所画的画,蚂蚁所堆积的蚁山,蜜蜂所造的巢;(4)文化是人类有意创造的,无意识形成的东西不是文化。
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不仅在中华大地上有着广泛的分布,而且在各个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
因此,我们可以说,玉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玉器、用玉制度与玉文化内涵。
佛教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和其他汉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为时已经很久,许多人虽然并不信奉佛教,但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长期而广泛地存在和流传,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之息息相关。
佛教存在的大量经典是用梵文(Sanskrit )和巴利文(Pali )书写的,通过诸如《法显传》、《大唐西域记》等高僧行记,特别是专门解释经典词汇的著作入如唐玄应《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宋法云《翻译名义集》等,这些古代的印度文字,它们的音训,成为中国约定俗成的词汇,其中有些是佛教的专门词汇,有些则是一般词汇,且已深入民间,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因素,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用语来源于佛教,比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我们常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魔”就是梵文的音译,觉悟、境界、供养、大千世界、本来面目、芸芸众生等也都是从梵文而来。
目前国内学者大体上就玉文化的研究范畴取得一致意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玉器发展史;对玉器多重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生产工具、祭器、装饰品、权利、等级的标志、殓葬、吉祥物、德行操守的象征、美好事物的代名词、药物等;对玉器生产制度的研究和玉器学术史的研究等。
对佛教文化的研究也进行的很深入,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佛学。
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两种重要组成部分的相互影响目前的研究还很有限。
二. 玉文化在佛教汉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时代,经过几百年传播和发展,佛教与中国文化密切结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殊精神面貌,即中国化的佛教。
随着中国文化与友好邻国的交往,又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这种佛教文化交流,起着联系中外民族文化纽带的作用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与文学、艺术(包括音乐、建筑、雕塑)哲学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在宗教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并也在不断影响着这些因素。
研究宗教,要有众多学科的配合,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上,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体系,呈现出了可谓中国的气象和特质,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在组成部分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一直影响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