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

新时期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

新时期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负面影响
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成为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一面,又有负面影响。

为此,应利用大众传媒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作为学校,我们应该重视传媒时代青少年教育的研究,尤其是负面影响的分析,以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大众传媒话语的语境分析。

大众传媒是一个由符号构筑的话语体系,它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系统,通过文字、图像、声音、故事情节等传递话语主体的价值观、情感、反思和意向。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社会成员获取信息和社会生存资源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载体是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和互联网。

人们充分享用着现代传媒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对大众传媒中的诸多弊端表示忧虑,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日益显性化。

1、对暴力的崇拜。

影视文艺作品中一种力量暗暗兴起,黑社会、黑势力、流氓、打斗、施暴成为媒体另一卖点。

有学者认为,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可以缓解人们内心暴力欲望的冲动,以此来为暴力题材做合理化的美饰。

许多报纸的专栏里,详细描述不同类型犯罪分子作案的详情,其细节足以使人学会类似事件的实施方案,虽然结果总是正义战胜邪恶,但读者却可以寻到避免被警察发现的种种启发。

2、对超自然力量的渲染。

鬼魅、魔幻是当前另一主题,不仅仅是儿童文学中的“哈里·波特”现象,从《指环王》,到《午夜惊魂》,再到各种情节离奇的武侠故事,其间有人鬼与共的毛骨悚然,有悬念跌宕的惊险刺激,据说票房都不菲。

许多成年观众对此能坦然面对,而且可以津津乐道,投资者从青少年那里感受到了巨大的市场商机。

但它们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显然是不利的。

3、对美的另类化。

“酷”是现代社会的新时尚,从英文词源“cool”来看,意味着冷、硬、僵,引申为冰冷、残酷等,显著区别于温暖、温柔为一极的传统美感标准。

大众传媒中的主体是通过演员作为特殊符号展现的,他们的穿着打扮、喜怒哀乐、神情举止无不传递了文本设计者的审美情趣。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人的学习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本人行为后果所引起的学习,一类是通过他人示范过程引起的学习。

媒介影响就属于后一类。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学校德育经验,当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存在如下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
1、崇拜黑势力。

黑老大是许多中学生向往的形象,原因是觉得传媒中的“这种人有权威”,可以使用暴力,“老大”的表情和举止被模仿,黑话也在校园流行,成为学生时尚的标志。

有些学生中发生的纠纷也与校园外的闲散人员有牵连,甚至校方在处理时都有所顾忌。

2、抗拒权威。

也许现在学生要学的东西太多或自由空间太小的缘故,传媒中的超现实力量迎合了他们反抗的潜意识,尤其是对家长、教师所代表的权威的抗拒和嘲弄题材,特别受青少年欢迎。

传媒还从反面开启了青少年这方面的意识,并成为大多数孩子认可的理念。

3、反抗传统。

刻意标新立异是现在青少年的一个倾向,为了获得新意,与传统不同的标准如“怪、奇、异、丑”成为新的尺度,从喜爱的演员、爱听的歌、爱看的节目和爱玩的玩具等方面的选择上,都有类似倾向,这与近年来某些传媒内容的设计和立意对青少年的误导是有直接关系的。

三、大众传媒时代学校德育的对策思考。

学校德育要改进,既是传媒时代的要求,也是学校德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从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看,新时期学校德育应注意如下方面的建设:
1、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传媒优势,善于利用传媒进行学习。

网络等传媒的兴起,使世界的沟通,信息的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信息时代“地球村”已成为现实。

传媒技术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
的应用和普及,它既能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改变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素质。

向传媒学习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们不能因为当前社会传媒中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就否认传媒的巨大优势。

“因噎废食”不是我们提倡的和科学的做法,许多传媒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从来就不是尽善尽美的,我们的态度是积极引导,热情扶持其发展。

而对其中的消极面应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加以防范。

例如为配合网络教育,我们含山二中建立了校园网,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上网。

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始终贯彻网络是学习的助手和教师的帮手的观点,鼓励学生为学习上网。

由于把握住“学习”这个角度,就能起到既引导了学生,又不走极端,引起学生逆反,同时消除了学生对现代传媒的过于新奇。

2、发挥学校德育主阵地作用,增强学校传媒德育针对性和超前性。

学校应高度重视传媒德育,把这种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新领域和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肯定传媒而不是一味否定传媒。

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传媒德育的重要性。

学校作为德育的主战场,应能及时捕捉传媒发展态势,要及时洞察传媒对学生的影响,并高度重视,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教育风气。

积极主动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传媒德育教育,把传媒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对传媒知识和技术的研究探索,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在信息和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德育工作者往往在计算机和网络面前感到茫然和束手无策,从总体上表明了对网络等传媒知识缺乏应有的认识。

所以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传媒综合素质就势在必行,尤为迫切。

3、发挥教职员工和家校合作的两大教育合力。

从广义上说,学校的每位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潜移默化的,是不论时间场合和身份的。

同时,我们积极发挥家校合作的双向引导教育功能。

学校和家长都应主动
自觉地与对方联系,沟通,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动态,以利于做到教育及时、有效。

在我们含山二中,我们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家长会、办专题家长培训班,或用信函、电话等形式进行沟通交流。

需要明确的是:学校是保护青少年学生免受传媒负面影响的第一道防线,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所以,学校和家长应当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注意用积极措施帮助他们加强自身的心理品质和控制力。

信息传媒时代的到来,对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产生了强力的冲击;又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我们要加速大众传媒环境下的德育工作研究,积极应对,充分利用传媒,为学校德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让学校德育教学与时俱进,健康发展,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相关主题